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深入推进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1-09-03赵长宝

慈善 2021年4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校园

赵长宝

“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是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各地教育部门、慈善组织共同实施的全国性慈善文化普及项目,该项目以向中小学生赠阅《慈善读本》为基本载体,以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为主要方式,旨在弘扬慈善精神,推动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近年来,各地非常高度重视校园慈善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慈善文化有机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让中小学生从小接受慈善教育,感受慈善力量。下面,笔者仅根据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并结合本地实际,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新时代深入推进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推动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应从加强校园慈善环境建设,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育,调动学生组织利用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慈善教育,利用网络新媒体促进学校慈善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这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优良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的慈善事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11月,中华慈善总会把慈善文化送进校园,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有关《决定》,发展、繁荣慈善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1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这就充分说明“慈善文化进校园”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同时也为慈善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迎来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可以助推社会良性运转,弱化柔化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每天都有新变化发生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就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弘扬慈善文化,发挥校园慈善文化对慈善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现代慈善理念,使慈善事业与校园慈善文化发展实现新的飞跃,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及社会基础意义重大。文化意识能使我们成为文化的主人,而不是受它的被动约束,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发扬校园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凝神聚气、提振精神的基础性工作,使校园慈善文化成为慈善事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创新之源、源头活水,从而推动慈善公益事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们要加强慈善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孩子们始终保持一颗纯洁、慈爱的心灵,让慈善基因代代相传。

2.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慈善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新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慈善事业的成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方面相互交融产生了慈善理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干、精气神、发动机、引航标,先进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提振民族自信心、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慈善事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受到先进文化的引领和影响,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慈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弘扬校园慈善文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目的,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更高的境界。

3. 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仁爱、善良应该是人内心深处的本源,一切情感、行为都由此而生。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切实加强对他们慈善文化的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就会伴随着他们一起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服务祖国的宏图大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为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慈善文化构建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组织保障,必然推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促进我国慈善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应该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下大力气做好社会救助、社会保障这篇文章,更加注重健全慈善制度、依法开展慈善活动、建设校园慈善文化,认真掌握、有效提高校园慈善文化对于促进社会文明与道德、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提高全民公众慈善意识的教化作用。

二、处于成长阶段的校园慈善文化建设

由于我国校园慈善文化建设起步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比较淡薄,政府在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比较弱小等等,导致我国校园慈善文化建设进度比较缓慢。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认识尚不到位。在少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对校园慈善文化建設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对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对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机制的把握还不够系统、科学,认为校园安全、教学成绩好就足矣;也有人认为开展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活动会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认为是三餐不吃饱反吃零食;有的把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限制了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还有的学校极少数老教师甚至认为农村教师福利这么低,反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活动是浪费、搞花架子等,这些观念影响着校园慈善文化的建设和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

2. 切合实际的有效创新不够。有的学校在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措施、手段还不能与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实际效果还不够明显。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怎样更好地贴近学校、贴近学生,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怎样把合理地满足需要与科学的引导相结合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切实有效的加以解决。比如很多地方的课堂里星期天孩子教育班学生爆满,积极性非常高,而很多学校教育活动往往效果一般,这值得深思,是否活动不切实际,是否缺少创新。

3. 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特色不够明显。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在实际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个性不明显,这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4. 过于注重外显形式,忽视了文化本质。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中,有些学校热衷于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有些学校热衷于搞各种活动、有些学校热衷于搞形象设计。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慈善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慈善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慈善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5. 过于關注装饰,迷失校园慈善文化功能。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以校园为时空、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主体意识为主要特征。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感化学生的熔炉。所以,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是中小学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如果学校建设关注的形式装饰,仅是与其他学校相比气派、漂亮和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活动等, 就会忽略、弱化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时代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是彰显学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检验学校人文教育的试金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慈善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慈善文化环境,对于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丰厚慈善文化的承载和激励。

1. 多措并举,筑牢校园慈善文化的基石。一是把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慈善文化有着培养人的优良品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在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社会环境,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也是义不容辞的。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增强校园慈善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要高度重视慈善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校园慈善氛围。使慈善观念深入人心。要按照在宣传中开展慈善工作,在慈善工作中建设校园慈善文化的工作思路,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扩大校慈善文化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策划举办一些规模不等的公益慈善活动,达到寓教于乐、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我们要努力打造慈善品牌,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营造浓郁的慈善氛围,不断激发慈善意愿和慈善热情,推动校园慈善文化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2. 兼容并包,为校园慈善文化融入新的内涵。我们要树立现代慈善理念,丰富校园慈善文化内涵,从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中把握校园慈善文化发展规律,融合各类优秀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发挥我国校园慈善文化独特的魅力。可通过请学术专家和慈善人士定期向学校老师学生宣讲慈善理论,并组织相关活动,有机地将国学慈善的理念与培育师生良好道德风尚和友爱互助精神相结合,大力倡导全民慈善理念,使慈善行为成为更多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慈善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弘扬校园慈善文化,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一种每个师生和公民都能够有所遵循的共同价值准则。各级慈善组织要按照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广泛传播校园慈善文化,普及“人人可慈善”以及“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理念,使校园慈善文化在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目标指引下有序发展。

3. 认真总结,不断探索,建立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国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应当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并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制定相关的法规,使各种慈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积极推进“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设,推动校园慈善文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要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我们要总结取得实效的校园慈善文化活动,加强和改进慈善活动经验的探索研究,形成新的、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要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经常开展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家国情怀。要崇尚乡贤,传承传统美德。元代理学家牟楷倡导“正心诚意”的办学理念延续至今。当代有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学楼。现有茅畲乡民间兴学协会,激励品学兼优和资助贫困学生,学乡贤、做善事、崇美德。要取名经典,塑造进取精神。学校每个班级的班名都要对应国学名言,如乐知班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强班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既传承国学经典,又丰富教育内涵。要倡导校园慈善文化的“日行一善”。善良是人的本性,行善是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传统美德。为了使学校同学充分体验到向善行善的魅力,在学习、生活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学校应向全校师生以及家长发出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倡议。

(1)“做好事”:帮助别人做一件事;

(2)“传微笑”:对身边的人微笑一次;

(3)“倡孝道”:在父母身边的为父母做一件事,远离父母的每周至少打一个电话,关爱照顾和陪伴老人;

(4)“常感恩”:感恩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于朋友,甚至感恩于自己的对手,时时感恩,处处感恩;

(5)“会宽容”:学会原谅一个曾经得罪过你或伤害过你的人;

(6)“学善知”:读一本好书,明白一个好的道理并付诸实践;

(7)“扬善道”:动员更多的朋友参与我们的活动,让爱心充满世界;

(8)“怀善念”:常常想一想那些苦难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9)“讲善语”:常说“你好”“请”“谢谢你”“对不起”“需要我做点什么?”等礼貌用语;做到“一行、二记、三展”,一行是孩子每天至少完成一善;二记是在自己“日行一善”备忘本记下行善足迹;三是将所做优秀的善行写在纸牌上,拼成“日行一善”图案。让他们充分体验习善、行善、扬善的快乐。

要创建慈光普照的留守儿童之家。各级慈善机构在中华慈善总会的带领下参与了这项活动,与各级教育部门、妇联、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起伸出友爱的双手,慷慨解囊,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同时应再开设“悦读吧”“科技厅”“创意坊”“艺术苑”“翰墨斋”等活动场所,配备篮球、跳棋等文体活动器材及电脑、电视、亲情电话,配有室内外活动场所和留守儿童活动宣传阵地。闲暇之余,留守儿童之家人气兴旺,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体会到社会、家庭之“大家”的温馨。

总之,校园慈善文化是慈善文化的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倡导的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将慈善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在孩子心中播种爱的种子、灌输爱的理念,让慈善之花在各地的每一个校园绚丽绽放,让“慈善文化进校园”成为教育新亮点。◎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校园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慈善事业立法正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