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2021-09-03尹楚杰吕源财潘文斌
尹楚杰 吕源财 潘文斌
摘要 近年来,武夷山当地政府在将茶叶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开辟了极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不但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首先介绍了武夷山和武夷山茶的基本概况,重点论述了国内学者从茶文化旅游内涵、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对武夷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F 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021-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tea industry bigger and stronger,it has also opened up distinctive tea culture tourism,which has not only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but also brought considerable tourism revenue.This study first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uyi Mountain and its tea,and then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omestic scholars on Wuyi Mountain tea cultural ecotourism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ea cultural tourism,tea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and finally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n tea cultural tourism of Wuyi Mountain.
Key words Wuyi Mountain;Tea cultural tourism;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strategy
作者简介 尹楚杰(1997—),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和流域环境规划与管理。*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和流域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0-11-09;修回日期 2020-11-25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是深受国人喜爱的传统饮品。茶叶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发展历史,历经数千年之演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茗茶文化。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信阳毛尖等茶叶品牌早已蜚声海内外。茶叶不仅具有品尝功能,还兼有保健养生的功效,陆羽在《茶经》记载“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近年来,伴随着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和茶园开辟,茶文化旅游热也开始逐渐兴起,茶文化旅游现存有茶乡(区)生态旅游、茶艺表演、茶文化(茶俗)风情游、茶(保健养生)旅游等形式。杭州龙井的十八棵御茶、浙江长兴的唐代贡茶院遗址、四川的汉代仙茶园,这些名茶产地将茶叶与当地文化习俗相结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获得广泛好评[1]。在一些地方,茶文化旅游也成为脱贫的重要帮扶手段,在促进茶叶生产、售卖的同时,又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深刻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学者们对于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著述颇丰。黄月玲[2]基于刘三姐茶园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游客的满意度分析,提出了政府主导与扶持、打造民族特色茶文化、推动茶生态旅游发展等方式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姚晓玲[3]分析了夹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提出当地应采取注意茶文化旅游形式的开拓、提高茶产品的开发力度、注重环境保护等举措。郭文茹[4]对信阳茶旅融合的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应通过加快基础旅游设施建设、做好观光茶园规划、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式增进茶旅融合。总之,学者们关于茶文化旅游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并与当地的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武夷岩茶是中国驰名的茶叶商标,武夷山大红袍则是著名的茶文化旅游栏目。游客在此不仅能看到母树大红袍、购买到质量上乘的“大红袍”茶,还能够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演艺节目。笔者以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综述了国内学者对其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策略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1 武夷山概况
1.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交界处,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不仅拥有天游峰、九曲溪、水帘洞等自然景观,还有闻名遐迩的古汉城遗址、武夷宫、道教洞天等文化景观[5]。天游峰中望见蓝天漂浮的云朵,宛如置身于仙境一般。九曲溪畔,乘着轻快的竹筏,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游览在水帘洞,乱石丛生,水声轰鸣,激起满谷水雾,气势磅礴。自21世纪以来,武夷山文化旅游也逐渐兴起,当地政府也在评估文化旅游中的问题以及优势,从而开发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6]。
1.2 武夷山茶
福建是茶叶大省,茶叶种类齐全,品质优良,历史悠久,蜚声中外。武夷山属于闽北岩茶区,该区域即以武夷山为中心,包括南平市全部和三明市大部分。武夷山茶文化景观以遗址遗迹、茶俗为主要景观,与武夷山茶一起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岩茶文化[7]。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的总称,著名品牌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肉桂等。武夷山的红茶以正山小种最为有名[8],当地茶商在此茶基础上又陆续推出了“金骏眉”“银骏眉”等新品牌,凭借其良好的口碑迅速占据了国内高端红茶的主要市场。近年来,武夷山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无化学农药无化肥”生态茶园项目建设,并与相关高校在种质资源保护、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探源等方面加强合作[9]。截至2017年,武夷山市茶叶总产量达19 200 t,种植面积0.99万hm2,总产值达21.12亿元,各项指标在福建省内均名列前茅。
2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研究内容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是我国茶博物馆的故乡,一个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龙井茶深受游客的喜爱[10-11]。台湾平林山采取以参与性耕作为基础的蓝喜鹊“行动”,促进和试验环境友好型和以生物多样性为导向的茶叶种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加大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12]。近年来,茶文化旅游在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也蓬勃发展,茶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紧密结合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振兴[13]。
2.1 茶文化旅游内涵
茶文化旅游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模式,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反映了大众对于自然景观和精神文化的共同追求。祝思华等[14]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将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融为一体,尤其注重品尝、参与、购物等环节。朱世桂等[15]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是将茶业物质享受与茶文化精神享受密切结合的一种文化旅游。乔秋敏等[16]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将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紧密融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应具有鲜明的体验特色。李福全等[17]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行,是以享受品茶和品茶文化为主要目的,是继承、弘扬茶文化的重要体现。王柳芳[18]认为,茶文化旅游是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主题旅游和养生旅游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王联英[19]认为,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叶营销和品鉴等过程视作旅游资源。刘琳燕等[20]认为,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和茶文化摆在核心位置,并通过开展丰富的旅游体验活动,以达到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目的。文南薰[21]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主题,面向游客开展的食、住、行、游、购、娱的一系列活动。吴鹏云[22]研究指出,茶文化旅游可分为茶园的观光旅游、茶园的“体验”参与、茶园的“文化”旅游3类。覃丽等[23]研究指出,虽然对茶文化旅游含义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茶文化旅游概念的本质出发点是茶或茶文化作为资源的价值性与可利用性。
2.2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24]。生态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类。自然景观秀美、人文景观丰富、自然与人文相交相融,是武夷山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别具一格的招牌。
2.2.1 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能让人产生兴趣,由地理环境和生物组成的自然景观。姚国坤[25]研究指出20世纪末以来,武夷山以“大红袍”为主要载体,在加强茶文化题词、铭刻、石雕、石碑、亭台等建设的同时,而且还加强了茶洞、御茶园等自然景观的宣传力度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条绿色生态并具有当地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路线。熊慎端[26]研究指出,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山大红袍的祖庭,应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中心,广辟茶园,使之成为茶文化交流的“窗口”。杨珊等[27]认为对历史悠久的茶文化遗址(如喊山台、下梅村等)应加大挖掘力度,因为这些东西才是体现武夷山茶文化资源真正精髓所在。张树萍[28]研究指出,武夷山风景区空气负氧离子丰富,可通过培育精品茶园运动项目等方式开展武夷山健康养生旅游,这对中老年游客极具吸引力。宋磊等[29]研究指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及景观、人文活动及旅游产品三大类。其中,建筑与设施包括的旅游资源单体有中华武夷茶博园、武夷精舍、下梅古茶村、武夷岩茶大观园、武夷山茶博物馆等;遗址遗迹及景观包括的旅游资源单体有世界红茶发源地、御茶园遗址、茶洞、宋代遇林亭窑址等。
2.2.2 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张朝枝等[30-31]研究表明,武夷山茶文化与宗教文化、朱熹理学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等关系密切,可以将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与上述旅游资源积极整合,从而打造出更具特色的旅游“金字招牌”。张美玲[32]研究指出,武夷山作为朱熹理学文化的发祥地,应在打造主题旅游路线、设计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规范旅游环境等方面积极作为。吴炳玉[33]研究指出,通过研究茶效、吟诵茶诗、演唱茶歌、以茶敬客等活动既可以让游客体验武夷山茶文化,又可以对经贸交易、茶叶生产产生积极作用。庄梅华等[34]研究指出,可以根据茶的健康功能,开发“茶饮”“茶食”“茶道”的旅游产品。如冻顶豆腐、龙井虾仁等“茶食”,富含一定的茶素,对于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武夷山“三十六道茶道”,则对于养生保健益处颇多。曹瑞阳等[35]对武夷山创意茶文化进行了探析,指出武夷山应在“印象大红袍”的基础上推出武夷山斗茶赛、茶艺展出等形式多样的人文旅游项目。张谚[36]研究指出,武夷山的祭茶活动作为当地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发掘祭茶活动的深层内涵,并吸引外来游客的注意。郑慕蓉等[37]亦指出,“喊山”和“开山”是武夷山传统祭茶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历史价值的,应加大开发与保护力度。祁少华[38]提出开发古民居、古建筑、建设“中华武夷茶博园”,让游客在游览之余更加深刻了解武夷山茶的历史底蕴。陈江美[39]研究指出,景区可以发放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例如茶叶小香包、文化纪念册等吸引游客注意,并积极同游客保持互动。
2.3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是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也是决定其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目前学者们多从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商标建设、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开拓建言献策。
2.3.1 景区积极作为,政府加大支持。
王小丹[40]认为,景区和当地政府应通过借助多样化传播渠道,加强市场促销、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尤其是邻近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等策略加大对茶文化旅游潜力的发掘。林朝赐等[41]认为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经济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对茶文化旅游项目给予支持,进一步创新中国茶叶文化。郭伟锋等[42]以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为例,指出茶文化旅游应融入自然山水、创意、科技等元素,并呼吁相关企业继续提高对茶文化旅游的关注与投入。于潇[43]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武夷山景区可通过社交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与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产品相关内容,可以囊括假日旅游、茶韵文化、山野风光等文化旅游项目。李向安[44]研究指出,当地政府充分发挥“万里茶道”起点优势,带领武夷山茶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宣传办展。杨铃[45]研究提出,当地景区和政府应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茶乡人文素质和服务水平等方式开拓茶文化旅游市场。雷翠丽[46]研究指出,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建设等方式加大对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开拓。
2.3.2 加强商标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李令群等[47]研究指出,基于武夷山“大红袍”发展的成功经验,应该积极申请并有效利用茶叶地理标志,深层次发掘茶叶文化遗产。郭伟锋等[48]研究指出,通过搭建第三个世界遗产平台、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广“大红袍”品牌。叶元高等[49]研究指出,应扩大品牌影响,规范对武夷山肉桂、水仙、奇种和金骏眉等品牌的管理与保护,以提高游客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对于武夷山茶驰名商标的认同感。杨林海等[50]研究指出,武夷山香江茗苑是企业走“茶旅融合”的路子而形成的武夷茶文化博物馆,采取以手工体验为突出卖点吸引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多种武夷山极具特色的茶叶品牌。沈学政等[51]研究指出,“印象大红袍”作为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是典型地从茶叶到旅游到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标杆。
2.3.3 促进对外交流,实现合作双赢。
徐虹钗等[52]认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十分重要,政府借助企业向市场推广武夷山的知名度,企业依托政府的“背书”将大量游客带进景区,从而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夏良玉[53]研究指出,在福建自贸区建设的背景下,武夷山应加强同台湾地区的服務,积极培育闽台茶文化产品和旅游品牌。张娴静等[54]根据闽台之间茶文化产业高度相同的特点,提出将“海峡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与环海峡茶文化旅游圈摆在突出位置。罗志斌[55]研究指出,应积极宣传和开展闽台之间大型茶文化活动,如“5·13”投洽会等大型展览展销会、海峡两岸脚斗士等国际赛事等。周玉璠[56]研究指出,2019年举办的首届“闽台茶旅房车打卡赛”,突出房车、茶旅2条主线,活动精彩纷呈,有力地推介了两岸的名茶,扩大了品牌的宣传。
3 展望
通过对重要文献的梳理,发现尽管学者们对于武夷山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开发着墨颇多,但是对于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关注不够。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自然美的自然景观与和谐美的文化客体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议:①注重茶园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非生物因子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生态系统完整性建设;应当保持生态系统的本土性,高度警惕外来物种的引入,防止生态系统的退化;重视生物多样性,研究出具体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规划方案,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测内容,同时关注茶园内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植物及动物资源丰富度等。②加强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核心,基于茶树与环境、其他生命系统联系与依赖,以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为目的的新型茶园建设形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重点关注茶叶的生长环境、空气、土壤和水质等原生态指标;茶园管理禁止使用除草剂且施用粪便、沼液等有机肥料;茶树与生态树种、草种混合种植,既有利于维持生态茶园植物的多样性,又能形成独特的立体复合景观。③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政府应从立法的角度尊重和保护居民的权益,如规定当地民众参与旅游业的比例、聘用专业人士指导当地居民茶园的经营管理活动;使居民(社区)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如政府应给予茶叶生产大户以资金补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优先工作的机会。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在既给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让武夷山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程启坤.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续)[J].中国茶叶,2020,42(3):1-4.
[2] 黄月玲.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桂林刘三姐茶园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799-20802.
[3] 姚晓玲.夹山茶禅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6):212-213,299.
[4] 郭文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30(3):33-36,40.
[5] 支军,王红蕾.武夷山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特区经济,2006(10):140-141.
[6] 吴金林,景秀艳,蒋周莉,等.武夷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3):10-12,19.
[7] 张攀攀.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11.
[8] 叶凌.促进武夷山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研究[D].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16.
[9] 刘海燕.旅游业对茶产业的影响研究:以武夷山市为例[D].泉州: 华侨大学,2015.
[10] HUANG C M,TUAN C L,WONGCHAI A.Development analysis of leisure agriculture—A case study of Longjing tea carden,Hangzhou,China[J].APCBEE Procedia,2014,8:210-215.
[11] HASHIMOTO A.Tea and tourism: Tourists,traditions,and transform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4):1088-1090.
[12] CHANG S E.Blue magpie TEAgriculture: Eco-tea cultivation and participatory farming in pinglin satoyama,Taiwa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101:14-22.
[13] CHENG S W,HU J,FOX D,et al.Tea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nyang,China: Stakeholders' view[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2/3:28-34.
[14] 祝思华,张佳.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4(5):224-226.
[15] 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36-41.
[16] 乔秋敏,祝明霞.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466-5467.
[17] 李福全,杨主泉.旅游业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144-15146,15196.
[18] 王柳芳.论茶文化旅游的社会功能[J].旅游纵览,2018(12):45-46.
[19] 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76.
[20] 刘琳燕,孙云.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茶叶科学技术,2011,52(3):39-44.
[21] 文南薰.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性开发研究:以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2):81-85.
[22] 吴鹏云.我国生态茶园旅游开发浅析[J].时代金融,2019(9):73-74.
[23] 覃丽,缪有成,欧依伶,等.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3):16-20.
[24] KE L.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n worse ecological system resource of China ecotourism[J].Energy procedia,2012,14:445-450.
[25] 姚国坤.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茶文化[J].茶世界,2018(10):44-50.
[26] 熊慎端.茶旅融合,武夷山迎来新机遇[J].福建林业,2014(3):20-21.
[27] 杨珊,谢向英,李令群.“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武夷山茶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4):59-64.
[28] 张树萍.武夷山发展养生旅游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11):5-10.
[29] 宋磊,郑清华.“一带一路”背景下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6):43-46.
[30] 张朝枝,孙晓静,卢玉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与反思——武夷山案例研究[J].旅游科学,2010,24(1):61-68.
[31] 赵红莉,赖启航.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4):60-63.
[32] 张美玲.武夷山地区朱子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4):47-49.
[33] 吴炳玉.武夷山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福州师专学报,2000,21(3):49-53.
[34] 庄梅华,李尾咕.武夷山茶文化健康旅游研究[J].科技创业,2017,30(1):69-70.
[35] 曹瑞阳,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创意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2):20-23.
[36] 張谚.武夷山茶文化研究[D].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2011.
[37] 郑慕蓉,霍达,周丽珊.武夷山祭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茶叶,2016,42(1):56-59.
[38] 祁少华.武夷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09,28(4):8-11.
[39] 陈江美.试论国内茶文化养生旅游的市场开发路径[J].福建茶叶,2017,39(6):114-115.
[40] 王小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09.
[41] 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85-388.
[42] 郭伟锋,郑向敏.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武夷山茶文化案例[J].旅游科学,2016,30(5):74-84.
[43] 于潇.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武夷山旅游品牌传播策略[J].闽江学院学报,2014,35(6):94-100.
[44] 李向安.武夷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18.
[45] 杨铃.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研究[D].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2015.
[46] 雷翠丽.武夷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南昌: 南昌大学,2018.
[47] 李令群,谢向英.福建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3):86-91.
[48] 郭伟锋,薛盈洲.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特色品牌打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3):85-86.
[49] 叶元高,李远华.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措施[J].台湾农业探索,2016(4):59-63.
[50] 杨林海,刘安兴,叶维沁.武夷山香江茗苑茶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茶叶通讯,2017,44(3):62-64.
[51] 沈学政,苏祝成,王旭烽.茶文化资源类型及业态范式研究[J].茶叶科学,2015,35(3):299-306.
[52] 徐虹钗,吴志峰.论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J].台湾农业探索,2008(4):100-103.
[53] 夏良玉.“一带一路”视角下闽台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14-18.
[54] 张娴静,叶江水.闽台茶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分析与合作途径探索[J].旅游纵览,2015(4):163-164.
[55] 罗志斌.武夷山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9):83-85.
[56] 周玉璠.发挥学会优势 促进闽茶发展[J].福建茶叶,2020,4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