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盐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1-09-05王晶晶

旅游纵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红色文化

王晶晶

摘 要:盐城作为革命老区、红色之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价值高。多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出台一些文旅相关政策,推动盐城红色旅游的发展,但仍存在同质化、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及产业化形式较单一等问题,应当从催生盐城“四色融合”产业新业态、提高红色文化旅游的规模效应、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提升软硬件设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促进盐城红色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盐城文旅、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1年度盐城市政府社科基金项目(21skC156)。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热度持续高涨,人们对于旅游体验感的需求日益增长,区别于传统的游山玩水的旅游形式,注重当地文化推广和旅游体验的文旅融合形式已经成为全国旅游行业的新业态。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盐城作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也为当地文化阵地的建设,文旅融合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同时,文旅融合的发展会给盐城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带来机遇、挑战,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可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的打造,推动盐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盐城红色文化内涵

(一)文旅融合概述

文旅融合发展形式是随着旅游业诞生之时就有,如地方景区的主题文化游、节日庆典和文化活动等。2017年,国家发改委在《“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中提出,發挥文化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带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以提高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后,文旅融合得到更广泛的关注。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路径,确立到2035年将中国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宏观角度来说,文旅融合是通过地方特色文化升华旅游体验的内容深度,反之利用旅游形式作为文化传播繁衍发展的载体,从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和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

(二)盐城红色文化内涵

近年来,盐城对于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2020年5月19日,由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盐城文旅》杂志首期亮相,本着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盐旅游的最终目的,杂志密切关注文化旅游业发展动态,全面介绍盐城风景名胜和地方风土人情,展示盐城的地域元素,为宣传和推介盐城文旅产业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1月10日至11日,盐城市文旅“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召开,强调“十四五”时期全市文旅要实现起跳跨越,要制定符合盐城地域特点的高质量规划,深入践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融入新的发展格局,从而助力盐城文旅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盐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的红色铁军文化,“煮海为盐”的白色海盐文化,“东方湿地之都”“金滩银荡”的绿色湿地文化,江苏省最长海岸线的蓝色海洋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地域特性、历史记忆都可以转变成旅游中直观感知的产品,使游客能够深度体验,为盐城发展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产业支撑。

盐城作为革命老区、红色之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价值较高。其红色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从1928年成立的中共盐城县委开展党的各项活动开始,红色文化便已经开始渗透到盐城各个角落[2]。1940年,新四军奉命开辟苏北,在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后,继续挥师北上。同年10月,新四军与八路军一部在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前赴后继、浴火重生,在盐城重建军部,开展一系列举足轻重的党委工作。之后,又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军委新四军分会、华中党校等革命基地,这里一度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当时流传的佳话“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见证了盐城当时中流砥柱的革命地位。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盐阜大地上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浴血奋战,谱写了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3]。全市现有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248处纪念碑、纪念堂等红色遗址,加上新四军作战过程中形成的“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的铁军精神,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共同形成了盐城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

二、盐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英雄的城市,在盐城这片革命老区的热土上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多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出台一些文旅相关政策,支持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少有识之士也为文旅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推动盐城红色旅游的发展,但与国内一些红色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如江西的井冈山、贵州的遵义、陕北的延安、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等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盐城红色文化同质化现象突出

盐城红色文化旅游以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熏陶功能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已经成为当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及文化旅游的热点。但盐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短板与不足也日益凸显,如景点之间规划路线不系统、一体化的配套要素不完善,导游讲解内容与参观方式鲜活性不足等。盐城红色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市区的新四军纪念馆、阜宁铁军纪念馆、建湖县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阜宁陈集镇的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在开发上各自为政,造成市和各县区的旅游产品高度相似,在形式上大多以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雕像等表现手法,同质化现象突出,举办的活动吸引力不强,缺乏各自的红色文化特色。由此,导致除了节假日及党建活动日之外,平时的游客较少,游客重游率低,缺乏新引力及感染力,产生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益也较小。

(二)红色旅游发展专业人才缺乏、资金不足

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介入以及资金的推进。首先,在人才引进上,旅游专业、景区管理的人才较多,但是缺少深谙旅游市场又了解盐城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大部分都是在引进之后再进行当地历史文化的培训,还有既懂旅游和盐城的红色文化,又能够对旅游市场和特色文旅活动做出创意规划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导致盐城红色旅游发展的内动力不足,无法推出当地的文化品牌,捕捉市场的新发展动态。其次,盐城的红色文化产业和资金来源大多数依靠政府部门的牵头和投入,导致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文旅特色景点和综合体投资体量较大、周期长、资金回收长、经济效益见效慢,使很多民营企业后续投入乏力,一些景区项目和配套资金缺乏后劲,严重影响盐城红色旅游的层次、规模,从而制约了红色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产业化形式单一

首先,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很多重要遗址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已经在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遭到破坏或消失,如抗日军政大学华中总分校、华中工委党校、盐阜印钞厂,而1940年10月在盐城建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指挥部,已于1991年5月,由海安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地立碑。当别的地区在开发优秀文化资源的时候,盐城红色文化遗产的原有风貌和历史信息的保护却不容乐观。其次,盐城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尚未形成品牌产业链,作为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特色最明显的新四军纪念馆,没有与其他两个新四军文化旅游景点铜马铜像、重建军部泰山庙旧址,一起打造成盐城特色红色坐标,形成“龙头”效应。最后,盐城文旅产业围绕铁军精神的产业化形式较为单一、旅游产品开发较少,“旅游+”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多红色文化是以图片、视频、文物、文字为主进行展示,文旅产品供给不精,受众面较小,吸引年轻人打卡互动的项目不足,导致在文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三、盐城红色文化旅游的建设路径

(一)催生盐城“四色融合”产业新业态

要积极推进盐城红色铁军文化与白色海盐文化、绿色湿地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的“四色融合”。努力推动红色观光和海盐文化产品、滩涂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与盐城当地的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农业旅游、健体康养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四色盐城”的文旅融合名片。例如,以市区建军东路上的新四军纪念馆为中心,串联起建军西路上的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周边原有的大纵湖旅游景区、九龙口旅游景区等大美绿色湖荡湿地景点助力盐城的红色旅游品牌,追寻新四军足迹的同时,展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深扎革命信仰之根。位于大丰的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地与周围的恒北村、草堰镇的梦幻迷宫等自然风情情景交融,让游客在感受沧海桑田的同时追古怀今,丰富盐城的旅游新业态。

(二)市縣联动,打造精品

盐城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红色文化旅游需以区域文化及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打破原来市县间各自为政的独立发展格局,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区域间、不同景区间、特色旅游间的互联互通,设计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精品路线,形成红色文化一日游或几日游,构建全域旅游模式。如市区的新四军纪念馆、铜马、泰山庙,重点将这三景,打造成盐城的“新马泰”,成为鲜亮的红色坐标,建湖和盐都、阜宁和滨海、东台和大丰等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完善建设一批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区。

(三)提高红色文化旅游的规模效应

1.招商引资,增加内生动力

旅游财政资金的投入及使用效率的高低是文旅项目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盐城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度教低,可以以新四军文化、铁军精神为重点,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盐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扶持措施及优惠政策,一方面针对景区项目的审批,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针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则可以适当减少缴纳的税款,让资金投向最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另一方面,加强招商引资和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并逐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统筹规划整合红色资源。在政府正确引导下,持续形成民间投资为主、地方投资主导、国家投资为辅的红色文化旅游投资新格局,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融合创新,并构建红色旅游资源投融资平台,及时反映红色旅游的投资及政策信息,提高市场的针对性,有效降低投资的风险[4]。

2.加强革命历史文化宣传

好酒也怕巷子深,盐城旅游业前景广阔,但江苏省红色旅游景点排名前十位的却没有盐城。很多游客来盐旅游之后感叹环境优美,但是由于旅游推介不够深入人心,知名度较低。首先,在宣传推广方面,各区(市)县、乡(镇)应上下联动,拓宽宣传推广渠道,以当地红色文化纪念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平台,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或互联网平台,开辟盐城红色文化资源专栏、专题、网页,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图文和短视频为传播渠道,适当借助网红元素助力营销,利用视频传播、直播,全方位展示盐城红色文旅的新形象。其次,在全国各地的旅游节、旅游推介会等活动上,也要及时走出去,向中外游客推介盐城的红色文旅品牌,推广精品线路,释放红色旅游的发展新动能,助力盐城红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四)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传承铁军精神

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提炼新四军红色文化符号和铁军精神内涵,创新设计理念,打造独特的新四军文化符号,促进红色文化的横向商品拓展与纵向的经济价值转换,提升地区产业的整体水平。一方面,整合市县各处的红色旅游资源,每个县(市)重点打造一到两个红色景点及精品线路,打造以新四军革命遗址为核心,以“体验式旅游”为核心,建设红色主题旅馆,真实还原新四军在盐城战斗、生活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游客重走新四军革命道路、唱红歌、上党课、吃盐阜土菜,重温新四军革命征程,感受先烈的艰苦奋斗精神,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另一方面,在革命旧址中,通过声光电、动态影像等现代化手段,挖掘新四军故事脚本,将故事进行再演绎,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运用,展示新四军在盐革命、战斗及生活的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触摸体验到鲜活、真实的红色历史。同时,利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现代高科技手法,建立可以互动的红色文化智慧展馆,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大数据、三维建模、电子沙盘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红色文化内容,给游客带来高科技的视觉震撼和精神洗礼,让铁军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做好新四军文创产品的开发。一是与盐城当地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结合起来,如发绣、盐雕、麦杆画、面塑,农民画等,打造红色文化艺术精品。二是结合不同受众的消费习惯、不同产品类型,走出单一的红色产品形态。除了传统的纪念章、画册、书籍、伟人复刻海报等纪念收藏类产品,应将红色文化符号、历史人物基于深刻理解后再创造,将它们从历史档案中移植到现代流行的市场中,如革命标语贴纸、雨伞、车载、手机壳、冰箱贴、水杯等兼具实用、装饰功能的产品。为了拓宽年轻人的市场,还应使红色文创与汽车文化、电玩类产品、益智娱乐文化等领域创新融合,并创新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支持云旅游、红色旅游直播等新业态发展,提高红色文创的时尚感。从而拓展“红色文化+”,拉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提升软硬件设施,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为了提升游客的便利和体验感,首先必须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红色景区内游步道、停车场、休憩设施、供电供水线路、公共卫生间、消防安全设施等,还有垃圾回收、污水收集设施等环境整治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其次,完善红色景区内多语种、多类型信息等智慧导览系统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准确、迅速的信息咨询、业务办理、应急处理等,创新红色旅游建设工程,提升景区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水平。

人才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第一资源。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红色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除了出台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引进、培养既懂红色历史,又對旅游市场及特色文旅活动有敏锐捕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外,还应对现有的红色导游员、解说员开展基本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开展盐城红色文化交流、讲座、旅游策划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实现信息互通,提高盐城红色文化旅游从业者的技能[5]。二是鼓励建成一批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教育培训、红色研学培训产业的发展,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播红色文化的主战场。加强与盐城高校和科研基地的合作,既可以为旅游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为管理者提供咨询指导,也能将红色思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企业培养、输送、补充红色文化旅游的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在红色文化的市场组织、管理经营、产业策划上提供更有利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盐城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当地的铁军精神,让人民群众了解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但是红色文旅也是涉及项目规划、景区建设、产业发展、宣传投资、旅游安全等方面的系统性工程,想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文旅市场,就要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整合、盘活现有资源,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特色路线,并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同时加大宣传,加强与知名旅游社的合作,从游客输出地转换成游客目的地,从而促进盐城红色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建石.盐城特色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85-94.

[2] 王登佐.基于盐城红色文化保护开发的几点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

[3] 刘欣.盐城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0):48-49.

[4] 旷红梅.红色旅游投融资问题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52-55.

[5] 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J].企业经济,2020(11):100-107.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红色文化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