APP下载

复杂装备的售后技术状态管理初步实现

2021-09-05周志新雷勇

航空维修与工程 2021年6期

周志新 雷勇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军在技术状态管理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成果。我国的技术状态管理也在按照边研究、边管理、边改进的方法进行着。本文从技术状态管理的定义、意义、现状、内涵和要求等方面对技术状态管理进行分析,同时对开展技术状态管理的方法和前景进行研究。

关键词:复杂装备;技术状态;最小化管控单元

Keywords:complex equipment;technical state;minimize management control unit

1 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在装备技术状态管理中,“重研制管理、轻使用监控”和多头管理、信息离散、技术状态管理不健全等问题长期存在,造成装备交付用户后,机关、用户、总师单位、主机厂都难以全面、清楚、准确地掌握装备售后技术状态,给装备的使用和管理带来问题和隐患。

随着新装备在研制中领先试用、小批交付等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技术状态管理的工作已延伸到用户使用阶段。但是现行的技术状态管理方法无法有效满足用户机群和单机日益增长的技术状态管理需要。

1)开展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是满足标准、法规要求的一项必要工作。GJB3206A“4.1总则”中明确要求“应在产品寿命周期内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同时,在GJB3206A“附录A产品寿命周期技术状态管理”中明确指出,产品的寿命周期包括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且从方案阶段到批量生产阶段是实施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要过程。

2)开展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是满足型号研制总要求的一项重要支持工作。在型号研制总要求中,均对装备技术状态给出明确的指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些条款,必需通过一系列技术的和管理的活动来保证最终研制的装备的技术状态满足要求。

3)领先使用装备技术状态的需求。由于交付时间的跨度较长,交付时的初始技术状态存在差异,交付后随着排故修理、试飞和贯改升級等工作的开展,单机的使用技术状态一直在变化,导致领先使用的装备售后技术状态一直说不清道不明。

4)开展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是满足用户需求,做好售后技术服务的一项核心工作。售后服务工作是围绕着装备本身开展的,只有掌握装备的技术状态,管理和控制技术状态的变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做好售后技术服务工作。如果连装备的技术状态都不清楚,那么所有的服务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2 技术状态管理概述

技术状态管理是二战后美国在发展导弹核武器过程中同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工程管理控制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装备的复杂程度逐步提高,系统、分系统、子系统、设备之间的交联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跨系统、多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与协调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在设计之初对交联与接口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并使之在整个生命周期始终受控,从而使装备的软硬件技术状态一直处于可控状态。因此,国际上对技术状态管理的研究一直处于完善与发展的阶段。

从1962年起,以美国空军发布“技术状态管理办法”为起点,开启了技术状态管理与研究的序章。1968年起,美国陆续发布了MIL-STD-480、MIL-STD-481、MIL-STD-482、MILSTD-483、MIL-STD-490,直至2003年发布的ISO10007《质量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指南》的修订,此次修订改进了ISO10007与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并简化了文件的结构。

在我国国防工业领域,技术状态管理与研究始于1987年发布的《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1992年“全国武器装备系统工程管理军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1997年发布了GB/T19017《质量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指南》,1998年发布了GJB3206《技术状态管理》。2010年,对GJB3206进行了修订,将技术状态管理的周期从产品的研制、生产阶段,扩展到产品的全寿命周期。

3 技术状态管理基本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系统复杂度提高,设备接口关系多样化,简单粗放的售后技术状态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一套符合现阶段并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满足需求的售后技术状态管理系统,该系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唯一的数据来源:为避免多头管控造成的数据有效性问题,在进行售后技术状态管控中数据源必须唯一。

2)完备的最小化技术状态管控单元: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最小化技术状态管控单元进行标识,使系统中全部涉及技术状态变更的设备/结构均能有效地进行管理与控制。

3)更改文件多级别关联并可追溯:以事件为线索,将问题需求协调单、问题处理单、问题封闭纪要、技术状态更改单、实施反馈单、后续文件等文件电子化后关联在一起,对事件进行全程跟踪,全流程可追溯,可以在任何时间对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详细查看。

4)持续性更新:在系统或者管理办法执行初期看不到太多效果,只有持续不断地实时更新数据,并且将之前遗漏的数据全部补充完善之后才能发挥售后技术状态管理的效能,才能让技术状态管理指导现有工作,影响后续工作。

5)多样化输出:完备的图表显示汇总信息,不仅能够显示现有信息,还可显示分析后的结果信息,同时可以按需输出格式化报告。

整个要求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完备的最小化技术状态管控单元上进行持续地更新,一旦长时间不进行更新,产生的后果必然是售后技术状态管理失控,一切回到原点,从头再来。

4 技术状态管理方案

技术状态管理就是对装备的物理组成和能力集合的描述,也就是对结构、系统等具体组成和实际功能的描述。分解到实际管理的层面,即是以便于管理的原则按功能特性、物理特性分解结构、系统,标识出最小的技术状态控制项(物理组成)和能力控制项(能力集合),形成交付技术状态基线和交付能力基线,构建初始设计技术状态基线、使用技术状态基线和初始设计能力基线、使用能力基线(见图1)。通过树状结构的形式描述,展现装备的技术状态和系统的能力,通过对枝杈上每个单元(最小化技术状态管控单元)的更改、变化的控制管理以及树状结构的整体逻辑关系,实现整体技术状态和能力的变化与控制。技术状态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这几条基线,开展技术状态更改的控制、记实和报告、审核等工作。

4.1 技术状态管理方案总体思路

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总体思路可以确定为:一点两线,全程控制,详实记录,报告审核,闭环管理。以装备交付时的技术状态基线为起点,建立并运行每个装备的基线动态管理,跟踪技术状态更改的全过程,详实、准确地记录相关信息,动态控制装备能力变更情况,并定期通告最新状态情况,同时开展技术状态更改的试飞验证,落实技术状态审核。装备的技术状态管理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售后技术状态管理目标;

2)完善、优化技术状态管理组织,明确技术状态管理责任主体及其职责;

3)梳理技术状态管理工作项目,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4)严格按要求开展售后技术状态管理。

技术状态控制的核心工作是技术状态更改的全过程管控和状态与能力的对应关系关联。即以符合GJB3206A中对技术状态控制的相关要求并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开展技术状态更改控制,跟踪技术状态更改的全过程。

4.2 技术状态管理流程与主要内容

实现技术状态管理的具体流程基本可以分为:

1)制定、完善涵盖装备结构、机载设备、机载软件、用户技术资料、保障设备等所有更改项目的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2)确认一个技术状态管控主责单位作为管控节点,负责确定售后技术状态更改需求是否属于必要的技术状态基线更改,向主责和配合专业发布售后技术状态更改工作启动指令;

3)主责和配合专业开展必要的设计、试验和验证,完成售后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编制和审签;

4)售后技术状态管控主责单位负责跟踪售后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编制进度,按需适时组织评审和报批;

5)售后技术状态管控主责单位同时还负责协调、组织设计人员、用户、制造方,完成正式发布/批复的售后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实施和效果评定。

上述装备技术状态管理方案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见表1),既可以按照标识、控制、记实和审核的次序,逐级按“设计工作方案→制定文件制度→工作实施→反馈总结”顺序去开展;也可以从标识、控制、记实和审核4个方向分头实施、并行开展。

4.3 技术状态管理人员职责划分

按照上述对售后技术状态管理的分析,为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售后技术状态管理的组织结构与主责单位需要进行重点确定,明晰责任界面与权限,明确售后技术状态更改工作的唯一责任单位、管控节点与责任,定义好三类人员。

1)售后技术状态管理主责单位:作为售后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责单位,负责制定、完善涵盖装备结构、机载设备、机载软件、用户技术资料、保障设备等所有更改项目的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管理规定和要求,以顶层文件的形式,明确装备结构、机载设备、机载软件、用户技术资料、保障设备等所有更改项目的售后技术状态的更改办法,包括各类外场更改文件或执行文件的使用要求,完整的售后技术状态更改流程与具体方法等。

2)售后技术状态管理管控节点:作为售后技术状态管理的管控节点,负责明确技术状态管理的最小管控单元和最小能力单元,组织相关专业研究判定技术状态更改需求(包含使用方或设计方发起的技术状态更改需求)是否是必要的售后技术状态基线更改,向主责和配合专业发布售后技术状态更改工作启动指令。負责汇总形成售后技术状态更改计划清单,制定考核计划,跟踪、督促相关专业售后技术状态设计更改的进度,定期向机关或主管领导提出奖惩建议。落实文件是否传递到位,适时协调、组织相关专业配合用户、制造方,完成正式发布/批复的售后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实施。

3)各相关专业:开展必要的设计、试验,完成售后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编制和审签,必要时发起内外部评审;负责跟踪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编制进度,按需完成售后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报批;文件正式发布/批复后,负责配合用户、制造方,完成正式发布/批复的售后技术状态更改文件的实施。

以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模型为技术状态管理模型基础,以最小化技术状态管控单元为骨架,建立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模型建模,并以此管理模型为基础,综合设计、制造信息,按照“一机一表”的形式,分别编制完成各架在役装备的管理模型,和每个装备的售后单机技术状态管控模块。完成各架机管理模块后,汇集所有在役装备售后单机技术状态管控模块,综合外场使用、维修信息数据,进行管理软件的录入、存储、运行、展示等功能开发,建立型号售后单机技术状态管理系统。最后,依托型号售后单机技术状态管理系统,开展售后技术状态的控制、纪实与审核工作。

5 用例分析

5.1 案例分析

初步完成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模型建模后,以此管理模型为基础,综合设计、制造信息,按照“一机一表”的形式,分别编制完成各架在役装备的管理模型和每个装备的售后单机技术状态管控模块,综合外场使用、维修信息数据,进行管理软件的录入、存储、运行、展示等功能的开发,建立型号售后单机技术状态管理系统。

以上述模型构建的售后技术状态数据为基础,对售后技术状态进行管理,同时与未进行技术状态管理或仅进行了粗放式管理单机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某用户在使用装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对装备的技术状态变动情况不明确,为此希望了解目前装备的最新技术状态,通过梳理,用户主要涉及的问题有:接装的装备之间的状态差异;接装的装备之间的使用维护差异;接装以来更改文件编发与执行情况。

在未进行技术状态管理或仅进行粗放式管理的状态下,为回复上述用户提出的问题需要进行以下流程:

1)将用户需求上报单位机关,请求机关出面组织协调;

2)机关组织会议,所有涉及专业参会,会上对用户需求进行讨论,分解;

3)各专业逐步将问题反馈至指定汇总专业,由其进行汇总;

4)汇总专业发现专业的答复有推迟、格式有差异、内容有欠缺,需要专业修改;

5)各专业再次反馈,汇总专业再次整理汇总;

6)汇总专业将信息反馈至用户处。

以复杂装备的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模型构建的技术状态数据为基础,技术状态管理主责单位在收到上述需求后,为回复用户提出的问题需要进行以下流程:

1)进行问题分解,发现三项问题均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中的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后获得;

2)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反馈至用户处。

5.2 效果对比

通过以上两种答复形式可以发现,本文构建的复杂装备的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模型有较强的可执行性,在实际使用中基本可以满足使用需求,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的优势如表2所示。

6 结束语

进行复杂装备的售后技术状态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在度过初期的艰难困苦之后,持之以恒地进行售后技术状态管控,可以对装备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变更优化情况一目了然,可以将设计、制造、成品、使用等方面的优点、缺点、走过的弯路、思考过程全部展现出来,为后续装备的优化改进、新装备的研制、人才队伍的培养提供支持和帮助。

作者简介

周志新,工程师,现从事试飞与外场技术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