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优势和作用
2021-09-03李玫陈帆
李玫 陈帆
国有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中坚力量。近年来,国企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安全也不断提升。据国资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有企业的营业总收入625520.5亿元,营业利润总额达到35961.0亿元。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地发展与进步,必须不断改革,逐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大地上取得长足的发展,这离不开我国独特的政治体系下的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2015年9月,《意见》中指出党的建设对国企发展特别重要。2016年,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并且提出两个一以贯之。2017年,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党领导一切。2017年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五项基本职责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组织参与到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治理是具有鲜明优势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必然趋势。
一、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治理的历史沿革
1.计划经济时代。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首次明确了国有企业中党的地位,开启了一元领导的局面。为顺应时代发展,与党的领导相匹配,国有企业内部开始实行生产和行政管理的厂长负责制。后来慢慢转变为党委主要领导和厂长负责相结合的模式,即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由此,这一时期党也就处于绝对的核心领导地位,权利高度集中,公司治理的决策权掌握在党组织的手中。当然这一模式也带来了党政企不分的矛盾。
2.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开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恢复和发展,先是实现董事会领导制度,然后逐步探索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这一模式下,党组织在企业中起到监督教育的作用,厂长负责生产经营。1983年,国有企业正式开始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决定》进一步强调要“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以及1988年从法律的角度赋予了厂长的法定地位。1989年,《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再次明确强调党组织的基层核心地位和作用,厂长负责是基础,党的领导是保障。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也变化着。1992年《党章》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和企业经营的三级治理制度。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政企分离,不断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管理权。1997年十五大再次明确提出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并且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构建一个好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
4.深入探讨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时期。随着党在国有企业中的政治地位的不断加强,黨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实践也在不断完善。2000年,“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这一具体领导模式被正式提出。这一模式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指明了方向和具体路径,进一步强化了党在现代国企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2002年党章再次明确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及政治优势。2004年,进一步明确这一模式的具体要求。2005年,《公司法》规定在公司中设立党的组织,并依据有关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公司要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并且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这也标志着党在公司治理中合法地位由此确立。2007年,又进一步明确了党组织参与国企治理的职责,提出党组织成员参与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的决定和决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2016年,党建会议强调在公司管理中融入党的领导。2017年新修订的《党章》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写入章程,并且明确了党在国有企业领导中的作用和具体职责。同年,十九大报告又再次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018《工作条例》指出,党支部要充分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2019年,党中央对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职责进行了完善,并且细化了党组织工作的原则。纵观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历程,党在国企中的地位也在不断调整,但始终保持不变的是坚定的党的领导国企的核心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
1.“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主要通过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公司的管理决策来实现。而党参与公司管理决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所谓“双向进入”是指:按照公司和党章的法定程序,党委会的成员进入到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同时符合条件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人员进入到公司的党委会中。“交叉任职”是指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或党委副书记兼任董事长、监事长或总经理。这一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党组织参与国企治理的方式和途径,为党组织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了保障。
2.“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另一重要途径是通过参与国有企业的干部和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当中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指在企业重要干部,如经理层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提名、考察、任用、考核和奖惩等一系列人事管理工作上进行监督。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要坚持严格的用人标准,要结合市场选聘要求,同时要坚持严格的干部任免程序,为企业挑选一批有实力、忠于党的优秀干部。党组织在企业干部人事中的工作是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更好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保证。
3.参与重大决策。党组织参与公司重大决策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治理水平,这同时也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一种基本方式。过去的国有企业中我党的作用停留在党委参加会议的名义上。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发展,国企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越来越深。党参与重大决策前要做调查研究,了解现实情况,然后集体召开会议的方式沟通、讨论、建议、决策,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党组织和管理层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沟通,最终促使重大决策的落实。
4.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建设是党政建设的基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管理的特殊之处。习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党政思想工作不可忽视。党组织要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来及时开展思政工作,不断创新,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与时俱进。
三、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就针对党组织如何参与到公司治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已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的关系、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和问题、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产生的经济后果等。
1.在对基层党组织和公司治理二者的关系研究方面。张维迎(1994)率先提出在现代化公司治理中,要引入党的领导,并且使二者有机融合。吴敬琏(1999)阐述了党组织在国企中的监督作用以及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工作方式。石军(2011)提出党组织融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并且提出要推进党组织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机融合的制度建设。
2.关于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和问题方面。学者的研究集中于“三重一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角度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Changetal.(2004)认为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党组织通过法定程序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能够有效提升公司的绩效。马连福等(2013)研究认为,党组织对于国企管理人员要管控和监督,形成制衡。
3.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对于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经济后果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如公司绩效、国有资产流失、高管腐败、慈善捐赠等。公司绩效方面,Chang和Wong(2004)研究发现当党组织的权力大于董事会上股东权力时,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在高管腐败方面,马连福、王元芳、沈小秀(2013)和严若森,吏林(2018)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有效的抑制了高管的腐败和违纪行为。陈仕华等(2014)研究发现,党组织参与国企治理时的并购溢价水平会高一些。
以上文献梳理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政党对于国家的经济和体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学者在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以及所带来的影响都做出来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丰富了公司治理的文献,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结论
党组织融入到公司治理是我国公司治理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下,充分发挥党的作用是必然趋势。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企改革的措施不断加强,一系列相关政策都在探索适合中国的国企治理方式。实践经验也表明,我们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坚持党的领导尤其是对现代企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坚持党要管黨、从严治党,始终不动摇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在公司治理的关键作用。[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党务中心与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研究生党支部共建项目“党建促学科建设”成果,同时获2021年广西研究生创新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广西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JGY2021033)资助]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