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意蕴、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1-09-05江亲祥李晓娟

理论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人民群众廉政文化

江亲祥 李晓娟

摘 要:廉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其廉政文化具有党性和人民性双重属性,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廉政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也是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蕴所在。深刻总结百年来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正确认识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规律、理解人民群众在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顺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人民群众;百年历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8-0004-09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2018ZD14);西南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人的现代化研究”(SWU1909507)。

作者简介:江亲祥(1989-),男,江西九江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李晓娟(1981-),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廉政文化是“以崇尚廉洁执政、鄙弃贪腐私利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文化”[1]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伊始就与各种腐败现象水火不容,始终坚持以廉政文化涵养政治生态、规范干部从政行为、改良社风民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其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双重属性,它不仅体现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而且凝结了人民对构建廉洁政府、廉洁政党、廉洁社会的美好期盼。因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廉政文化创新和发展。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廉政文化建设史。新时代,回顾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党的廉政文化建设规律,顺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意蕴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为指导、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其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以团结和依靠人民群眾作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胜利之本,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蕴所在。

(一)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2]在私有制社会中,一切政治文化都代表着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本质上都是剥削阶级统治和压迫人民的精神工具。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奋斗目标,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根本使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其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双重属性,其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必须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廉政的美好愿望。“廉政”这一概念最早由齐国大夫晏子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中提出,他认为对统治者而言为政之本在于“廉”。在当代政治话语中,“廉政”主要是指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清白正直、廉洁奉公的品格和行为。廉政与贪腐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从政行为和品格,前者以为民谋利、为民用权为价值取向,后者则以假公济私、损民利己为价值取向。因此,对廉政的渴望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政治追求。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初衷就是要在党内形成崇廉尚廉的良好风尚,帮助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进而满足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廉政期待。其次,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党的“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它来源于推行廉政和反腐败的目的”[3]。而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营造崇尚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从而满足人民公平正义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最后,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推动人民自身不断发展。就人民的素质发展而言,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民崇廉尚廉的道德品质,升华人民崇廉尚廉的精神境界。就人民的社会关系发展而言,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长期以来,腐败问题一直是诱发干群关系紧张、激化社会矛盾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根源,而党的廉政文化建设能够从思想根源上斩断诱发腐败的各种精神因素。就人民的个性发展而言,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消除当前官本位文化和负面市场文化对人民思想的侵蚀,帮助人民在思想上摆脱对权力的盲从、对商品和金钱的依附,进而从精神上获得独立和自由。

(二)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胜利之本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的党性和人民性决定,其廉政文化建设既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谋划,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胜利之本和力量之源。一方面,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对党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参与和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本质上是党在领导人民廉政建设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关于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风尚,党的廉政实践是其廉政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由于人民群众是各种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因而他们也是党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最坚定的支持者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次反腐倡廉工作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他们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也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才使得党的反腐倡廉工作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党的廉政文化能够始终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另一方面,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效需要人民群众来评判。党的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最终成效不能由党自说自话、自我评价,而应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一是人民群众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确证了其评价主体资格。人民群众不仅负责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创造廉政文化成果,而且还是廉政文化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也正是由于人民群众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又是廉政文化建设成果的主人,因此他们最有资格对自己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进行价值预测、对自己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过程进行价值评估,也最有资格对自己参与创造的廉政文化建设成果进行价值评价。二是人民群众对党风、社风满不满意是衡量廉政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主要看领导干部的廉政观念是否养成、宗旨意识是否筑牢、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党的作风是否风清气正,社会崇廉尚廉风气是否形成,而这些方面一般通过党风、社风直接体现出来。人民群众作为党风、社风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者,其对党风、社风满不满意就成为评价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直接依据。

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

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历程来看,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其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断推动其廉政文化创新和发展,进而为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初步开创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为中华民族赢得独立,为中国人民争得自由和解放。为了凝聚广大人民来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同时又鉴于近代中国屡因腐败而丧失民心和政权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对腐败保持高度警惕,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廉政文化建设置于党的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突出位置。

一是依靠群众打击贪污浪费行为,树立根据地政权廉洁风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十几个省的300多个县境内,创建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并普遍建立起了工农民主政权。这些根据地政权虽然经常面对激烈的战争环境,但依然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壮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党始终对腐败保持零容忍态度,依靠群众打击贪污浪费行为,从而使党的根据地政权能够始终以廉政作风和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为了发动群众力量打击根据地政府中的贪污浪费行为,中国共产党早在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就明文规定:“苏维埃政权从其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应号召广大的劳动群众起来反对苏维埃政府中办事人员可能作出的各种流弊,如官僚主义,办事迟钝和滥权等事。”[4]然而,随着党的根据地范围的不断扩大、根据地政权数量的不断增多,在一些根据地政府中,还是出现了许多政府工作人员贪污浪费行为。据1932年5月召开的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与经济问题的决议案》揭露,当时“各级政府浪费的情形实在惊人,一乡每月可用至数百元,……贪污腐化更是普遍,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随便可以乱用隐报存款吞没公款,对没收来的东西(如金器物品等)随便据为己有,实等于分赃形式”[5]。为了有效遏制贪腐浪费现象的不断蔓延,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工农民主政府工作人员的不廉洁行为。1934年,中央工农检察部在其发布的《怎样检举贪污浪费》指示中明确提出:“一个贪污案子,如果不发动那一机关的全体群众,就不能彻底根查清白,就不能禁绝以后再产生贪污事件,浪费的彻底消灭,也是如此。”[6]同年4月,中央工农检察部又发出了《继续开展检举运动》训令,强调“采用一切方法来鼓励和吸收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依靠该机关党的领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检举运动成为广大群众的斗争行动”[7]。此外,为了保障人民参与党的廉政建设的权益,激发人民参与党的反腐运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1939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在《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明确强调,要“建立便利人民的司法制度,保障人民有检举与告发任何工作人员的罪行之自由”[8]。后来,边区法院在审理贪污腐化案件时采取人民陪审制度,即“在出事的地点,由司法人员和出事地点或出事单位的群众代表組织法庭,共同审理,民主判决的一种方式”[9]。

二是立足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纪律。群众纪律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同人民群众关系的行动准则,也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廉政文化在制度规范层面的集中体现,它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在处理同群众的关系时,自觉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得有任何侵犯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打造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新型革命武装,从人民军队创建开始就着手建立严明的群众纪律。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江西省遂川县荆竹山首次对部队提出“三项纪律”,即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在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后毛泽东又首次提出了“六项注意”,即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同年,4月初,他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并且将原来的“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改为“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929年毛泽东在原来“六项注意”的基础中又增加了两项:洗澡要避女人、不搜俘虏的腰包,形成了最初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次,严格规范部队占领城市后的群众纪律。早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初期,毛泽东就要求部队攻占县城后,要“保护工商业”和“保护中小商人”,不得随意没收商人、小贩的商业所得。后来,随着党的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部队攻占城市的次数也日益频繁,为了确保部队进城后不侵犯和损害群众利益,党对部队占领城市后的群众纪律作了明确规定。例如,长征时期,红军总政治部下发了进驻遵义城沿途(特别是进城时)呼喊的口号及进城八项注意,其中要求红军各连队不得私自向群众借东西,不得无事进老百姓家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军队纪律坚决执行城市政策的指示》,该指示规定入城部队必须保护城市工商业和城市贫民的利益,不得私自没收和搬运敌伪财产和工厂企业的财物。无论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是部队入城群众纪律,本质上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现实利益出发,建设军队廉政文化的初心。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依靠群众的力量打击各种贪污浪费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廉洁为民的群众纪律,才使得党的廉政爱民形象和廉洁从政理念能够为广大革命群众所认同和接受,进而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支持和加入党的革命事业。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以执政党的身份领导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还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积极开展群众运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而使党的廉政作风和廉洁社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开展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以树立全党、全社会勤俭节约风尚。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我国经济开始逐渐复苏,但国民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致使党的“一五计划”实施面临严重的资金困难。而要解决这些资金难题,我们不可能再走西方原始资本积累的老路,只能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来不断积累。为此,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要求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中央的紧急指示下达后,“群众性的节约运动开始在一些工矿企业单位和农村社会基层中开展。如西北区国营、 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的各工业部门,拟订了增产节约 1670亿元的方案”[10]。此后,为了继续把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深入开展下去,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示,如《中共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在基本建设中如何贯彻节约方针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七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等。正是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这场增产节约运动才能在短时期内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有效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業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而且使党在革命时期的勤俭节约风尚再次在社会主义中国蔚然成风。

二是开展群众性“三反”“五反”运动以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文化。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预见到党在执政后党员干部将会面临剥削阶级腐朽文化的考验,为此他告诫全党同志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有少数党员干部没能经受住这种考验,放松了思想改造,出现了居功自傲、贪污腐化、官僚主义作风、违法乱纪等问题。对此,1952年元旦,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行动起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洗干净”[11]。不久,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三反”运动很快在全国发动起来。“三反”运动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遗留的恶习和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树立了国家工作人员廉洁、朴素、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正当“三反”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各地各部门清查出一些机关内部人员同不法资本家内外勾结,侵吞国家资产的案例。为了“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挽救一批犯错误的党员和干部,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决定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本家及其他市民,在工商业界开展一场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实践证明,通过“三反”“五反”运动不仅有效控制了腐败向高频发展的态势,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党员和干部,而且激发了人民参与党的廉政建设的积极性,夯实了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三是从维护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出发积极开展整风整党运动。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且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新的执政环境和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期待,中国共产党只有继续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永葆党的革命性和纯洁性,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建设的支持。然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各阶层人民相当普遍地不满意我们许多干部的强迫命令主义的恶劣作风,尤其是表现于征粮、收税和催缴公债等项工作中的上述作风,如不及时加以整顿,即将脱离群众”[12]。为此,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全党应在1950年的夏秋冬三季,在和各项工作任务密切地相结合而不是相分离的条件之下,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13]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党还针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普遍整顿。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再次严厉警告党员干部:“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烦了,搞了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14]1957年春,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全党又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总之,整风运动和整党运动本质上都是党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自上而下发起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它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立场出发,通过开展群众运动的方式,对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遗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受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党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左”倾错误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蔓延开来,致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正常发展轨道,进而给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带来挫折。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人民立场出发,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和改革开放根本任务,依靠人民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廉政文化,从而使党在改革开放的风险考验中能够始终保持先进的政治底色和廉洁的执政风范。

一是树立反对群众运动反腐但又依靠群众反腐的廉政理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主要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毋庸质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在全国执政以前,由于国家政权不在我们手里,或者在执政初期法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方式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15]。而事实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依然把群众运动作为反腐倡廉的主要手段,致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在八大后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过去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指望一次疾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来完成。在他看来,“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仍然搞这个运动、那个运动,一次运动耽误多少事情,伤害多少人”[16]251,“对待当前出现的问题,要接受过去的教训,不能搞运动”[16]390。尽管如此,邓小平不但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极力主张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在他看来,“对贪污、行贿、盗窃以及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17]。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证明,坚决反对运动式反腐但依靠群众反腐的廉政文化建设思路,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且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道路。

二是从维护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出发来强化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党风问题在本质上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问题,它不仅体现了党的执政立场和宗旨理念,而且关乎人心向背和党的长期执政。为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这一根本问题,不仅把党的作风建设提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而且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理念融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要求“每个党员都要牢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18]。为了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意识,推进党的作风建设,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深刻阐明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目标、任务和方法,从而为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进党的作风提供了方向指引。1996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强调:“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把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教育,坚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放在突出地位。”[19]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再次把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

三是认真纠查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带来的执政风险和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之中,坚决查办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努力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作用,进而以风清气正的党风、崇廉尚廉的社风感召人民、鼓舞人民、凝聚人民。一方面,坚决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腐败是人民群众的大敌。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仅对群众的利益损害最直接,而且最影响党群关系和谐、最损害党的形象。对此,胡锦涛在十七屆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要求:“把查处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作为重点,……严肃查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案件,尤其对重特大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要从严惩处。”[20]另一方面,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2004年1月,十六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既要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又要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总之,无论是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还是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都充分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廉政文化建设理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赋予的艰巨历史任务和使命,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同党的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积极进行反腐斗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在全党和全社会坚决制止餐饮浪费,从而使党的廉政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绽放出新光彩。

一是依靠人民开展反腐败斗争,树立全党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21]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注重把反腐败斗争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党更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依靠人民,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引向深处,努力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然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能指望在一段时期内就能彻底消灭腐败。改革开放以来,受资本主义腐败文化、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以及市场交换原则的渗透和侵蚀,党内腐败问题始终没有得根本解决。为此,党的十八大刚召开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向党内一切腐败问题开刀。为了实现全方位无死角反腐,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微腐败”“大腐败”一起整;坚持反腐“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切实做到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经过几年的努力,党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廉政文化正在建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也日益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

二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全党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5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强调,当前党员、干部仍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22]283,要求把“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22]285作为活动的主要任务。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3年6月开始,持续时间半年多,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在党内省部级领导机关和副省级城市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等深入开展;第二阶段从2014年1月开始到10月结束,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进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分别联系一个县,习近平将兰考县作为联系点,示范带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期望,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通过为期一年多的活动开展,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四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党为民务实清廉的的良好作风逐渐树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

三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注重引导广大军民树立勤俭节约观念,并通过领导军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实现了生产自救。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保障抗美援朝物资供应,积累社会主义工业化资金,党再次领导人民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同样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尽管14亿多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稳定解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我国餐饮浪费包括其他方面的浪费现象的确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公款吃喝、商务宴请和居民家庭食物浪费日益严重,饮食消费观念不当、公款消费缺乏监督等是重要原因”[23]55-56。领导干部餐饮浪费行为实质上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会严重消耗社会资源和国家财力,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败坏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此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世界之最,人均耕地面积却世界排名靠后,因此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危害不容小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底线思维对待粮食安全问题,把治理“餐饮浪费”问题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3]54。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从中央机关到地方政府,从民间组织到社会个体,全国上下掀起了反对餐饮浪费的热潮。经过十八大以来的努力,我国长期以来的餐饮浪费之风已得到有效遏制,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也逐渐深入人心。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发挥人民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赢得人民支持的根源所在。百年来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积淀了丰富经验,“这笔宝贵的资源是我们党开启百年后新征程的歷史遗产,更是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优势所在”[24]。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廉政文化建设

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百年来,之所以能够始终坚定廉政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发挥人民建设廉政文化的主体作用,走出一条彰显人民主体性的廉政文化建设之路,从根本上说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由群众史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系列理论观点构成。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最根本的就是要“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求教的观点,以及依靠人民群众来最终进行执政绩效评价的观点”[25]。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廉政文化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毛泽东是党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定拥护者、积极开拓者和忠实践行者,他一生都将“人民”二字放在心中,不仅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出党的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始终坚持以群众观指导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开创了党的历史上群众运动式廉政文化建设的先河。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极力纠正过去廉政文化建设中“左”的错误,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后,不宜再搞群众运动式反腐但要依靠群众反腐的廉政文化建设思路,从而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重新回归社会主义发展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艰巨的历史使命和不断升级的执政风险和考验,党要想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以先进的廉政文化涵养党内政治生态,提升党员干部从政之德,凝聚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因此,新时代加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廉政文化建设立场,也要坚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导向,还要有让人民对廉政文化建设评判打分的格局和气度。唯有此,才能确保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始终沿着人民群众期待的方向前进。

(二)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坚强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党的先进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具有党性和人民性双重属性。就其党性而言,廉政文化是党保持先进政治底色、培育干部从政之德、改良社会风气、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就其人民性而言,廉政文化体现了人民对廉政的心声、愿望和要求。实际上,廉政文化的党性和人民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因为一旦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廉政文化就会失去先进政治底色,就会背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终沦为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因此,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始终重视领导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防止腐败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破坏党的形象,党领导人民开展了系列反腐运动,鼓励人民群众检举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使腐败分子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无处遁形;为了克服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廉俭节约精神在根据地深入人心;为了提升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廉洁意识,党在延安时期领导开展了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领导开展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推动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如新中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整风整党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改革开放后,尽管党主动放弃了以群众运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模式,但仍主张依靠群众力量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并领导建立各种保障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法律法规,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树立党的清正廉洁形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略;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进而使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

(三)必须把依靠人民反腐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

腐败不仅直接损害人民利益,败坏党的形象和风气,而且最终会解构和摧毁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开展反腐败斗争,就是为了履行党的根本宗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反腐败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为通过反腐败斗争能够有效遏制腐败文化的滋生,助益清廉文化的生长。正是由于反腐败斗争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廉政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人民群众是推动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力量,也是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26]从党的百年廉政建设历史来看,充分相信并依靠人民开展反腐斗争,始终是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适应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赢得人民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危害党的革命事业的各种腐败问题保持高度警惕状态,鼓励和发动广大人民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监督,及时揪出那些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蛀虫”,从而确保党的革命队伍始终纯洁。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灵魂之问,毛泽东坚信只要依靠人民群众民主监督,就能避免因党自身的腐败而导致人亡政息的悲剧。新中国成立后,在面对党内干部贪污腐败问题和一些不法资本家的“糖衣炮弹”攻击时,党把依靠人民反腐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领导人民群众发动了一系列反腐倡廉运动,从而有效打击了党内外各种腐败分子,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扫除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障碍。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和我国基本国情,继续把依靠人民反腐作为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手段,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腐败问题不但没有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而且不断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严重危害到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反腐败斗争,及时查处了一大批“老虎”和“苍蝇”,使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可以说,百年来,无论党的政治环境和历史任务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停止或放慢依靠人民反腐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步伐。

参考文献:

[1] 林楠.论廉政文化建设的三个实践维度[J].学术探索,2012(3) ∶ 31-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178.

[3]黄斌.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路径[J].安康学院学报,2019(6) ∶ 88-93.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 405.

[5]刘宋斌.中国共产党廉政反腐纪事(1921-1929)[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 26.

[6]阎德民.中国特色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 106.

[7]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检字第二号:继续开展检举运动[N].红色中华,1934-04-0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9.

[9]李忠全,马广荣,马朝琦.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廉政建设史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 165.

[10]孙钦梅.“勤俭建国”:节约运动与“一五”计划的实施[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6) ∶ 26-35.

[11]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第3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 497.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 55.

[13]杨永华.中国共产党廉政法制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 275.

[14]郑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 54.

[15]李雪勤.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反腐倡廉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20 ∶ 121.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6.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 673.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 1690.

[20]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81.

[21]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 5.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出版社,2014.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出版社,2013.

[24]齐卫平.党的作风建设: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 7-24.

[25]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 199.

[26]薛艳萍.试论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理论月刊,2010(11) ∶ 117-119.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人民群众廉政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试论廉洁文化建设在医院改革中的作用
浅析廉政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