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沙区2012年至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分析

2021-09-05黄敏欢彭欣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疫情报告病疫苗南沙

黄敏欢 彭欣

广州市南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10000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儿童常见传染病,病原为多种肠道病毒(如CVA16、EV71等),可通过胃肠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人群普遍易感,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因素多,临床表现复杂,甚至会发展为重症而致死。该病持续威胁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应该引起重视。为了更好地了解疾病流行状况,评价和改进现有的防治措施,现对南沙区2012年至2019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中国大疫情网获取手足口病报告数据,在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获取疫情报告数据,通过广州市统计年鉴,获得南沙区每年的年末人口数。

1.2 方法 使用Excel处理数据,通过分析疾病的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的分布来描述研究其特征规律。

2 结 果

2.1 发病情况 期间南沙区累计报告病例16 529例(年均发病率300.54/10万),2013年发病率最低(207.97/10万),2017年发病率最高(423.31/10万),发病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每隔1~2年出现一个高峰,详见表1。只有2016年报告重症1例,无死亡病例。

表1 2012年至2019年南沙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2.2 时间分布 南沙区医疗机构每月均有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018年2月除外),4—10月最为集中,共报告15 022例(90.88%),呈大小双峰分布,一般5—7月为主高峰,9—10月为次高峰。详见图1。

图1 2012年至2019年南沙区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南沙区自2012年调整行政区域后,辖区内有2个街道、6个镇,2019年新增了龙穴街道(从原来的万顷沙镇划分出来,但2019年龙穴街道没有报告病例),故本文只对8个街镇进行分析。2012年至2019年8个街镇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比较多的南沙街、大岗镇和东涌镇,占全部病例的70.86%。详见图2。

图2 2012年至2019年南沙区手足口病发病地区分布

2.4 人群分布 男9 964例,女6 565例,男女比例为1.52∶1;0~5岁发病最多,占95.53%(15 790/16 529),其中又以1岁组最突出,占31.64%(5 229/16 529),60岁以上没有病例报告;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及学生合计占总发病数的99.33%。详见图3、4。

2.5 病原学检测 全区病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98.98%),实验室诊断病例仅168例,占1.02%,其中病原学构成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占69.05%,肠道病毒71型(EV71)占20.24%,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占10.71%。

2.6 聚集性疫情 期间共报告聚集性疫情196起,罹患率1.64%(773/47 072),主要发生在幼儿园94.9%(185/196),其次是早教机构2.55%(5/196)、小学2.04%(4/196)、家庭聚集0.51%(1/196)。其中达到突发标准的10起,罹患率4.82%(148/3 068)。年度聚集性疫情报告起数呈波动性上升趋势,报告高峰在4—6月和9—11月。

图3 2012年至2019年南沙区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分布

图4 2012年至2019年南沙区手足口病发病职业分布

2.7 EV71疫苗的接种 根据各接种点的上报记录,南沙区最早从2016年7月开展EV71疫苗的接种,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全区 已 接种 疫 苗28 903剂 次,其 中2016年430剂次、2017年6 449剂次、2018年9 948剂次、2019年12 076剂次。

3 讨 论

结果显示,南沙区2012年至2019年手足口病报告年均发病率为300.54/10万,高于指南里提到的37.01/10万~205.06/10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1],发病率每隔1~2年出现一个峰,与相关文献报道的隔年发病强度增加的情况相似[2]。发病集中在4—10月,呈双峰分布,一般5—7月为主高峰,9—10月为次高峰,这与其他文献中广州地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3-4],南沙区聚集性疫情报告的趋势和高峰也与此相吻合。南沙区位于广州的南部,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气温相对较高,雨量充沛,刘伟等[4]和刘静雯等[5]的研究都提到高温、高湿、降雨多均有利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导致发病增多。气候会影响儿童活动及环境进而影响传播[6]。高温时间长,降雨多,儿童室内活动频繁,相互接触概率增大,室内使用空调空气流通较差,更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8月发病和聚集性疫情下降可能跟学生放假,聚集性减少有关。全区病例主要集中在南沙街、大岗镇和东涌镇,这些街镇人口基数大,商业较为发达,学校幼儿园较多,人员容易聚集导致感染机会增大,这些地区医疗资源较为集中,儿童就诊率高也有一定的影响。男女性别比1.52∶1,可能与性别特征有关,男孩好动、相互接触频繁,女孩细心、相对注意卫生。发病集中在0~5岁,1岁组情况最突出,可能跟儿童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有关,婴儿出生时带有母传抗体,活动范围局限,所以较少生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传抗体慢慢减少(1岁左右降至最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随后自身免疫慢慢完善,抗病能力逐渐增强。低龄儿童发病占多数,这跟儿童本身的生活卫生特征(自理能力较差)有很大关系[7]。因此防控的关键在于做好家长、托幼机构和学校老师以及公共场所负责人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宣传,加强机构的晨检和午检等措施,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对疫情进行早期预警;集体单位和公共场所落实通风消毒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家长、老师以身作则,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正确洗手等。提醒家长发现幼儿有相关症状时应带其及时就医,确诊后要注意卫生及居家隔离,减少外出与他人接触。南沙区接种手足口病疫苗的儿童数量逐年增加,但接种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只能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但却能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8]。因此,有必要继续对适龄儿童推广手足口病疫苗。南沙区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比较低,病原监测工作较为薄弱,下一步应加强监测,掌握病毒流行株及流行规律,以便更好地开展防控工作。

猜你喜欢

疫情报告病疫苗南沙
日占南沙与美国的外交应对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不同组合对猪的免疫效果
中国蓝耳病疫苗市场情况调研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方法探讨
动物疫情报告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南沙之歌
关于对动物疫情报告受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全过程管理
商品化蓝耳病疫苗的市场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