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背后隐藏的秘密
2021-09-03陆媛
陆媛
【摘要】儿童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幼儿认识世界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幼儿可以通过绘画表达其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面对幼儿纷繁的画作,不能简单地把幼儿的画作与儿童的智能、情绪焦虑做出一一对应,也不能理解为大脑简单“输出”的资料,而是要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与幼儿“对话”,透过幼儿的画作看到幼儿心灵深处,将作品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走进幼儿复杂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儿童画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和价值。
【关键词】观察 表征 创作 情绪情感 色彩
绘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幼儿绘画时多个感官活动相结合,往往通过特殊的符号来表达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自己的世界。教师通过解读这些真实“桥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从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表达、表现情绪情感,为其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支持。那么,面对一幅幅展现幼儿生活痕迹与个性的灵动作品,教师究竟该从哪里切入解读?以下就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谈谈如何通过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走进幼儿。
一、观察,基于画面特征解读
在幼儿绘画时,教师的观察并不是盲目地走马观花,而是要对“观察什么”做到心知肚明。面对幼儿的作品,我们可以先从画面入手进行观察,比如线条、色彩、画面细节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绘画主题,幼儿的绘画作品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的画面内容丰满,线条清晰明快,而有的幼儿作品内容空泛,线条杂乱无章。有时我们只要透过一个作品完成的全过程,就可以大致地解读幼儿的个性特点。
如在画“郊游”为主题的作品时,有一位程程小朋友尤其快,每次落笔迅速,似乎这个话题在他心中已存在好久,不用思考就能画下来。不一会儿,他已完成自己的作品,迫不及待地拉我看,想与我分享他开心的故事。我们可以观察到:画面色彩明亮,笔触一笔构成,内容主次分明,从中不难看出他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心情很愉悦,对自己充满信心。从他绘画过程中对主题不加思索,画面清晰而且内容丰富,富有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可见程程的主观性较强,做事有主见,思维比较灵敏,性格很活泼。总之,从绘画的各方面可以看出程程与老师和同伴们相处得很愉快,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我观察到睿睿小朋友在绘画时对同伴不时张望,落笔犹豫不定。当我走过去看他画时,他用小手捂着画面,不敢展示,显得没信心,完成的作品线条改动多,画面主次不明,内容、色彩较为单一,这显示着该幼儿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当他害怕、犹豫时又不愿意用语言表达,只是用期盼的眼神被动地等待同伴的帮助,从中不难发现睿睿在社会交往上具有明显的退缩倾向。
色彩折射情绪情感,线条传递个性信息,细节则蕴涵深层含义。由于受天性、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流畅、顿挫、杂乱、粗犷等不同特点的线条反映了幼儿不一样的个性特征,色彩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同时,作品细节还能映照出幼儿的多元智能。
二、倾听交流,在师幼互动中解读
教师是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教师的倾听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与积极的情绪情感,分享交流是倾听幼儿想法的良好时机,教师能通过幼儿对作品的介绍获得更全面、丰富的信息。班上有一位女孩叫萱萱,她是一位转学生,今年刚转入我们学校,据了解她父母是重组家庭,生活起居一般是由奶奶照顾,入学的一段时间来,萱萱表现出不合群、很孤僻的特点,她总喜欢孤单一人,不愿意与小朋友做游戏,缺乏主动性。
在这次主题绘画《郊游》作品中,萱萱的作品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画纸中间只有小女孩一个人,没有其他人和她一起郊游,四周空白,说明她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内心特别孤单。观察眼神的方向,没有目视前方,而是看着脚下,体现了这位孩子害羞腼腆,害怕与外界交往。眼角的一滴眼泪(特地用蓝颜色加深),可以看出她很想得到别人的关注,也很想找到倾诉的对象。从绘画的表征中,我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她给自己穿上了漂亮的高跟鞋。当我问她为什么要穿高跟鞋时,她顿时开心起来,说:“等我长大了就可以穿高跟鞋,那时就变美了。”说完笑得特别开心,可见萱萱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也是位有想法的孩子。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表达,而不是视觉经验的表達。对于幼儿来说,绘画能最直接、最直观地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用画画来宣泄自身的情绪,画出困扰他们的事件和问题,减少了内心的焦虑,使心理得到平衡。
三、支持,在满足需求中解读
绘画是幼儿生活的印记,幼儿在创作时会留下思想的烙印,也会留下需求的信号。我们在解读幼儿作品的侧重点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隐含的需求信息,立足幼儿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元的支持,继而在支持跟进中解读幼儿的内心和情感。
案例中的萱萱愿意和我交流,把我当作倾诉的对象,说明她没有完全封闭自我,她有着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她希望得到同伴的喜欢、关心。帮助她、改变她,这也成了我的难题。经过观察发现,萱萱会把自己心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通过画笔来宣泄,就从这儿入手,我把萱萱拉入班级这个大家庭,让大家来关心她、喜欢她,也让她消除原先的顾虑,感受集体的温暖。从此以后,每当她完成一幅作品,我都会让她解释画的内容给大家听,让大家给她更多的掌声和鼓励,帮她建立自信。在幼儿自由绘画选择上不仅仅是集体绘画,有时是以小组为单位,有时是几位孩子为一组来完成作品,通过在集体绘画中与同伴共同合作、相互协商,萱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协商,萱萱慢慢消除自卑感,打开心扉,直至完全融入集体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现在萱萱的画面无论是从色彩、内容、线条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她的画面中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人,而是多了一群好伙伴,从每次沮丧的表情到开心的笑容,从失去光芒的太阳到红红的太阳,从闭着的眼睛到圆溜溜的大眼睛,可以看出她此时内心的喜悦与满足。她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在一日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也看到了她可喜的变化:能愉快地与同伴一起建构高高的楼房,能主动地与同伴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小朋友们也愿意与她一起分享玩具——这也许就是“绘画”的神奇魅力吧。
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色彩表达着不同的心情,这一幅幅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情感的表达,给了我们通往彼此内心的通道。
有时,孩子们的画作可能就是自己的投影,是他们内在(深层人格、被压抑的渴望、各种情节等)与外在(对别人的评判、对镜中自我的看法等)的结合,它成了反映他们深层人格的窗口,体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愿望,以及复杂的内心问题。教师只有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绘画发展特点,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走出困惑,为孩子的心灵成长开启一扇明亮的天窗。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2】屠美如.5-6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