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1-09-05任玉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通识特色传统

任玉慧

摘 要:地方特色文化是指能够体现一定区域范围特点的文化类型,是自然、人文、历史遗留等形成的地方文化积淀,具有该区域独特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地方特色文化作为校外文化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课程利用价值。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也能够加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为地方发展争取人才,留住人才。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 高职院校; 传统文化;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05-002

在高职院校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6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一直以来,国家大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先后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等文件,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主张大力弘扬讲仁爱、守诚信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中华人文精神。其中,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对高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识教育是有别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具备这种人格的人,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开阔的社会视野、善于自省和批判性的思考,能以充分的价值反思安排自己的人生方案,积极参与和推动公共生活的改善。近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塑造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至关重要,是文化传承、教育发展、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课程设置上,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应该成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

现阶段,将地方特色文化纳入高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情况很少,偶有提及,也只是将其当作举例说明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将地方传统文化当作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有效资源之一。此外,个别高校在文史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校本教材组成部分,但理工类专业对于传统文化课程并不重视,能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高职学生也存在此类现象。再加上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较差、自制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养成教育欠缺等现象,因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高职人文通识教育中,在高职校园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其重要。同时,地方特色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缺少推广途径,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其了解甚少。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普遍推广地方特色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创建校园文化品牌,增强学生的地方归属感与学习幸福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一、从传统文化理论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入手

在调研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行业企业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各专业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比如赣西地区的儒、道、释以及地方民俗等绚丽多彩的优秀地方特色文化。还有曾到过赣西的一系列历史名人所留下的生活轨迹及宝贵精神财富,如韩愈、陶渊明、谢灵运、卢肇、易重、黄颇、萧公显、徐稚、黄懋材等等。这些都可作为文化素材融入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案例进行第一次融合,让通识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及文化现状,首先我们需调研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行业企业文化特点等,这样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时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学习通识课程时学有所成、学有所感。其次,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教师在进行通识课程授课时可以选取贴合学生专业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并结合相关地方文化素材,丰富课程教学。最后,我们可以将地方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体系中,例如校园中的教学楼、道路可结合地方文化名人相关故事来命名;组建校园文化长廊;增加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标语数量,并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根据实证调研情况,将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案例进行第二次融合

将各专业的职业需求、行业企业文化共性有机融合到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育中,并进行“三教”改革,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课程教育内容的渗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挑选了本校几个重点专业作为通识课改革试点专业,如护理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依据各专业特点及专业文化,教师在备课环节有意识地融入不同的与专业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案例,形成“活页式教材”。在课堂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案例讲解融会贯通,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始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有效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激发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授课内容,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学习效果。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基本覆盖了全校各个专业。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缺少互动,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实践过程中,例如诗歌教学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会结合音乐、绘画、诵读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会结合情景剧、音乐、舞蹈等学生擅长的方式来丰富诗歌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自信,丰富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的认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同時,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输入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我们还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拓展形式,例如加强传统美德进校园、重视传统节日、抓好传统经典诵读等多种教育方法,举办“经典诵读”“红歌赛”“历史经典人物模仿秀”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学以致用。另外,通过走访地方文化相关景点,推进研学旅行等方式,多措并举,有助于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传统文化通识课教学当中,对高职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了解地方文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课程教育和活动教育,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

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高职学生对区域文化、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在课程教育和活动教育中,我们不仅给学生灌输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感知并领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提升人文底蕴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例如在给护理医学类学生授课时,讲到职业道德,我们会引用号称“古董郎中”萧公显的事例来导入。萧公显是今铜鼓古桥相见湾人,他家系祖传中医,前后50余年,医术颇有造诣,名扬周边数县,时人称之“古董郎中”。他一向对贫苦百姓不计酬金,慷慨大方,对症下药,在百姓中口碑甚好。通过这个案例让护理医学类的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医者仁心,今后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患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用心。

再如给小学教育专业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时,这两个专业培养的都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谈及职业使命感,我们常常会引用韩愈的《师说》一文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何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讲解过程中,我们结合韩愈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正面论及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让同学们更加清楚作为一名老师的职责所在,并时刻提醒自己应“不耻下问”,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课后,我们也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来带领同学们加深理解韩愈的为学之道,例如登昌黎阁、举办读书分享会等等,将课堂所学与课外拓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韩愈文化及地方文化的了解。

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及相关活动教育,有助于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同时,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讲授及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强化各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高职学生对区域文化、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紧跟国家教育的发展趋势,在高职院校中普及传统文化知识,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学情特点,将地方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入各专业的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是必需也是必要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进行“三教”改革,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也能够加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为地方发展争取人才,留住人才。

本文系宜春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2021年)立项课题成果,项目编号:Ycskl-061

参考文献:

[1]熊明川.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浅论——以川东革命老区达州为例,四川文理学院学报[J]2014(4)

[2]钟卓良.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红河学院学报[J]2019(2)

[3]赫慧育.地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长江丛刊[J]2020(10)

[4]万四华,李莉.通识教育如何进头脑——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宜春学院学报[J]2012(7)

[5]由亚萍.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设置探索——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技术[J]2019(3)

[6]段宏军.简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2018(9)

猜你喜欢

通识特色传统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少年力斗传统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清明节的传统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