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三不腐”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1-09-05马海雁
马海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等重大会议和场合,多次对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作出重要论述和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国有企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监督体系,以“三不腐”一体推进的实际成效促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将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实干环境。
一、“三不腐”體制机制的内在机理
1.不同层次的内在逻辑为实践路径提供指导。“三不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反腐闭环。从方法论的角度,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清晰界定了反腐败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着力的侧重点,不敢腐和不能腐突出他律性,前者强调腐败惩治的震慑力度,后者强调反腐败的制度体系建设;不想腐突出自律性,强调党员领导干部的主观意愿和自我约束。宏观来看,腐败现象的发生必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细化到每一个地区、行业或部门,每件腐败个案都有其较为突出的特点,只有对“共性”与“个性”都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标本兼治。
2.整合的反腐败力量有效促进了同向发力。反腐败工作的具体措施因“病”而异,大体可以归为三个方向:实现“不敢腐”,主要依靠严格执纪问责,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对腐败者施以惩戒的同时,也对可能发生腐败的个人和情况予以震慑;实现“不能腐”,主要通过建章立制,对可能发生腐败的各环节提前予以规范和监督,防止想腐者、敢腐者利用权力和制度漏洞实施腐败行为;实现“不想腐”,主要通过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拒绝腐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实践中,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反腐败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和闭环控制。
二、“三不腐”深扎基层存在的问题
1.居安思危的习惯尚未渗入权力末梢。“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当年窑洞对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恐怕还没有。”小到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地方、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都可能会产生惰性。“窑洞对”是对国家政权历史周期律的思考,但同样适用于基层组织和国有企业,是检验国企经营团队政治意识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2.自觉接受监督的常态思维仍需强化。“距谏者塞,专己者孤”,“自我监督是世界性的难题”,党内监督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监督形式。当前,“三不腐”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并取得明显成效,但具体到权力结构的部分层面,怕监督、不愿被监督的情况依然存在。必须明确的是,党内自我监督应先于其他监督形式,如果基层组织连自我监督这一关都过不了,那将是十分危险的。
3.基层监督体系运行不够顺畅完善。一是国有企业的经济属性突出,部分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业务和经营、轻管理和监督的情况,适用于基层实际、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操作尚显生硬;二是专责监督部门力量薄弱,监督形式单一,监督信息来源单一,职能部门业务监管理念淡薄,企业内部层层监管、监督全覆盖的局面还未形成。
三、基层国有企业“三不腐”一体推进的实践路径
1.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合力,服务发展保障大局。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全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党委对落实“三不腐”体制机制一体推进负有主体责任,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履行监督责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向而行、形成合力。首先,要找准角色定位,强化目标导向和责任意识,把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及关键业务岗位人员廉洁责任统一和联动起来,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效落实。其次,企业纪检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坚守“监督的再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加强对职能部门履行业务监管职责的监督,做到“协助不包揽、推动不代替、到位不越位”,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使监督工作精准发力,监督成效更加突出,为党委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效载体。
2.推动健全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堵住廉洁风险防控漏洞。一方面,注重制度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要治标,又要治本。追求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资产和效益都属于国家,然而经营管理等制度上的漏洞,使想腐、敢腐败者有机可乘。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的全过程建章立制,让党员领导干部、经营管理者和业务人员充分认识到“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边界和“应该怎么做”的规范指导,将之限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从制度上堵塞腐败的可能性,消除腐败的“土壤”。另一方面,注重狠抓制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但不要让它们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很多情况没有监督,违反了也没有任何处理。这样搞,谁会把制度当回事呢?所以,我说一分部署还要九分落实。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九分气力要花在这上面。” 首先,要形成主动学习制度的习惯,制度执行得好不好,主要体现在对制度学习理解的能力,只有深入学、反复学、持久学,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才能把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规范运作的意识。其次,运用制度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实现企业管理与党纪国法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的能力,要能盯得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也要能抓得住选人用人、物资采购招投标、工程项目建设“四风问题”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业务专业监管和指导,以制度规范从业行为、明确是非界限,提高制度执行力,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
3.筑牢“三道防线”长效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大监督”体系。第一,业务科室和职能部门是第一道“专业防线”。“专业防线”分为两个层面:首先,一线员工和业务科室既是实现企业发展蓝图的追梦人,也是具体生产经营行为的实际操作者,处在业务链的最前端,要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做到源头合规、履职尽责、提升效率;其次,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对接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市场监管等,从专业角度对一线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和改进,职能部门的业务监管是第一道防线的关键,是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第二,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是第二道“决策防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必须保持对市场敏锐嗅觉和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在格局、视野、思维模式和管理能力上不断突破和提升,快速反应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规避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点和隐患,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第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是第三道“监管防线”。企业风控、合格管控、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不直接参与企业实际经营业务,但却是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白细胞”,在组织中游走巡逻,对主要业务和关键流程环节的合规性、合理性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预警和管控,如重大事项的事中和事后审计、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违规违纪者进行责任追究等,同时对前两道“专业防线”和“决策防线”的工作进行再监督,是企业内部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道防线”的本质是建立资源有效整合、体系互通互联的企业内部大监督格局,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使廉洁风险防控的要求始终贯彻于核心业务流程之中。企业内外部监督的角度不同,外部监督更加关注企业运行的合规性,且企业通常并不掌握主动权。与之相对,内部监督更加关注经营管理的效率性,只有业务科室、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各司其职、整体联动,坚持日常监管和专责监督交叉互补,才能在实现监督的全面性和专业性的同时,降低监督成本,推进内部“监、督、改”的闭环管理,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体现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各环节,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新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