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个性化学习探索

2021-09-05闫贺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闫贺新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造成入学生源多元化,由此带来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认知能力、需求目标的差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培养模式、学习方法上进行变革。本文就个性化学习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选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学习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实施个性化学习策略,完善个性化发展规划,消除多元化招生带来的层次差异的弊端,提高立德育人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生源多元化; 个性化学习; 方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166-002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文件,提出了6种高职招生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高考入学、单独招生、对口升学、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免试注册的生源渠道多元化态势。在国务院颁布“教职21条”后,面向退役军人及社会人员的扩招入学,高职院校生源组成愈加复杂。在这种招生模式下不同来源的学生文化基础、学习特性与学习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生源多元化的教学需求,不同生源的个性化学习改革迫在眉睫。

1.多元化的高职生源特点分析

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建立是针对不同学生差异设置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采用自主选课、个性化评价模式正视生源差异的对症治疗方案。

1.1学习能力差异

高考入学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经历过高强度的备考过程,知识储备相对充足,自学能力较强。但存在盲目性学习和思维模式固化的问题;单独招生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一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缺乏自制性,易延续中学时期厌学、逃课的恶习,主动学习能力差;对口升学、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接受过专业教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爱吃“老本”,学习自觉性较差;注册生、扩招生,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但大多缺乏学习热情,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

1.2适应能力差异

高考和单招入学的学生受传统填鸭式教学影响,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一部分人很难适应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口升学、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入学的学生,前期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简单,学习难度偏低。因此对难度较大的专业课会有很大程度的不适应,表现为学习韧劲不足,缺乏耐力。注册生、扩招生,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由于学习经历出现了断层,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1.3自我认知差异

高考入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期望与结果的反差而出现心理落差,造成自我认知失衡。在学习上表现为“自我放逐”,无心向学,需要后期通过不断的建立自信,使自我认知水平趋于合理;单独招生入学的学生,自我认知具有多面性,在学习方面往往自我认知较低,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和自信。但在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方面却存在更高的自我认知;对口升学、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入学的学生,因为专业起点较高,因此自我认知也会呈现较高的状态。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自我认知程度会逐渐降低而趋于合理;注册生、扩招生的自我认知往往呈现消极甚至负面的状态,这与在工作、生活上长期处于底层、劣势地位有关。

1.4学习目的差异

高考入学的学生,经过适应性和自我认知的调整,往往会产生提升学历的渴求,升本成为大多学生的学习目标,表现出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对于实践型课程则少有热情;单独招生入学的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明确的未来规划,学习热情容易受到兴趣和教师引导的影响;对口升学、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入学的学生,受专业知识影响时间比其他类型生源的学生长,更容易将学习目的定位到就业上,对应用、实践型课程更加感兴趣;注册生、扩招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大多是取得大专(高职)文凭即可,而很少考虑知识的获取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因此学习基本处于“混日子”的状态。

2.个性化学习内涵

国外研究界定个性化学习是根据学习者不同的知识水平、性格爱好、情感动机等信息来满足其真实需求,激励并促进其学习,为终身学习做准备[1]。而我国在个性化学习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针对学习者个体差异而选择的适合其学习、容易被其接受的教学方式。个性化学习需要引导学生的自主性,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允许某类生源中的个別个体存在,按照个体能力、需求划分类别。最后建立适合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在实施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保证教育和学习的公平性。

3.个性化学习方式探索

3.1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可以满足不同来源学生的学习需求。按照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级培养目标适用于学习需求不强,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中级培养目标适用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既有一定学习需求,又有一定职业规划的学生;高级培养目标适用于学习能力强,有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学生将培养成中、高级技师或升入本科学校。具体实施上,保留高职院校原有的学分制,允许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类型与数量的课程完成学业。同时,引进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

3.2建立个性化课程标准

不同来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有的理论学习能力强,有的实践能力学习强[2]。依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课程标准。比如高考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制定高级知识目标和中级技能目标,既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较高学习能力的需求,又能适当的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单独招生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可以制定初级知识目标和中级技能目标;对口升学和3+2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已经经历过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有较强的实践基础,但文化基础比较差,因此可以制定中级知识目标和高级技能目标;扩招生和注册生以提升学历为目的,对知识获取和技能学习要求并不高,且在校学习时间短,因此可以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定位为初级。

3.3建立个性化选课制度

不同来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有较大差异,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选课制度适应这种差异。调整必修专业课和选修专业课的比例,将学习课程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只要学生完成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进行学习,拿到足够的学分即可申请毕业。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也有利于培养固定领域方向的技术专才。在此过程中保证所学知识足以支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实现“知识迁移”[3]。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保证未来知识学习的延续性和职业的发展性。

3.4建立个性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4],是检验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的最终保障。考核形式上可以将笔试、机试、实操相结合,应对不同生源、不同课程调整三者的考核比例和考核难度。学生在校期间取得1+X证书即可免修相应课程,取得各类技能大赛奖项,可以直接替代相应课程的考核成绩。

4.结语

高职院校在生源多元化的复杂背景下,采用个性化学习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实力,提升学校育人服务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5]。

基金项目:基金来源:2019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C语言课程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19483

参考文献:

[1]胡晓玲,赵凌霞,范博.我国个性化学习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数字教育,2021,7(01):21-25

[2]屈庆勇.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分层分类教学研究[J]2018,29(14):279+271

[3]阳俐君.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分层教学研究——以C语言课程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2(01):35-38

[4]张蓬勃,刘双.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探索[J]2019,18(18):156-157

[5]胡甫嵩,李薇,本莲芳,尚秀丽,容录忠,王天驰.浅论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局势下的教学改革[J]2020,28(26):123-122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
职校学生语文个性化自主学习初探
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改善学生学习行为
“留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例析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个性化学习研究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适应性学习系统的参考模型对比研究
MOOC环境下中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探究
教育中个性化学习的探讨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