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鼻祖
2021-09-05姜士冬
姜士冬
名人零距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一句诗,这句诗非常生动地赞美了教师的形象。教师似春蚕,也像蜡烛,牺牲自己,成就学生。尊师重教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也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教师的节日,直到1985年,国家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中国的教师节。很多同学都会在这一天,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尊师重教的故事被后人交口称赞,如“程门立雪”的故事。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杨时。
杨时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人称“龟山先生”,同罗从彦、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他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礎,同时也为理学南传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闽学鼻祖”。
访谈面对面
小主持人:
尊敬的杨时先生,听说您自小聪颖过人,被人称为“神童”。您八岁能写诗,九岁就会作赋;十五岁的时候,您就小有名气了。那么,您觉得这世上真的有神童吗?若真是神童,是否还需要老师来传授知识呢?
杨时:
我觉得,这世上神童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有些人更聪明一点而已。对于那些被称为神童的人,人们只是没看到他们刻苦学习的过程。我虽然八岁就能写诗,但我在八岁之前已经读了很多诗作。有谁生下来就是诗人呢?
就算真是神童,我觉得也是需要老师来传授知识的。在我们学习的道路上,有了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才能学得更透彻,走得更长远。
小主持人:
您考取进士后,曾担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县的知县,以及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等官职,可谓仕途顺利。但后来您却辞去官职,潜心做学问。这在当时,恐怕很多人都不理解吧?我们也很好奇,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杨时:
当官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好官。我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害民之举,揭露了某些专权暴政的恶行。我担任地方官时,施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施与人民”。在朝廷做官时,我从不结党营私,也不贪生怕死,常常直言进谏。
不过,我非常喜欢理学,于是毅然辞去官职,专心研究学问。这本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为了做热爱的事,为了更高远的追求罢了。如果你们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也应该专心致志地去做啊!
小主持人:
您晚年的时候,生活十分俭朴,对吃食从不挑剔,住的也都是破旧的房屋。当时,您可是名望很高的大人物,应该也不缺钱财,为何要生活得如此艰苦呢?
杨时:
因为“俭以养德”。不但我自己这样生活,我也这样要求家里的后辈子孙。我曾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以有所嗜好;衣服鞋帽,只要是可以穿的,就不许挑挑拣拣;住的地方,只要还能居住,就应该安居乐业。富贵都是浮云,只有高尚的德行才是真实而永恒的。
小主持人:
您晚年的时候,依然笔耕不辍,写下了《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著作。那您所研究的理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以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杨时:
我师从程颢和程颐二位先生,潜心研究“二程”的理学,将理学从北方传到了南方,开创了闽学的先河。由于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我提出了在静中体验的修养方法。在格物方面,我强调“反身而成”。我认为天底下只有一个理,理是气的主宰者。阴阳二气相互运动便产生了天地万物。这便是我的理学思想
那年,杨时已经四十岁了。程颐老先生是当时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杨时素来好学,便约上好友一起去拜访程老先生。
他们到了老先生的住处时,老先生正在午睡,杨时和好友不敢打扰老先生休息,便站在门外静候。这时,天上下起鹅毛大雪,可他们依旧站在原地,并没有敲门进屋。
等到程颐老先生醒来时,雪已经下了很久,门外的积雪都快有一尺深了,杨时和好友的双脚早已没在雪里。老先生看到后,大为感动,当即收下他们。杨时和好友这才成了老先生的弟子,跟着老先生学习理学知识。
这便是“程门立雪“典故的由来。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敬爱师长。
大咖小链接
岳飞—念念不忘师恩
岳飞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是当时杰出的军事统帅。岳飞的老师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非常大,可以拉开约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岳飞常常来到老师的墓前拜祭,有时还会痛哭一场。每次来祭拜,岳飞都会拿起老师生前所赠送的弓箭,射出三支箭,用来寄托哀思。
刘庄—放下九五之尊来尊师
刘庄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汉明帝,他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恒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汉明帝非常尊敬他。有一次,恒荣生病,汉明帝派人专程去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恒荣去世后,汉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送葬,又对恒荣的子女做了妥善的安排。汉明帝如此尊敬老师,甚至放下皇帝的至尊身份,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