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道拐”之抗战文化精神

2021-09-03彭建兵胡进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

彭建兵 胡进

摘 要:“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国际人道主义等抗战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密切联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抗战文化精神;爱国主义;国际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4-0045-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4.007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抗战时期从印度利多至中国重庆的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获得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国家4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物质层面上看,抗战时期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是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生命线的部分,其为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作用;从精神层面上看,晴隆‘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也是中美联合抗战的历史见证和重要体现。”[1]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不但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美等国盟军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辉煌的历史贡献,而且是当今密切中美关系和加深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素材,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

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体现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深深依恋、无限热爱的高尚情感,与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经过数千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这种情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同,升华为一种平淡、朴素而弥足珍贵的优秀品质,对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热爱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典型表现。抗战时期的“二十四道拐”成为西南国际交通运输线上一个重要节点和粉碎日寇军事封锁的战略据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滇黔公路上的贵州晴隆县,境内唯一的交通要道24拐,便成为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的一个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过此弯道送到前线和‘陪都重庆。1940年后援华美国公路工程部队进驻贵州晴隆、关岭、普安、盘县、兴义、兴仁等地修筑滇黔公路,以适应当时运输所需。”[3]31“不论在滇缅公路运输时期、‘驼峰航线运输时期,还是中印公路运输时期,‘二十四道拐均承担着国际军事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是名副其实的中缅印国际交通大动脉的经典路段,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和历史见证,被誉为‘亚洲战争图腾和 ‘抗战文化地标。”[4]28日本侵略者窥探到“二十四道拐”所发挥的转运中印公路、滇缅公路及驼峰航线盟军战略物资的重要供给线的交通运输作用后,千方百计、不惜代价多次派飞机轰炸“二十四道拐”附近之盘江桥,企图使其战略运输作用陷入瘫痪状态。从1940年5月14日到1942年6月8日,日机对盘江公路及盘江桥侦查、轰炸达12次,先后三次炸毁盘江桥[5]。其中1940年6月,日机54架次先后6次空袭晴隆,投弹215枚[6]。日军空袭晴隆的主要目标是“二十四道拐”及盘江桥。由于“二十四道拐”所处位置属于崇山峻岭,比较隐蔽,日机不好攻击,于是将轰炸目标对准北盘江上的盘江铁索桥,企图截断滇黔公路运输通道。日军对晴隆境内交通要道的严重破坏,给抗战战略物资的运输带来了诸多不便。1941年6月8日,盘江桥被日军炸毁后,滞留北盘江两岸的军需民用卡车达到1 000多辆,滞留时间长达3日之久[7]。1942年6月8日,日机又一次炸毁盘江铁索桥。为了保障这条重要的“抗战生命线”畅通,中国军人、华侨机工、晴隆当地民众与盟军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始终保证了滇黔公路“二十四道拐”道路运输的通畅。据当时参与抗战物资运输的中国司机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忆,经由“二十四道拐”时,坡陡弯急,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路况很差,常有运输车在此发生翻车事故,稍不留意就会车毁人亡,十分危险。原史迪威将军联络参谋、国民革命军新6军14师作战科科长王楚英老先生回忆他于1944年开着美国吉普车经过“二十四道拐”时的情形说:“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谷,我心里真有些紧张,一点也不敢大意,等到顺利驶过这一路段,再回想其惊险的景象,心里仍有不寒而栗之感。”[3]85曾任职西南运输处的冯君锐回忆“二十四道拐”之险峻时说:“盘县东的沙子岭,山高崖陡,公路作24个弯盘旋而上,有些弯道半径略小,須拨尽方向盘,紧靠路边,才能通过。如路旁堆石,或边沟崩陷,转向动作不熟,还须倒车再行。好在司机都是老手,个别不够熟练的,也鼓足勇气、集中精神,顺利爬过这有名的24弯。我曾几次下车观察急弯处,不免悚然!”[8]还有很多民众投入到“二十四道拐”道路改造、维护的行动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即使面对这么一条“阎王道”,中国人民并不惧怕,敢于挑战,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英勇战斗,直至打败日本法西斯,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在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很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救国的历史洪流中,人民群众还参与到报名参军、抗日募捐等爱国行动中。“贵州人民的抗日募捐活动,支援了祖国神圣的抗日战争,也充分体现了贵州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强烈的爱国热情。”[9]“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成为激励中国人民“爱我中华”高尚情操不断提升的精神利器。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历史功勋卓著,见证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危急关头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体现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彰显其抗战文化精神,引导人民群众充分认识爱国主义与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战略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之时,可以与当时抗战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讲述史迪威公路沿线及晴隆的人文地理和有关抗战故事,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片断来描述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人物的历史故事,以激发、培育并不断深化、升华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它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力量。

二、“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体现国际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倡导尊重人、关爱人,注重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发展。它以人为本的理念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颇具文化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以及亚洲有关国家悍然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成了严重摧残,其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径罄竹难书。抗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是中美两国军民团结抗战的图腾,被誉为“抗战生命线”,在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因而成为历史意义非凡的抗战文化地标。“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是二战时期中国、美国、英国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野蛮侵略、友好国际合作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这几条西南抗战交通运输线血脉相连,共同铸成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侵略、争独立、争自由的亮丽图景,谱写出一曲曲国际人道主义的英雄赞歌。

作为抗战时期西南国际交通运输线的重要节点,美、英等国国际援华物资大都经由滇缅公路、滇黔公路“二十四道拐”、盘江桥而运至中国西南大后方及广西、湖南等抗日前线。“自1940年起,美国陆军战时生产服务部晴隆办事处、陆军晴隆供应站相继移居晴隆县城,建立汽车保养站和加油站,并负责整修包括‘二十四道拐和盘江桥在内的贵州黔西南的部分公路。”[10]美军整修“二十四道拐”在内的抗战交通道路,是为了保障国际援华物资通道的畅通。所以,“二十四道拐”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战略物资运输作用,据统计,1940年经过滇缅公路、“二十四道拐”和盘江桥的各种车辆合计70500辆,运输物资达61 394吨[11]。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日本军国主义直接对抗。为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牵制住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美、英等国加大了对华军事援助,通过成立中国战区,派出美军高级将领史迪威等领导中英印等国军队联合对日作战,修通中缅印公路等有力措施,给中国抗日战争以极大的国际人道主义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后期的中国战区,美英盟军除在前线抗击日军外,在后勤保障方面也积极发挥作用,大量美军、飞行员、工兵等开着美式GMC十轮大卡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奔忙在中印公路、滇缅公路及“驼峰航线”之上,其中不少人付出了艰苦努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许多美国军人担当“驼峰航线”运输援华战略物资的艰巨任务,见识了该航线之艰险。“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仍是制约驼峰空运的基本要素之一。命运无常,有顺利飞越驼峰者,也有机毁人亡,尸骨难寻者。”[12]189幸存者美国人费正清及乔·罗伯特等参战人员回忆了“驼峰航线”飞行之艰险[12]189-190。尽管如此,盟国将士仍不畏牺牲,勇敢执行援华战略物资运输任务。美国陆军的驼峰空运总队承担了该航线主要运输任务,3万多名官兵使用的多为比较先进的四引擎道格拉斯式和统一式巨型运输机,自1942年到1945年的3年多时间里,经过驼峰运输了73万余吨物资[12]196。以美军为主的盟军对中国抗战以极大支持,这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令人感动。为了维持西南地区国际交通运输线的通畅,美军建议并帮助国民政府修建了云南沾益、呈贡及贵州安龙、兴仁等地军用机场,同时整修公路。“因此,在中印公路缅甸段修建的同时,盟军力促国民政府整修川黔公路和滇黔公路,其中包括滇黔公路的‘二十四道拐和盘江桥,因为这两条公路均属于盟国战区战略物资的重要运输线,运输设备、军用物资,甚至车辆的维修、公路的整改几乎全由美国人包办。”[4]44当时常驻晴隆的美军1880工兵营,在沙子岭等处设立了美国车站、加油站等机构,主要担负滇黔公路及黔桂西路沙八线(晴隆沙子岭至册亨八渡的公路,以连通广西百色)的整修任务。而在日军炸毁盘江铁索桥期间,他们也驻防盘江铁索桥,协同中国方面抢修铁索桥,维护战略物资输送通道的畅通。作为当时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为推动修路计划以反击日军,从而挽救中国抗日危局,多次辛苦奔波于中印之间,终使中印公路重新打通。1945年1月28日,蒋介石在重庆发表讲话,命名该路为史迪威公路,以纪念史迪威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1945年3月26日,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从重庆去昆明,经过滇黔公路晴隆段时,在当地人帮助下爬上晴隆山,按下相机快门,拍下了那张闻名天下、享誉世界的“二十四道拐”照片,见证了中美等国团结抗日的光辉历史。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彰显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其所在的贵州省晴隆县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在抗战中总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線,尤其在抗战中后期,平均每天有3 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经过晴隆[13]。参与国际援华物资运输工作的既有中国人(包括南洋机工),又有美国军人,他们都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以“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为代表的抗战交通运输线上,美国等盟国军队积极参与抗日战略物资的运输,作出了努力,付出了牺牲,充分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上至今屹立的高大而坚固的“美军墙”及盘江铁索桥附近滇黔公路涵洞中的美国制造钢板,是美国援助中国,中国、美国等盟国团结抗日的历史见证。其中不乏真实生动、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感人肺腑。以史迪威将军、陈纳德将军为代表的美国援华人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见证了中国、美国等国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是一座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不朽丰碑。

三、结语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它是中华民族苦难岁月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象征,同时亦是中国与英美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友好印痕与不屈象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14]爱国主义与国际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与深刻的思想价值。其所承载的抗战文化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将产生积极作用。“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5]“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中国抗战精神的典型表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力量。我们要将这种精神的火种世代传递下去,为了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众志成城,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弘扬“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所蕴含的抗战文化精神,可以使我们不忘国耻,赓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达到历史文化遗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水乳交融,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继伟.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交通与晴隆“二十四道拐”[J].贵州文史丛刊,2015(1):93.

[2]彭建兵.历史真实之“24道拐”[J].兰台世界,2013(6):18.

[3]邓茜,陈亚林.历史的弯道 24道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4]韩继伟,彭建兵.重启史迪威公路的多视角分析——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为切入点[M].济南:齐鲁书社,2014.

[5]秦坤.贵州抗战损失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08(9):133.

[6]秦坤.抗战时期贵州遭受日军空袭及损失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5):23.

[7]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76.

[8]冯君锐.西南运输处始末[C]//杨实.抗战时期西南的交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8.

[9]宋洪宪.贵州民众对抗战的支援[C]//章德华.西南民众对抗战的贡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8.

[10]韩继伟.史迪威公路“24道拐”战略解读[J].新远见,2012(1):52.

[11]薛光前.交通行政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96-102.

[12]徐万民.战争生命线:抗战时期的中国对外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13]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贵州省档案局(馆).贵州省抗战损失调查: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34.

[14]韩继伟.“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形成及作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 6):107.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講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31.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 the “Twenty Four Bends” Highway of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has signific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d profou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This highway contains such cultural spirits as patriotism and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is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Twenty Four Bends” Highway of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the spirit of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patriotism;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ism

(责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蕴与践行
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真情
浅析新时代爱国主义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主义教育从来就没有“小题大做”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贯彻理性的教育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