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有教育价值的区域活动

2021-09-03王美平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1年7期
关键词:区域幼儿活动

王美平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促进幼儿主动探索、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建园于1985年的老园,因活动室内外面积都不太宽裕,开展区域活动受到环境的限制很大。如何因地制宜,为幼儿开设形式灵活、丰富有趣的区域游戏呢?我园在经过多次研讨和充分的实践之后,有了一些自己的探索心得:

一、教师幼儿齐动手,让区域“活动”起来

由于各班的活动室面积都很紧凑,按照《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每班区角数量5-6个。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常常会经历活动中的孩子们走路都会“打架”的情况。所以,为照顾到集体活动的开展,我们尽量不设置固定的区域活动位置,各个区域场地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之下进行有计划的设立以及转移。为此,幼儿园特意购入了一些可以移动的区角柜,原有的一些柜子,我们也进行了改装,安装固定的轮子和卡扣,方便幼儿时常搬动和腾挪。而我们在活动区域设计的标识和游戏规则,也依据简单明了、可携带可粘贴的原则,一目了然。孩子们随时随地“拖家带口”就实现了“漂移”。各个区域灵活就位,在幼儿富有创意的动手动脑过程中“活动”起来。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创建游戏场地的机动性,进一步增强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也促进孩子们相互交流、团结协作。

二、有效利用户外空间,各年龄班混合互动

我園的班级规模小,一共大、中、小三个年龄段6个班级。为充分地利用好户外活动场地,我们在2019年的园所改扩建工程中,重新设计规划了三个大的区域,分别按照操场、户外玩具、多功能区进行大的框架设置。然后,在日常开展区域活动时,各年龄组教师按照教育目标,提前设计情景、投放材料,有效整合全园场地。再到有主题地进行构建,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去哪个区域参加活动,在混龄互动中去感知、体验探索与发现。例如,我们在运动区设置了高、中、低不同高度的轮胎、木梯、滚筒,幼儿完全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地去参加挑战;在手工坊、建造区,小班小朋友们可以和小哥哥、小姐姐们一起活动,或在他们的帮助下,制作相对完整的作品,或在他们的“领导”下,搭建更富有想象力的物体。在这些深度交融的体验中,让幼儿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更好地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同时,混龄活动也让老师用更多角度去观察不同幼儿在多样的环境中的表现和兴趣点,有利于教师引导、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让更多区域活动中的教育资源被发掘和积极地、充分地被利用。

三、变废为宝,促进材料的“新陈代谢”

区域具有流动性,为避免造成损耗和浪费,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尽可能地将废旧物品再利用。例如,发动家长和孩子把生活中随处可见,每天可取的纸盒、牛奶箱、饮料瓶、纸杯、吸管、毛线、旧衣服、油壶等物品,收集、制作、加工成娃娃家的家具,表演区的道具,科学区的数字宝宝,建构区造型各异的辅助材料以及运动区的“飞碟”“大脚丫”等。通过这样变废为宝的形式,一方面促进亲子关系,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让我们的区域在不断地更换移动中,不必为材料的搬运浪费更多的精力,大部分废旧物品在家长们的支持下,定期不定期、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幼儿园、班级。我们也就持续地推陈出新,而不需要纠结在区域场地的变换中,总是要用很多时间去布置、整理,教师和孩子们都非常乐于这样的“新旧更替”。

四、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设计的主人

要让孩子们配合老师在有限的空间,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区域划分,需要幼儿知道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为此,我们安排孩子们来当“设计师”,把各个区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然后亲自体验、探索,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尽量要兼顾动静分开的原则,才能避免大家在活动中产生不必要的干扰。比如,大一班的孩子们发现,在益智区参加活动时,小朋友们都想要安静一点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思考;而建构区的孩子们,往往需要不停地讨论、搬运,才能更好地协作来开展“工程”建设。在幼儿自己的实践、体会以及新的创设之后,他们想到了把美工区放在益智区的左边,恰好又靠近盥洗室,方便小朋友们取用水来调色和创作,而把建构区放在距离午睡室的空余地方,还能利用多出来的一张空床,堆放大量的建造材料,拿和放都特别的方便。经过这样一番改造后,完美地实现了多个区域活动的需要,让孩子们倍感成功的喜悦。而且,正因为体现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设计意图,在进入区域活动后,他们明显会更加遵守游戏规则,也非常乐于在活动中接受一些改变和调整。

五、加强教师的有效观察和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如何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离不开教师的观察和指导,我园因为环境狭小,在多个区域交互活动时,孩子们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这个时候,教师的适度指导和介入起着关键的作用。总体来说,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是自主参与、自由探索、自我发现的,氛围是自在轻松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知道自己需要获取和甄别什么样的信息。比如,在科学区的孩子们遇到“瓶颈”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角色,巧妙地为幼儿置换问题的解答;在阅读区,孩子们一知半解、耐心不够的时候,教师变化为故事的角色,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在音乐区,孩子们多次重复、没有创新的时候,灵活变化型材料的投放,让难易程度和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等。教师要随时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敏锐地发现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既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主动去实践与思考,不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也不能刻意改变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和探究愿望,更不能放任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把自己彻底当成了“放牛娃”。

我们认为,因地制宜、合理化地运用有限的区域,开展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内容,加强个别指导和积极互动的双向作用,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创设中,充分满足他们自主学习、操作、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学中玩、玩中学”,才会发挥出区域活动最大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区域幼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