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业课“ 隐性思政”设计与融合
2021-09-04杭晓明
杭晓明,徐 丹,曹 凯
(1.大连海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沈阳大学 信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44)
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实现其他两个目标的重要保证。关于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1];2018年9月,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9年3月,他再次强调要充分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3]。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样,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如何在研究生课程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机融入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等思政教育内容,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重目标,实现“三全育人”,对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生物物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为例,探讨如何合理设计思政元素触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隐性思政”有机融入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筑垒“三全育人”体系。
一、“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现状
“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是生物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1学分,16学时。生物物理学是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一门发展速度快、交叉度高的新兴学科。“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能否紧跟国际前沿、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更有助于培养适应国际化挑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长期以来,“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弱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存在矛盾。“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对研究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其中,知识传授部分主要包括专业词汇和术语、实验室英语及英文表达范式的教学;能力培养部分主要包括对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学术论文写作与科技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16学时的容量对庞大的教学内容来说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达成“课程思政”融入的目标。
(2)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设计不足。由于课程涵盖“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通常以知识点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主观上更容易将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好地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略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功能。而且,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的思政元素并不丰富,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挖掘和设计。
(3)教学方式无法充分激发思政育人功能。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如果不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如果只是在课程教学中生硬刻板地嵌入思政内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厌学情绪,不利于思政育人。
(4)课程考核机制限制课程思政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的考核内容紧紧围绕英语知识和技能展开,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过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及对思政教学效果的观测评估不足。单一的课程考核机制不利于课程思政功能的发挥,急需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
二、“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设计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重目标,是“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设计和融入的难点。针对价值塑造目标,要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触发点,将“隐性思政”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中。需求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OBE在设定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将获得了什么”,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4]。根据著名的OBE四步提问法,即“通过课程学习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以及“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4],在进行“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设计时,要首先厘清通过思政教学要使学生达成哪些价值塑造目标,即完成反向设计的过程;接着,根据要达成的目标,通过正向实施,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且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合理设置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依据OBE教育理念,在2019-2020学年的研究生“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教学中,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认真梳理、教学大纲的重新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各环节入手,进行“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设计。
1.确定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修订教学大纲
按照OBE四步提问法,首先厘清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获得哪些素质,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指标点,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新课程计划中“隐性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情况见表1。
表1 主要章节“隐性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2.合理组织教学形式,将“隐性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特点,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学生“碎片化”学习和自主学习,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课题教学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多样化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价教学效果,注重课程思政导向
对“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摒弃传统的单一卷面考核方式,而是采用多样化评价指标,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和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由3次个人作业及1次分组作业构成。其中“去伪存真文献查阅大赛”为分组作业,“专业文献翻译”“科技小论文写作”和“交流共享国际会议模拟”为个人作业。4次作业分别考察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并将“隐性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考核。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但加强了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以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为例,展示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的“思政”触发点,开展“隐性思政”教学活动。
1.去伪存真文献查阅大赛
疫情期间,世卫组织的官方公告、新冠疫情的最新研究论文和世界各国的疫情播报都为课程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积极收集相关素材,进行科学的取舍和裁剪,在课内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去伪存真文献查阅大赛”,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献搜索和讨论,独立寻找答案,掌握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去伪存真文献查阅大赛”,学生不但从专业角度明辨了真伪,还会针对社会上流传的不实信息,主动在社交网站予以驳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交流共享国际会议模拟
通过全球联合抗疫的事例,教育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共享与融合汲取全球人类的智慧,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交流共享国际会议模拟”是开展“隐性思政”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结合所研究的课题或疫情研究的最新进展自主选题,按照国际会议的流程,先提交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的英文题目和摘要,教师根据报告内容将会议分为若干分会(Section),学生在不同的分会(Section)中进行报告,主席(Chairman)也由学生自愿报名担任。翻转课堂活动不但涵盖了“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课程目标中对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要求,也为学生未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练兵场”。
四、效果及反思
通过一个学期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和改革,生物物理研究生“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与上一学年度相比有较大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课堂讨论的参与度高,个人作业和分组作业的完成质量好,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近2分,学生评教满意度100%,评教平均分高达92.6。
融入“隐性思政”教育的“生物物理学专业英语”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实现了课堂的扩容,保证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和相互促进。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既让专业知识找到了价值归属,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又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道德意识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育过程,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