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开放式教学略谈

2021-09-05李红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开放发展

李红星

摘 要: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教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组织有效的教学过程。而有效教学的真谛就是教师必须从实施课堂教学的开放做起。通俗地讲,实施课堂教学开放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人,而是寻找适合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开放; 有效;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025-0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赋予我们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裕人民幸福的心肠。这种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开放,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放教学目标,变刚性的教学目标为弹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定向作用。因此开放性教学首先是目标的制定要开放。制定开放的教学目标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大纲、教材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要制定知识发展目标,而且要制定思想目标,还要制定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基本性目标,即要达到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数学、学好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为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层次差别的学习要求。这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而是要求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都应有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

3.发展性目标,它能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最终目的。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悟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更多地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寓数学教学于学生的现实情景中——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可见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应着力于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架,从学生周围的工厂、农村、社区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入手,从这些生活现象中去找数学,使数学问题看得到,摸得着,更有亲切感、共鸣感,更易于学生接受。

2.让数学知识从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构建——数学悟于生活

在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知识如概念、算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等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也都比较注重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从具体到抽象,很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掐头去尾缺中间”式的数学教学,由于忽视了、远离了学生的经验背景,很难使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因此教师应注重对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加工,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在数学背景中实现建构。为此可以经常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利用操作、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事实证明,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知识,借助学生的生活知识来理解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学生就能很自然顺利地理解知识。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数学用于生活

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临近,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加工,在课堂上提供生活化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开放学习方式,尽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开放课堂的重要学习模式,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开放的学习。

1.“自主探索”的有效开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迸发出生动活泼的思维火花。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时空,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实现“人的发展”。所以,无论是计算法则的得出,概念的形成,还是运算定律、性质、公式的推导,我们都应该提供给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牢牢把握“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得出的,决不替代”。教学时应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高效率地进行思考,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

2.“合作学习”的有效开放。“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既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又是开放性教学中重要的学习目的——学会与人合作。那如何使合作学习实施有效开放呢?具体做法是:

(1)组建“人人能参与、人人会交流”的合作小组是实施有效合作的前提。专家建议:组建合作小组时,以“组内异质(性别、兴趣、性格、能力、家庭……各不相同),组间异质(组与组之间水平相仿)的原则建组”。首先要对全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心理素质、家庭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目的是提供学生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可以取长补短,智能互补,尤其是学困生能在组内得到比从老师那里更多的帮助,因为同龄人的帮助有时比老师更为贴近,更为有效。这样的合作小组虽然是理想化的,但在活动中是否人人参与、人人思考,这才是有效的关键。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要建立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才能让组员之间互相友爱、互相信任、信息畅通。实践证明,即使是害羞、内向的学生,在找到了自己信任的、愿意合作的伙伴时,他也会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智慧。这样的合作小组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也才能促使教学走向民主、走向开放。

(2)教师正确引导是实施有效合作的保障。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的引导,不能流于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引导是分不开的。首先,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特点,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这是一个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其次,明确学习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什么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以此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做出正确引导;然后,组织合作探究:根据学习任务,组内成员做好责任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分工合作展开积极的探索,利用大家的智慧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成果。在合作研讨的时候,教师应当是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并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对各组活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处理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是合作学习中的难点,如处理不当,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困”。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小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讓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组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不是万能钥匙,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空,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而小组合作交流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前,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缺乏独立学习的合作,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合作的效果要大打折扣,会导致“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这样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不会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因而也就不能受到启发。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将会丧失。

四、开放思维空间,张扬个性,促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封闭式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只要求记忆、再记忆,学生在课堂上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被统一的标准答案所扼杀,个性得不到发展。实施数学开放式教学,就是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改过去的“问答式”教学为“学问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有独特思想的个体,都有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如果在教学中压抑了他们的个性,那么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很可能就难以闪现,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从此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个性,鼓励他们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渗透画示意图、线段图、猜想验证、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验证、排除法、类推法等不同的思考方法,给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在方法上予以一点基本的“技术指导”;此外我们总是在正确答案出现以后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即使他的方法比前面同学的更麻烦一些,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甚至有些学生是知道答案,想法不太合乎逻辑,或说不出太多的道理,列不出合适的算式,我们同样肯定他的直觉思维,这往往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前一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努力,发现对于同一道题的思考,有的学生是计算得出的,有的学生是画图得出的,有的学生是用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得出的,还有的学生是猜想一下,再用题中的条件验证得出的……不同的思维角度能得出一致的结果,有时也会出现常规答案中没有的创造性答案,取得了“百花齐放”的效果。这岂不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吗?

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单是教师利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更是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活动。数学课堂的开放势在必行,但要实施有效开放,如何把握好开放的度,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在实施开放性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很难操作的问题。但是我坚信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开放发展
区域发展篇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