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嵌入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9-03李晨烨陈艾芳
李晨烨 陈艾芳
摘 要: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改革深水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是脱贫的主要工作。然而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大量影响因素。如何在精准资助育人下嵌入立德树人的要求,是高校资助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从新时代下高校精准资助的背景与理论性因素出发,探究当下高校资助育人当中的普适性问题,从传播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性建议,推动我国高校精准资助事业发展。
关键词:精准资助; 保障性资助;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93-002
一、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而立德树人是资助育人中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四位一体”资助模式,从上层建筑层面为高校精准资助确立方向。
二、高校精准资助的影响因素
精准资助是指在高校实施具体资助过程中对贫困学生家庭内部经济的认定、统一帮扶制度的确立、资助金的及时发放以及资助信息完善等方面要求精准施策。除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外,还进行发展性项目的资助。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规模已经大幅提高。但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多方面问题不断涌现,针对资助中的各个因素进行重点问题重点突破解决,推动我国高校精准资助跨越式发展。
(一)资助对象差异性强
高校资助对象主要是贫困大学生。但当下的资助育人项目研究中对贫困大学生并未有统一定义。本研究将贫困大学生定义为那些来自经济明显困难家庭,主要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学费及生活费从而帮助其完成学业的学生群体。“贫困”并非单纯的经济指标,经济以外众多的隐性指标也包含在内。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一标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物质及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
不同阶段大学生资助需求差异。四年制的大学学习生活对于贫困资助对象有着不同时间节点的问题需求。贫困大学生大一刚进入校园时,是远离“初级群体”的,即面对面交往中的家庭、邻里、伙伴,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关系交往,心理上会有落差和大学不适应症,这种情形易产生“贫困亚文化”,贫困学生会禁锢于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当中,使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一种相对隔离,导致对学校集体乃至大社会的拒绝和排斥关系。美国学者刘易斯调查中显示,随着这种贫困的圈内交往加强,贫困文化存在世代传递的现象,人格和心理塑造易产生问题,贫困家庭会更难以走出贫困。大二大三发展阶段,是学习专业技能和发展兴趣的时期,不少学生缺少资金。天猫校园和校园全媒体营销平台校果《2020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总体大学生平均每月可支配生活费约为1954元,而饮食方面男女平均占比79.36%,即学生真实可在饮食以外的支配金额仅有403元,还需承担分配给娱乐、社交、旅游等多项消费,并不足以发展自身相关专业及兴趣爱好,容易阻碍日后的个人职业规划,导致迷失自我失去发展动力。大四毕业阶段,大学生找工作心切,因信息资源不对称等多种原因而落入就业陷阱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019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数据显示,虚假兼职占大学生受骗比例最高,为19.9%,涉案总金额101.0万元。
不同地区大学生贫困定义差异。当前的资助政策主要倾向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过分强调资助模式的经济功能,忽视多方面共同导致的贫困因素;尤其在沿海发达地区,即使收入相对贫困地区较高,但因物价消费水平较高,贫困生家庭会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也由此会产生贫困的情况。相关医学调查显示城市组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明显,但对贫困方式明显消极,使得资助育人工作产生难以辨别的困扰,存在着较为隐性形贫困的学生不易被察觉,需要高校资助人员正确认识不同地域的贫困生特点,采取对症下药的针对性措施应对。
不同原生家庭基本情况差异。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家庭的氛围、传统习惯、互动关系等对子女造成的多方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提出六种不同类型的原生家庭类型。当前高校学生已经进入Z时代的泛00后群体,随着国家“二胎”“三胎”政策和离婚率攀升的时代变化,家庭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和多元化,导致学生在家庭中的角色有所变化,是原有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的隐性形问题。在当前高校的心理测试量表中也缺乏有关家庭结构、生活等方面的测试,通常不易被察觉,因而忽视相关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变化。
(二)资助方式问题性强
高校当前已经形成“奖贷勤助补免”的资助方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发展。
问题尤其突出在“结构取向”的反贫困策略。反贫困政策设立初衷是为了建立相关福利政策,对现有贫困政策查漏补缺,并从社会和经济角度解决贫困问题。但在这种情况下,让贫困人群认为相关福利是惯习式的获取,反而降低了相关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在高校中具体表现为学生申请资助方式的积极性上,学生更加热衷于直接获取金钱的无偿性补助,并成为一种惯习式行为因而出现“钝化现象”,易滋生“坐吃等靠”的思想。学生对于勤工助学类付出劳动和时间的有偿性补助方式选择并不多。更有部分学生在资助育人方面品德教育缺失,感恩意识淡化,对资助认为理所应当导致“无感化”,甚至通过造假贫困证明等弄虚作假的行为来获得资助金额。
此外,在貧困认定过程中,大多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认定,通常由班主任、班委及另外几名同学组建评议小组,班级贫困生进行汇报或提交纸质资料审核,评议受汇报贫困生内容展演和小组成员人际关系影响较大,部分贫困生因性格内向而不善发言容易导致评选不上。因此在贫困认定中,认定工作应从多种方面考量,增加盲审、班级交换、资助家庭电话访问审核等多种方式,提升贫困认定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三)资助内容发展性弱
高校资助分为保障性资助和发展性资助。当前高校资助过程中,以保障性资助为主,主要解决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困难问题等,突出保障和输血功能。对未来的发展规划资助部分较少,在学习投入、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是高校资助的薄弱环节,存在学生有出国留学、考研等意愿但因家庭困难无法实现的境况,资助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来贴合,致使资助育人工作效能不足。
在资助的发展性问题上,应要通过培养学生“可行能力”,不仅仅是个人的单独目标,而是一种寻求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让个人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加多样的选择机会,强调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是提升个人能力水平。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外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对于学生的内在加以熟知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道德以及认知发展,让每个学生享有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平等机会,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
三、立德树人对于高校精准资助的概念与嵌入途径
立德树人指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主要指为社会创建做人的准则,社会发展的制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高校资助育人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方面发展来帮助学生脱贫,它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也是学生性格的培养和道德观念的塑造。对于高校精准资助,只有坚持做好德育教育才是精准资助持续性发展的可靠动力。
立足立德树人,保障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一是按照国家的最新资助育人政策开展工作,在入学时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调查测试,及时对心理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一对一谈话,切实对学生进行帮扶指导规划,尤其要减小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建立相关档案资料并进行针对性的回访调查;与企业开展长期校企合作,助力“政府统筹、学校担责、多方协作”的新型助学主体系统,加快转向多主体协作助学。二是在学院及班级群体开展相关“破冰”团建活动,及时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以减轻当代大学生的“宅”文化,通过相关社团朋辈的传帮带互动开展社团化育人,积累人际关系和相关知识,助力学生完成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从传统的救赎式助学转向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成长式助学思路。三是结合党史校史积极开展爱国主题教育下以自我心理健康成长发展为导向的心理脱贫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进行资助育人。从心理建设上,帮助高校大学生养成自信的心理品格,发展多元渠道助学模式。尤其在高校的多项基金会和社团组织下开展项目化育人,提升学生本人的应对能力、手段及心理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帮助学生开展其他日常活动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四是积极利用大数据,对高校校园卡消费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消费金额较低的贫困生,通过辅导员和同学多方核实,及时打入补助款项,切实保障学生日常生活,通过对学生的基础性保障,激活学生内在动力,从结果性资助转向全过程助学,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重点资助)“立德树人嵌入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研究?”(X-a/2018/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殷文.翻转课堂模式的传播效果优化——基于传播学的视角[J]戏剧之家,2018,35:222-224
[2]殷文,张杰.水平集体主义与参与式文化——网络化时代青年个人价值观新变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20-129
[3]潘承亚.基于第四职能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8):207-208
[4]周圳,陈艾芳.立德树人视域下外语型人才培养的探究[J]汉字文化,2020(03):137-139
[5]张世文,张兴春.高等涉农院校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9,32(18):151-152
[6]陈相雨,邵悦.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之关系辨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4):142-143
[7]刘永红.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考研意向的相关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88-289
[8]赵呈晨.共享式传播:青年同辈群体中的网络语言流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2-80
[9]郑雅文,张晓琴,范艺.我国中小学生态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林業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5):33-41
[10]陈艾芳.现代茶文化现象与高校思政结合路径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10):151-152.DOI:10.3969/j.issn.1005-2291.2017.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