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内涵布展与现实启示

2021-09-05余辉刘晓鹏

理论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余辉 刘晓鹏

摘 要:马克思以“异化”为“方法论自觉”,探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实然,创设了异化劳动的系统性话语空间。西方传统思想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理论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富本质”的邂逅、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达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三个方面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产生的深层次机理与扬弃异化劳动的路径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布展的完整性阐发。多维审思异化劳动理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深刻的现实启新:辩证看待坚持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客观思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政治举措;理性考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政治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8-0093-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和作为根本性建设的教学研究”(19JDSZK071)阶段性成果;贵州师范大学社科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招标课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公民道德建设研究”(2020zxzb9)。

作者简介:余辉(1995-),女,贵州六盘水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刘晓鹏(1991-),男,石家庄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规律与经验。

异化劳动是探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主要线索和关键锁钥之一。一直以来,学术界围绕《手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讨与争鸣。但对《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多从其四个规定展开,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学术研究仍有深究的空间。“实际上,《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绝非只有四个基本规定或四个要点,而是一个较为严整的理论系统。”[1]当前,以《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秉持系统性思维,回溯《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出场语境、整体性诠释和理解《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内涵布展正当其时、意义重大。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方向、路线图和时间表等作出了更加科学翔实的规划,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固本培元、立根筑基的作用。在我国发展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新发展阶段”[2],研究《手稿》中有关异化劳动理论能够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观照与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与未来的真理性思想光芒。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场语境

“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表达了西方先贤哲人对人的本质的孜孜探索,点燃了异化劳动理论独立出场的思想火花。德国古典哲学对“异化”的认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劳动的探讨为马克思观察与审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完善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理论视野。身处百弊丛生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尚未完全觉醒,阶级力量仍未独立出场。于是,马克思着手解答世界历史向何处去、劳苦大众生存路径的时代之谜,这构成了马克思破解异化劳动的时代语境。

(一)思想语境:西方传统人学对人的追问

“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始终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共同的探究领域。西方人文精神滥觞中心的古希腊文明“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3]。受制于生产力的桎梏,古希腊思想家理论视野中的人往往服从于自然。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4]。这一思想打破了对自然的崇拜,将人的感官认识与主体地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视为自己的思想主题,推动了人对自我的关注。然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兴盛导致人不断被贬低,思想家纷纷为神学注脚。宗教神学家将人的灵魂与肉体割裂开来,认为人的肉体是粗鄙的、灵魂是永恒的。人只有放弃肉体的欲望和享受,追求精神的上帝,才能拯救灵魂。“虚幻的、歪曲的人的映像成了主宰人的神,人被否定了。”[5]工业革命提升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唤醒了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基于此,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宗教神学虚伪性、腐朽性的面纱,摆脱了宗教扼杀人的情感、欲望的宿命。于是,冲破扑朔迷离的宗教神学藩篱的“人权”斗争全面爆发,带来了人本主义的曙光。人的尊严、价值、本性及人的幸福等人性化概念成为西方思想家审视的思想空间。同时,整个社会弥漫着人的自由和发展的文化氛围,人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原则性转变,人从天上重回人间。哲学思想每前进一步都是靠近自由的一步。人类总是不断思索符合人的生存状态的社会制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一次宣布了人的主体性觉醒。人如何展现自身生命及人现实的生存场域等始终是西方传统思想的实践主题。深受西方思想场域的影响,考察人的生存状态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轨迹的线索。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百弊丛生、矛盾重重,“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6]185成为时代之谜。现实的人是马克思重塑思想与实践探索的出发点、关切点与落脚点。人是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成为马克思思想变革与异化劳动理论建构考量的重点对象。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6]3将人置于历史和实践双重维度进行考察,马克思与黑格尔“绝对精神”下的“孤立的人”和“意识的人”划清了界限,从而厘清了人的本质所在,打开了裹挟着人的枷锁,规定了扬弃异化劳动的纾解路向。

(二)理论语境:“异化”与劳动的相遇

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理论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财富本质”的“相遇”是建构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布景。一方面,异化作为一个复合型概念,许多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有所涉猎。“个体的真正的原初自然和真正实体是自然的存在发生异化时所遵循的精神。”[7]黑格尔借助异化概念诠释自己的哲学观,认为“异化”将绝对精神与整个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由“绝对精神”衍生,而“绝对精神”为发展自己、确证自己必须“异化”。黑格尔对“异化”的运用与外化的范畴没有太大区别。宗教是人创造的,反而却束缚着人自身。费尔巴哈用“异化”直指宗教的虚伪性。上帝对人说话,动人心弦,使人信服上帝是存在的[8]。由此可见,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已经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指向主体因“异化”偏离自己的本质,并暗含主体应回归自身本质的价值取向。赫斯提出“金钱异化”的概念,他以异化为武器,指出金钱异化与宗教异化有关。纵观“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演变史,无论在语义还是功能上,“异化”既体现为客观过程也是具体的方法和工具。《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为方法论武器,进一步追问了经济领域的“异化”。另一方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的影响非常深远。马克思认为,《手稿》的研究基本上是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并且采用了它的语言和规律来分析社会中的不公现象[6]155。“财富是怎么来的”“如何使财富增长”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心的主题。威廉·配第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因素”[9]。斯密鲜明指出,“必须永远记住,是劳动,而不是任何特定商品或一组商品,是白银及所有其他商品的真实的价值尺度”[10]。李嘉图继承斯密理论中的有益部分,提出了“价值决定时间”这一规定,描绘出一个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可是他们越想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就越暴露出他们对于劳动是财富来源的追溯和确证在他们自身学说中矛盾丛生。马克思正是基于这种矛盾,以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为方法论工具,弥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劳动本质仅限于表面探讨的缺憾,修正和完善了“异化劳动理论”。可以说,正是“异化”与“劳动”的邂逅,成为了马克思解读国民政治经济学的钥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大门。

(三)时代语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困境

哲学是某一时代经济与政治在精神上的集中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产业革命的洗礼,土地、资本和劳动开始分离。这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资本家的利润暴增。《手稿》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然而,对于劳动者来说,这种分离是致命的。一方面,三者分离使得劳动者熟知的生产环节和流程越来越狭窄,工人成为流水线上的工具。同时,工人的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成为单向度的人。工人不仅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了为他提供劳动机会的人手中,还要承受来自机器的竞争和排挤,而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却可以利用货币的高度流通而不受影响。另一方面,劳动者本来是劳动的主体,资本和土地都应该附属于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资本控制一切,劳动者必须依附于资本家才能维持生命。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创造价值的工人得到的劳动产品最少。工人成为资本家用于创造财富的工具。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显露,广大劳动者的身心遭到摧残,劳动者陷入贫困以致饿死。“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6]121资本主义的发展牺牲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而资本家却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这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预示着无产阶级的觉醒。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罢工、捣毁机器等手段不能触及资产阶级统治的实质。同时,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关注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他考察了经济利益与法以及国家形式之间的关联,并从生产劳动领域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世界历史应该向何处去?寻求人的解放的时代困境呼唤先进理论的问世。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时代症结的独到把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11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已不再是简单地从自身以及个体生存中探求共产主义真理,而是真切地把理论的落脚点回归到全人类解放的高度。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布展

从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出发,以“异化”为方法论武器,马克思在《手稿》中形成了逻辑完整、内涵丰富的异化劳动理论体系。“判定‘异化与否直接取决于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客观事实或客观状况”[11],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考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这是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布展的首要内容。对异化劳动表现样态的解析促使马克思在探源财富主体性的基础上,发现了异化劳动产生的秘密。马克思厘清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复杂关系,并推演出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纾解之道。

(一)异化劳动何以表现

马克思指涉的“异化”逻辑起点特指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动态变化,主体产生的客体反过来束缚、压制主体,使得主体偏离自身的内在规定而运动。在探究异化劳动具体样态之前,马克思首先阐释了劳动的本质。缺少对劳动本质的界定,“异化劳动”无从谈起。历史是人创造的,对劳动本质的认识和讨论,具有社会批判的作用和价值导向意义。由此,马克思提出劳动过程是劳动主体将自身的精神、意志、能力、理念、思维、要求和想象物化在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主体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的过程。人类按照自己的尺度改造世界,“人是一切存在物中唯一的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对象的存在物”[12]。马克思确证了劳动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通过考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马克思以四重规定解析了异化劳动的表现样态。

马克思将劳动产品视为劳动对象化的产物,劳动赋予了其对象性的属性,这是对劳动主体的确证。因此,劳动对象化的产物应属于劳动主体,但由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劳动者的存在,甚至与劳动者相对立,致使劳动者成为自己对象的奴隶。“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6]158工人创造的劳动对象越丰富,其自身的内部世界越贫乏。工人的主体性丧失表现为自我无法驾驭本身的意志与自由,作为劳动生产的环节,只能获得维持生命的生存资料。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成为其自主活动的障碍和桎梏。这就产生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质言之,劳动是人的本性的回归与需求的途径,是人的自为活动。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致使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6]159。“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6]159只有逃离劳动场域,劳动者才能感受到自在和舒畅。从劳动者的视角考察,劳动是资本家资本增殖的工具,并不归自己。那么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工人也必然发生了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6]162“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6]156人能够把整个世界都当成自己的对象,从而超越现实构建未来。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便是人的类本质。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把人的类生活魔化为维持生计的手段。这必然导致“人和類本质相异化”。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盲目地、不自觉地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所支配、统治。由于把类本质变为了生活手段,人无法能动地、现实地实现自身的二重化发展。“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6]164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不仅创造出物质财富,同时也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在异化劳动的场域中,每个人都遵照资本逻辑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

(二)异化劳动因何产生

实现资本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性所在。遵循资本逻辑的恒定性,资本、劳动和土地相互分离必然导致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致使工人的劳动成果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原始资本积累。国民经济学家将劳动力视为工厂、机器等一样的生产要素,把人当作经济人、理性人,并将劳动价值产生的过程当作是私有财产本身的发展规律。他们以私有财产为出发点,将私有财产动态运动中一般的、抽象的公式视为规律,但没阐释清私有财产。国民经济学家借助经济运行规律解释“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同土地分离”,但对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为何分离以及产生的“异化劳动”后果丝毫不提。他们不加推论便将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联系预设为事实。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马克思察觉到国民经济学家已然明晰“资本是劳动的积蓄”。总之,国民经济学家既没揭示以私有财产为中心的经济事实与规律,也没有深刻指明私有财产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图景。他们将私有财产视为自明和自足的固有现象,遮蔽劳动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劣根性,最终只能是欲盖弥彰。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解构,同样是解答异化劳动因何产生的谜团。“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以及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6]156“货币制度”是以劳动、资本、地产三者分离为主线的私人所有制度。私有财产使土地主与劳动者之间直接的、实物的关系转化为间接的、资本主义化的关系,导致劳动产品被租地农场主间接瓜分。同时,私有制将资本家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固化,工人被资本逻辑催生为财富的工具,最终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私有财产出现以前,劳动产出归属于劳动者。私有财产出现后,劳动者外化的对象转移到了资本家那里。因此,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出现的必要条件。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观察,私有财产具有优先性。“异化劳动”这一结论是从“私有财产”这个国民经济学提供的前提出发,通过关联私有财产各种经济事实的分析得出的[13]。从马克思极具引导性、启发性的追问中可以得出类似结论。劳动产品到底属于谁呢?劳动的活动作为一种异己的、被迫的活动到底属于谁[6]164?马克思将神和自然排除在外之后,推演出归属者只能是人自身。但是“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6]165,这使得“他人”成为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占有者。基于此。马克思提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必然后果[6]166。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阐述,似乎引人跌入“循环论证”的理论陷阱。“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6]166从私人所有的历史渊源上来考察,马克思并没有在同一内涵上使用“私人所有”和“异化劳动”,他提出的不是循环论证,相反是一个出色的关于私人所有起源的历史理论,实质上相当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14]。

(三)异化劳动如何扬弃

马克思所要否定的是异化劳动这种劳动方式。因此,扬弃异化劳动首先要消灭导致劳动异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阶级基础。在梳理私有财产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推演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定产生两大阶级:无产者和有产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赞同劳动是财富的本质。但由于阶级立场和生产关系的时代性桎梏,劳动和资本、无产和有产的对立被看作是无关紧要的对立,而不是看作财富和财富本身、劳动和劳动本身能动的、内在关系的对立。基于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看似肯定人的主体性,確证了人,实际上割裂了劳动与资本、地租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劳动的创造力,是在否定人。异化劳动的产生与扬弃均是私有财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6]182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工人劳动产生异化丧失了作为人的可能性。因此,资本主义不过是历史过程,是人向理想社会复归的一个阶段。从这一逻辑理路审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兼具工具性和历史性的价值,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共产主义的演变史。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6]185,有别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外在、片面、消极的扬弃。马克思在承认历史发展整体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内在、辩证、积极地指出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为了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否定。他所提出的扬弃是针对劳动方式的扬弃,其形式是否定,实质是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之间是对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自然是对人的制约,劳动不是对象性的存在,为了财富,人必然破坏自然,消灭自然。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6]185。共产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属性,是现实性的革命运动。人的社会性存在合乎人性的存在,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6]185。遵照《手稿》中实践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必定是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认清自身的价值、地位和使命,预示着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进而必然采取革命运动,消除劳动的“异化性质”,并最终消灭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者和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继往开来的历史性环节。共产主义是将来必然的形态和有效原则[6]197,可以说,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我裂变的未来图景。共产主义不仅是理论,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方法论和实践路径。《手稿》对共产主义和异化劳动的诠释具有较强的费尔巴哈人学色彩。马克思在观念中预设了理想的劳动形态、社会形态,对共产主义未来图景的描摹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特质,缺乏现实性。但《手稿》处处闪耀着实践性和人民性的新世界观的真理光芒,作为马克思重塑世界观体系的开端巨著仍是理解扬弃异化劳动的锁钥。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启示

以异化劳动为桥梁,《手稿》成为马克思首次系统性阐发自己思想的“阵地”,为其实现哲学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客观视角审思,《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诠释具有较强的费尔巴哈人学色彩,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领悟逊色于《手稿》之后的著作,对共产主义的认知处于初始状态。但作为马克思世界观重构的肇始,异化劳动理论是理解《手稿》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锁钥。新时代仍可从《手稿》中探秘观照社会现实的真理光芒,从而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启新。

(一)坚持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

劳动理应给劳动人民带来生存资料和本质力量的确证。然而,《手稿》系统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非人待遇与人的本质的丧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裹挟着人的生存资料,否定人的自主性,将人视为攫取利润的机械工具。异化劳动导致劳动人民深受劳动产品的支配、劳动过程的束缚,丧失了想象力和超越现实的能力。以《手稿》为线索进行探秘、启新,要以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为逻辑理路,以人民群众为论证立场,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坚持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价值意蕴与逻辑导向。

坚持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相统一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必然、基本特质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人民性政治价值理念历史经验的双重规定。“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287,历史人物的动机以及最后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5]。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功能,并蕴含着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政治价值观。我们党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本色,在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充分彰显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实践自觉与理论自觉。从“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16]1进行革命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7],从“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16]1探求人民解放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些实践形态和理论效能是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人民性价值理念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下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员令,并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18]作出了科学、系统的战略部署。人民是我们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动力源泉和“助推器”。“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19]44“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价值立场。“依靠人民”寓于“为了人民”之中,只有遵循“为了人民”的逻辑导向,才能释放出“依靠人民”的伟大动力。一言以蔽之,能否彰显“为了人民”的实践效能,拷问和锤炼着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依靠人民”的政治动员能力与组织运筹力。因此,依靠人民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为了人民”的价值意蕴,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2]。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样态已经出场,人民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精神追求,对民主、法治的政治诉求,对公平、正义、生态的社会需求等向“供给端”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加凸显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张力。这不仅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阻碍因素,还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需要完成的重点工程和关键任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20]只有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人民的利益表达转变为党的政治意志,保持党的意志与人民利益的有机结合、同频共振,方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1]。“只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2]当前,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的重构趋势加速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同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的笼罩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导致国际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可以说,全球处于极具动荡的变革期。波谲云诡的国外局势增加了我们党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克服“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阻力和障碍。保证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持续性、可行性、可能性,还需依靠人民群众防范、抵御与化解以上风险和挑战。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

工人同劳动产品是异己的关系、“勞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6]160异己、“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6]163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样态。以《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表现样态观照社会现实,一些人制造出了一种错误观念和舆论导向,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引入“市场经济”,制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产生了诸多不同于八小时工作制的不合法的工作制,出现部分商品价格偏高,理想信念与道德水平下降,人与人的关系被视为利益关系等不良现象。这与《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表现样态大同小异,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社会似乎陷入资本“内卷”的循环圈。目前,不仅有人否定、怀疑民营经济,还质疑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有人说中国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23]。其实,正如邓小平提出的,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本质区别。目前,市场是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市场资源这个优势[2]。运用资本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仍是中国当前的必然选择。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既获得了资本逻辑产生的成果,又承受着资本逻辑带来的负面效应[24]。总体来看,我们党驾驭资本的能力及防控负面效应的能力在显著提高,对新时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基于以上论述,市场经济仍是我国必须坚持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了市场经济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与资本主义有着鲜明的本质性区别。“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资源这个优势”不仅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目标追求,还有助于构建“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2]。“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6]192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愈发彰显了人的本质力量。事实证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5]。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经济主体。“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不当言论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26]。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获得感、回归人的本质的必经阶段和重要举措。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与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因此,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举旗帜、定方向、保性质至关重要的规制性原则。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领导,这是增强社会主义制度活力且保证其不变质的决定因素[27]。四项基本原则是保障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性政治原则,而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与灵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监管者,只有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在于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19]118保证我们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是有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高质量蜕变的重要举措。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28]进一步夯实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的制度基础。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体系和具体内容规划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美好图景[18]。同时,从政党阶级立场考量,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所展现的政治价值取向是防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质、变色的“天然防火墙”。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解构了“粗鄙的共产主义”、不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以及“人的本性”的其它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6]185,提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揭示出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与“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虽然《手稿》中扬弃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旧哲学不够彻底,但它是共产主义的原初逻辑,已具备实践匡正与理论指南的真理光芒。继《手稿》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阐明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作为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共产党宣言》论证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将“共产主义”旗帜鲜明地写在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马克思恩格斯由此得出结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并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共产主义所具备的这种政治特质促使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灵魂与政治目标,是人类最先进的指导思想与最高的道德准则。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便将共产主义信仰基因镌刻在党的政治纲领中。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提出的“直到阶级斗争结束”[16]1,彰显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憧憬、坚持与坚守。然而,共产主义社会并非一蹴而就。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将经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6]232。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明确提出,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是一个长久的、艰苦的、困难的过程[29]。因此,既要坚信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性,又要认清共产主义的崇高性、远大性。基于此,我们党始终保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性。当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是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重要表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遵循。

要辩证看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共产主义的到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讳言甚至抛弃远大理想[30]。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9]23。一方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方向、是旗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南和目标导向。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践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追求共产主义的过程中逐步认清了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开辟了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向更高阶段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历史的宏观层面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步走的过渡时期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國共产党人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从微观层面科学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并将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至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导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创造巨大生产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锋.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沿问题新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 171.

[2]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 4-18.

[3]李大兴.超越:从思辨人学到实证人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 11.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133.

[5]杨廷久.西方传统人学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 65-7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黑格尔著作集3:精神现象学[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303.

[8]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 270.

[9]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M].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 ∶ 46.

[10]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 144.

[11]林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重新解读:兼评关于《手稿》“异化”概念的一种流行观点[J].江汉论坛,2012(2) ∶ 39-42.

[12]张庆熊.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探究马克思揭示“异化劳动”的方法论[J].学术月刊,2010(9) ∶ 27-35.

[13]王峰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5) ∶ 107-111.

[14]韩立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J].学术月刊,2012(3) ∶ 58-68.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304.

[1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21.

[1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1).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22]张雷,许和隆.新发展阶段视域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逻辑结构探析[J].理论导刊,2021(4) ∶ 67-72.

[2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 110.

[24]秦慧源.驾驭资本逻辑:理论基础、机制保障和实现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 39-43.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 350.

[26]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1-02(02).

[27]杨承训.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J].红旗文稿,2015(16) ∶ 10-13+1.

[2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 6.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874.

[30]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 45.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