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路径
2021-09-05韩博高星荻
韩博 高星荻
摘 要:从现代化教育视角来看,在大专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在体现大专语文深厚的文化内涵时,加强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了解。为此,大专语文教师在实际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彰显传统文化的融入价值,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大专语文; 传统文化元素; 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01-00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是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保障。而如何在大专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就成为了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指出,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所提出的《纲要》要求,高等教育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大专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讲解,达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确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专语文课程标准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相关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在《纲要》中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大专语文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但在真正的教育教学中,大专语文逐渐的被邊缘化,既缺乏其专业课本应具有的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的现实需求,在大专教育愈加重视技能教学的今天,大专语文的处境愈发尴尬。而要想对此种局面进行改善,就需要大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定地确立大专语文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地位。教育部高教司《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大专语文教育应该是遵循“打好基础,突出应用,强调能力,适当延伸”的原则,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在保证学科的实用性、规范性和先进性时,对学生展开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和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
同时,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大高校都应该将教学重点定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对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在这样的境况下,毫无疑问也就需要大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确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下的大专语文课程标准。其次,教师需要指导让学生自己赏读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通过对该作品的自主学习,由点及面的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博大。接着,教师需要让学生们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形式为依据,对优秀作品中蕴含的深刻蕴意进行思考分析,通过对其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交流总结,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由感性到理性地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样既符合了《纲要》中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也实现了对学生基本独立阅读、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大专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语文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专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都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都是传统的方式方法,一堂课下来,重视的是教学任务是否被完成,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大专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能力上对本门课程的属性和特征进行积极主动的研究,尤其需要不断研究古老的传统文化知识,要以研促教,通过研究来讲授深奥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此方能避免肤浅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教师应该多多应用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启发引导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以行为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更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不能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要让学生们在创新中、和教师同学的沟通中积极思考,不断分析,加强实践。接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教师也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微课和慕课等信息化的课程。让学生们在网络上通过对微课视频和慕课的观看,学习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语文知识。
与此同时,教师们还需要注重学期评定方式的改变,要避免传统以期末测试成绩为主的评定,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学生的课堂讨论、读书报告情况、论文写作和调研报告等,使得学生们在创新的评定考核中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展开知识学习。除此之外,由于大多数时候大专语文就是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语文教师作为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群体,其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相关学校应该加强大专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聘请外界专业的专家学者,由其传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知识。大专教师需要树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方面还需要为语文教师的进修提供便利的条件,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进修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从教学观念、专业储备、教学能力、融合方法和文化涵养等多方面加强大专语文教师的进修。以此在整体提升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下,达到语文师资队伍的良好建设。
三、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专语文的课时非常有限,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首先,教师需要以时代特点为结合点,直接分析和简化传统文化知识,并针对性地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考现实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后,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应该以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一些与学生个人专业发展需求相符且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要在知识实用性的凸显中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目标。
比如刚步入大专的学生,通常会思考要如何规划时间才能让自己的大学时光更有意义。这时教师就要应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引用孔子对自己生平的谈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以此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规划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目标。又如许多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面对学生对爱情的憧憬,教师就可以应用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婚姻的经典作品,如《诗经·周南·汉广》,乐府民歌《有所思》等。教师要选取这些作品让学生们不断讨论,在经典阅读中既能够看到单恋者的彷徨,又能够感受到失恋者的痛苦。由此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得不到和已经失去的感情,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也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发展规律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以此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达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四、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以传统文化知识为核心的实践活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存在不同。因而在大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需要充分地利用学校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校所在地的地域历史文化進行搜索,下载相应的材料和视频,同时总结对应的历史文化。而后在正式的课堂讲解中,利用多媒体放映图片和视频,展示出学校所在地的地域历史文化。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文化习惯和历史渊源,从而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第二,教师需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组织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杂志评选活动、诗歌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在设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杂志评选活动时,可以对相应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题目进行设计,如《圣贤为友》等,在杂志内容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力宣扬。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实践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感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参观;也可以深入到当地的一些民俗部落中,通过和部落人员的交流,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利用这样的文化熏陶帮助学生树立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此外,大专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内的知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还可以在课后指导学生开展名著导读。名著不同于一般的读物,其属于古代文学家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在经历了历史的发展演变后遗留下来的文学巨著,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是值得学生反复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大专语文的文学名著导读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中华经典的历史文化积淀。教师可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互联网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如在教学《蒹葭》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诗经》;学生在学习《国殇》后,可以指引其阅读《楚辞》。除此之外,还有《论语》《中庸》《孟子》《周易》等等。学生也可以阅读诸如《孙子兵法》《史记》《资治通鉴》《尚书》《老子》等巨著。这些名著都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名著的导读,感受这些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了解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树立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在现代化的发展视角下,传统文化元素被不断创新,不断融合。大专语文教师要在掌握新课程教学标准后,建立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语文课程目标,以创新的教学手段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以传统文化推动大专语文教育的发展;以大专语文教育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