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礼”德教育的发展对策

2021-09-05徐琪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文化高校

徐琪

摘 要:一个民族精神的精粹沉集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高校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之地,故而将“礼”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提升大学生思想品质、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打造和谐美丽的校园,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发展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礼”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传统文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058-00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礼”自然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了当代社会,“礼”文化在慢慢的简化和消退,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入对我国传统的“礼”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的思想观中有着重要的导向性,因此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礼”德教育的发展现状,寻找其中的不足,探求未来的发展之策。深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礼”德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传统“礼”文化融入思政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礼”德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礼仪美德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我们首先就要对“礼”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进行剖析。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将实际工作中的数据进行梳理,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礼”德表现、对传统“礼”文化的认知程度、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礼”文化的教育深度三方面现状进行陈述。

(一)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礼”德表现

关于大学生“礼”德表现方面,将近几年工作中的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从所带的455名学生在德性品格与行为举止方面进行梳理。德性品格在此指学生个体的智慧、正直、无私、奉献、感恩、坚强、耐心、坚持、勇敢、向上等隐性因素。行为举止指礼貌用语、穿衣打扮、网络聊天等显性方面。从455名学生中,根据学习生活方面的参与度以及态度上观察。例如举办一次活动的参与度,455人中能主动报名的有50人,报名后又放弃的有10人,半途而废的有10人,能坚持到最后的只有20人。455人中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的266人,在寻求老师帮助后能说谢谢的387人。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耐力、坚持、坚强、向上等隐性品格还有待提高,在言谈举止方面可继续加强。高校大学生在道德观方面正处于成形期,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部分意识和行为还比较稚嫩,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和历练。

(二)大学生“礼”文化的认知程度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代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传统“礼”文化的认知,他们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不愿意接触,往往专注于电竞游戏,宁愿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愿接触新鲜事物。从对学生的访谈和走访观察来看,大一的学生刚进入校园还处于适应的阶段,对学校还有新鲜感,他们更加注重礼仪规范,更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他们对社团更有兴趣,基本上没有学生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大二的学生专注于攻克专业课程,或者平常观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电视剧、综艺节目之类,很少阅读传统文化之类的刊物。大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或是继续深造的准备,更没有时间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目。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是呈下降趋势,“礼”德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很匮乏的。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礼”文化的教育深度

高校大学生吸收知识的来源主要在课堂和网络,在学生“礼”德教育方面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课堂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教导,专业教师的重点在于教授学习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大部分学生觉得无趣,课堂纪律不是很好,玩手机、睡觉的同学经常出现,而“思修”课程的内容也很少有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礼”德内容相结合,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在繁杂的工作中也只能通过班会、素质活动和平常交流中给学生灌输一些礼教知识,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礼”德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加强。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礼”德现状还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礼”德表现在隐性的品格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成长和进步空间,显性的礼仪举止也还可以继续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兴趣不浓,没有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礼”德教育在思政工作中占比较少,需要寻求更多的方法加强学生的“礼”德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礼”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入对我国传统的“礼”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学校的“礼”德教育产生了影响,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温存,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因此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当前高校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于行为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学习与修炼,因此在“礼”德教育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礼”德教育的氛围不足

学校是学生学习“礼”德的有效场所和主要阵地,当今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对传统“礼”文化的认知,禮仪意识淡薄,缺少谦敬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仪容仪貌有失文雅,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浓妆艳抹,服饰怪异,认为这是一种个性,而视传统文化中的知书达礼是一种土气的行为,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充满了“金钱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礼节抛在了脑后,更崇尚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凡事都希望以自我为中心,在这样的一个校园氛围中很难建立起“礼”德意识,但是礼德教育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加强大学生的礼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缺少适合大学生“礼”德教育的特色书籍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教材是教学过程最主要的载体,所以编著适合大学生“礼”德教育特色的书籍是进行“礼”德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给“礼”文化提供相应的课程空间。当前高校主要以专业课程教材为主,传统的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尚未彻底改变,过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便不得不扎根在专业技能和学习任务里面,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导致在实际生活的人际关系中不注重礼仪,不知道如何运用礼仪,什么时候该如何呈现最好的一面。鉴于此,寻求与大学生相适应的“礼”德书籍尤为重要。

(三)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学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是从互联网和书籍的方式所占比重极大,但是一些课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照本宣科,没有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他们体会不到课堂的乐趣,从另一面反映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课堂表现是不满的。另外,传统文化大部分作为选修课,上课老师也不重视,从网络中寻找视频让学生自己观看,没有带领学生一起去领悟和分析文化的精髓,所以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刷课任务,并没有用心地去阅读和学习。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引入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打开自己的眼界,能从中学到知识。

目前看来,高校大学生“礼”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的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低。在当代社会,网络媒体的功能不能忽视,充分发挥与利用网络资源,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礼”德教育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的“礼”德缺失,认知迷茫,意志薄弱,言行举止失范,对大学生的“礼”德教育,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当代大学生道德的真实状况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学校的“礼”德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一言一行中体验到“礼”带来的成就感与认同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礼”的内涵、对“礼”德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强化大学生“礼”德行为。

(一)营造“礼”德文化氛围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就要建立良好的校风。“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1]”。树立校园的“礼”德风气,开展校园的“礼”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与道德品质。营造传统的“礼”德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举办宣扬“礼”文化的活动,如专家讲座、礼仪表演、演讲、辩论,用丰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活动宣扬“礼”文化,学生身在其中潜移默化,自觉形成一种礼仪意识,营造出有效的礼仪环境。其次通过媒体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打开校园之声,不定期介绍传统的“礼”文化知识,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感知中受到“礼”文化的熏陶。

(二)开设专门的“礼”德课程

学校应注重学生的“礼”德修养,开设专门的礼德课程,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立对应的礼德课程方案与培养计划,让学生懂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先懂得做一個怎样的人,“礼”在人的人际交往中和未来的人生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一个学生的文风素养,通常都是从礼仪举止中直观体现,“人无礼而不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把礼仪修养作为必须要做的和主动要做的事,开设与礼相关的课程,可以使学生的行为自然大方,气质文雅端庄,由内而外的提升自己的魅力,对学生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对社会的文明礼仪程度也有所提高,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大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利用网络的“礼”德文化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逼真的情景再现与饶有兴致的故事,使学生不再觉得课堂体验僵硬枯燥。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触及到不同的领域和时代等“礼”文化知识。学校可以积极占领网络天地,针对性的建立起“礼”文化相关的网页,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为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主角。建立多种聊天或者辩论咨询的方式,树立“礼”文化的情景再现,以“礼”为主题,观看视频,谈感受,做榜样,“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高校应将网络的资源融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求创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自我学习。

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礼”德的教育,营造出礼仪文化氛围,让学生和老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德性品质和行为举止,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新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与课堂教学中,主动占领网络新天地。

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加强“礼”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大学生的个人面貌展现的是国家的精神风貌,在规范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就要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落实好以文育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加强“礼”德教育,有利于对中国传统“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构建和谐美丽的校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梁,何红媛.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文化的作用研究[J]山西青年,2018

[2]纪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

[3]何秋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探究[J]国际公关,2020

[4]许红梅.以优良的校风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文化高校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