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的实施现状和成效
2021-09-05傅丽娜
傅丽娜
项目背景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地区,是冬候鸟东北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越冬地和觅食地,也是长江珍稀物种江豚的重要栖息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部门冲突及当地农民、渔民的经济利益驱使,导致动物栖息地丧失,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濒危的珍稀物种,湖南省在洞庭湖区建立了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横岭湖4个自然保护区,涵盖面积3108平方公里,其中3个为国际重要湿地。自从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不断给予洞庭湖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支持和帮助。2000年,东洞庭湖保护区启动实施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监管、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的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项目,该项目实施10年,于2009年6月结束。第二期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于2014年5月获批,同年12月底启动实施。
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以下简称GEF项目)是由全球环境基金出资、我国财政部牵头、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以下简称粮农组织)监管,湖南省林业局、湖南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的国际赠款项目,赠款为295万美元,计划实施期为5年,实施区为洞庭湖4个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通过加强现有的管理力度,促进湿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确保洞庭湖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项目实施现状
本项目对监管方粮农组织展示可持续性和气候适应性的农业发展工作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粮农组织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和执行伙伴实施模式(OPIM),项目框架被分为以下5个组分:一是加强洞庭湖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管理机构整合,建设生态系统规划和决策支持体系;二是加强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管理有效性,完善4个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框架;三是促使关键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四是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实践提高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五是开展监测评估与成果推广。
第一期资金于2016年6月到位,此后正式开展实施。2019年3月,在粮农组织开展的中期评估中,该项目获评“满意”。截至2021年6月底,自评21个产出完成率85%,9个成果指标均为基本满意以上。今年8月,项目将迎来最终评估。
项目实施成效
一是生态系统威胁因素大幅下降。截至2020年底,洞庭湖区域84处砂石码头堆场已全部搬迁拆除,非法采砂活动已全面停止;整治养殖场77家,养殖废水直排点源污染基本消除;全面整改了天然水域承包投肥投饵养殖,并建立了长效监管机制;全面退出了环湖造纸污染企业;全面拆除了洞庭湖区违法违规设施;全面完成了区域内矮围网围清理整顿,拆除矮围网围472处、清除矮围围网8.3万公顷,拆除围堤2818千米,科学保留生态矮围14 处,为洞庭湖越冬候鸟提供了栖息环境和食源地。4个自然保护区内清退欧美黑楊面积达2.58万公顷,全面清理保护区核心区5700公顷,生态修复杨树清理迹地、洲滩及岸线2.96万公顷。2020年1月1日起,洞庭湖天然水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干扰程度大幅减少,超额完成项目设定的“清除两项以上关键威胁因素”的成果指标。
二是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根据2021年1月洞庭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报告显示,越冬水鸟共7目12科53种、288157只,数量达到2003年洞庭湖越冬候鸟同步调查以来记录之最,其中旗舰物种黑鹳106只(2011年基线23只)、小天鹅6542只(2011年基线800~1000只)、小白额雁7346只(基线18000只)。2020年1月洞庭湖区域自然野化麋鹿种群同步调查显示,麋鹿个体共198头,其中自然野化麋鹿188头,圈养麋鹿10头;2021年记录到209头(2012年基线25头)麋鹿。银鱼渔获物自2014~2019年维持在5%的出现率(2011年基线2%)。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发布会信息显示,2017年至2018年洞庭湖江豚数量稳定在110头(2011年基线100~150头)。根据2021年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的调查,洞庭湖江豚数量上升到了130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项目启动实施6年后,除江豚数量保持稳定、小白额雁种群数量因水文异动对主要食物苔草的影响年度变幅较大(每年在2000~20000只波动)外,其余旗舰物种的种群数量均显著增长。
三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效能和预算分配显著提升。2018年对项目生物多样性管理追踪指标进行统计表明,相比2014年的基线,4个保护区平均管理效能提升了13.4%,威胁评分降低了32.9%,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各湿地管理部门主流化的指标提高了88.2%。截至2020年底,GEF项目在国内的中央和省级配套资金比预算目标增长了约6.7倍。
四是社区共管示范项目区推动居民收入增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9年以来,在GEF项目资助下,4个项目自然保护区针对各自的特点开展共管示项目设立和建设,在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帮助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群众寻找替代生计,提高了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收入水平。
2020年,东洞庭湖保护区在麻塘镇畔湖新村雄心组示范稻渔综合套养面积16.53公顷,参与农户26户。通过在稻田中套养鲫鱼、甲鱼等构建稻渔复合农田生态系统。2021年上半年,通过调研3户当地村民发现,实施稻虾套养后,经济收入比之前一季单纯水稻种植平均增加了1.5万元/户/公顷。调查数据显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后,水稻生产氮肥减施30%以上,农药减施50%以上,稻田里的圆蛛类、狼蛛类和跳蛛类等有益昆虫的种群数量提高约60%。在麻塘镇金垅村和新墙河口围垦区域,东洞庭湖保护区实施了100公顷退养还湖、退耕还湿和鸟类食源补偿地建设,创建了多样化的湿地生态景观,为越冬水鸟和夏季繁殖鸟类提供了多样的食物补充,特别是解决了该区域一直存在的水体污染和湿地退化等问题。
西洞庭湖保护区实施了生态体验旅游发展示范项目,自2017年几乎停滞的生态旅游逐渐回升。与2014年比较,生态旅游人次增长了81.7%,旅游收入是2014年的8倍,综合收入达到697万元。通过GEF项目,西洞庭湖保护区撬动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等重点工程项目,有效修复鸟类栖息地6666.67公顷,西洞庭湖越冬的各类水鸟种群数量从2015年的1.7万余只增加到了2019年底的3万多只。
横岭湖保护区实施了青草湖村内湖146.67公顷的生态渔业养殖项目,由当地渔业公司承包渔业休闲服务,2020年实现产出150多万元,提供就业近3000个工日。渔业公司每年还为村集体贡献了包含租金、人工费、材料费在内的100多万元资金。此外,保护区还发展了6.67公顷的特色作物蔓荆子生态种植项目,2020年实现产出80万元,提供就业近1200个工日。在青山岛内湖,横岭湖保护区保留了约53.33公顷退耕还湿区和13.33公顷的湿地修复区,这一区域主要功能是保护湿地、蓄水养草、以鱼养鸟。青山岛内湖成为各类候鸟、留鸟等各类物种优良的栖息地。
南洞庭湖保护区对杨树退出的樵民开展生态补偿,并不断加快芦苇产业转型。通过将刈割后的芦苇资源为培育基质,发展芦菇产业种植项目,开发形成了芦菇酱、干品芦菇、芦菇罐头等系列产品,再将生产芦菇后的基质作为有机肥料,开展芦苇绿色综合利用。社区参与户数55户(包括重点帮扶困难户10户),实施面积335.13公顷。项目实施后,对比2020年以前,每户增收3000~3600元不等,家庭年经济收入增收30%,10户特困户实现脱贫。对砍伐后的杨树迹地开展修复后,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植被盖度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生境也逐渐恢复。通过芦苇弃收退出经营,当地芦苇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减小,湿地芦苇密度过高对群落的影响减轻,共生湿地生物群落恢复,因芦苇大量积压存在的火灾风险降低。
粗略估计,通过实施社区共管项目,4个保护区的农户、渔民家庭户年均收入增加30%~100%。同时,研究表明,从2013 ~ 2017年,洞庭湖湿地整个生态系统类型的生境质量在上升。生境质量差的面积由18.36%降低到9.95%,生境質量优的面积由81.64%上升至90.05%;2018~2020年,洞庭湖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稳定性显著升高,杨树清理迹地植物多样性正逐渐恢复。同时,水体质量改善,水体总氮浓度下降了16.5% ,总磷浓度下降了27.8%,氨氮浓度下降了45.5%。2020年开展的生态环境意识调查显示,有93.5%的当地居民认为目前洞庭湖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居民生态环境意识度为35.67%,2021年提升至72.48%。
洞庭湖GEF项目实施6年后,已经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威胁因素清除、旗舰物种保护、社会和人员能力建设、社区共管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国乃至世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树立了典范。下一步需要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分享和传播。一是可以在决策制定方面发挥其影响力,为洞庭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推广至整个洞庭湖以及其他湖泊流域,可为探索因地制宜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作者单位:湖南省林业局GEF项目办公室 湖南省永州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