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之我见
2021-09-03邹国秀
邹国秀
【摘 要】在小学词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也能为以后的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词语教学; 讲授有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4-0123-02
My Views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Vocabulary in Primary School
(Huaan Coun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ZOU Guoxiu
【Abstract】In elementary school vocabulary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in order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ading teaching.
【Keywords】Core literacy; Vocabulary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借助图画学习”“上下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都是学生在学习词语时会运用到的方法,可见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之多。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笔者应根据词语在文本中的位置、学生年龄段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词语的方法,为今后开展阅读教学做准备。
一、联系现实生活经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或者生活体验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快地领悟词语的含义。
例如,教学《寓言两则》中“后悔”这个词语时。通过上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听邻居的建议,结果第二天羊又被狼叼走了一只。教师:“第二天,当养羊人发现羊又丢了一只,此时的心情如何?”学生:“后悔。”教师继续启发:“在你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这样后悔的事?”此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体育课上,我故意伸出脚,把同学绊倒了,同学受伤了,我感到很后悔。”“考试前,老师说不能偷看,可在考试时,我还是偷偷翻書,被老师发现了,我很后悔。”教师趁机引导:“文中养羊人因为什么事而‘后悔?”学生:“因为不听邻居的话,羊又丢了一只。”教师:“‘后悔的意思是对以前没有做的事情或做错了的事情不断地埋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事学会运用词语的方式。
二、巧妙应用肢体语言
教师巧妙地应用肢体语言,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与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学《雷雨》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前乌云来势凶猛,笔者抓住“压”字进行教学。笔者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块大面包放在桌上,说:“同学们细心观察哦,这面包要发生变化了。”说完我笔者地把面包压下去。学生哈哈大笑,惊讶地说:“面包都被老师压扁了。”教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块面包,被老师这样压下去,你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被老师压弯了腰,一定很难受!”“一定喘不过气来!”教师:“你们也做一做‘压的动作”。学生纷纷响应教师号召。教师:“此时,满天的乌云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你头上,你感觉如何?”学生说:“我很难受!气都喘不过来!”教师:“是啊!满天的乌云压在你头上,可见这乌云怎么样?”教生:“乌云很厚,很重,很凶。”如此过程,学生不仅理解“压”的意思,同时也了解雷阵雨前乌云来势凶猛的自然现象。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要真正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思,不能把词语孤立起来,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对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词语时把词语放到具体的文本中,只有在详细的语境中结合文本进行阅读,才能更容易理解词语。例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小路》一课中有许多难懂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笔者抓住难懂的词进行教学。第七自然段中“熨帖”一词比较生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在教学这个词语时,教师在课件出示“落叶紧紧地贴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并提出问题:“你们读这句话时,从哪些词语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从‘紧紧、粘这两个词感受到落叶和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就像用胶水粘过一样。”教师:“课文第七自然段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学生:“熨帖。”为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抓住“平展”一词进行补充,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粘上胶水,贴在硬纸板上,然后让学生试着把纸张撕起来。这时笔者问学生:“容易撕起来吗?”学生:“不容易,粘得很紧。”笔者抓住时机引导:“梧桐树叶就像这沾了胶水的纸张一样紧紧地贴着水泥道,这就是‘熨帖。”对于生僻的词语教学,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样不仅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也为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创设做好铺垫。
四、创设语境引导学生理解
例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有“为难”一词,笔者创设语言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1.请回答来到河边,小马看到眼前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完,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一条小河哗啦啦地流着,挡住了小马的去路”。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小马他是怎么想的?”学生1:“水流这么大,要是我趟过去会不会被淹死呢?”学生2:“要是妈妈在身边该多好,我可以问问她。可这儿离家又远,现在我该怎么办呢?”这时,笔者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小马想过河,可又怕被淹死,想回家问妈妈,可离家又很远,小马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学生:“为难。”教师:“面对眼前的小河,小马左思右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就是‘为难”;2.指明三个学生戴好小马、老牛和松鼠的头饰,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读文章的对话,教师应抓住关键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进行朗读指导,引导他们读出小马矛盾的心理,再一次体会“为难”的意思;3.引导学生想一想小马“叹气”的原因。以此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低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词义,在体验中理解词语。譬如,在学习“七嘴八舌”一词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宇的字写得怎样?”笔者故意不指名提问,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评价小宇的书写情况。有的说写得很工整,有的说写得太大了,有的说写得比老师还好,有的说写得不太好……这时笔者抓住时机进行小结:“刚才同学们议论纷纷,各自说出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七嘴八舌的意思。”
六、动作表演感悟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学课文时,让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动作表演,可以加深他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例: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要求教学单词“迎”和“追”,学生正确使用“迎、追”这两个动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笔者这样教学:选四个学生,分别佩戴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的头饰,站到讲台桌前,“小蝌蚪”与“鲤鱼”面对面。教师读:“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学生表演:“小蝌蚪”走向“鲤鱼”。这时笔者告诉学生“小蝌蚪”向“鲤鱼”面对面地走过去,这就是“迎”。接着笔者再读:“小蝌蚪看见乌龟在水里游着。”这时学生表演:“乌龟”在前面,“小蝌蚪”的在后面,小蝌蚪向着“乌龟”跑上去。教师趁机说道:“这样一前一后就是‘追。”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让他们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新词。
七、借助图画观察
(一)借助简笔画
如教学《坐井观天》中的“井沿”时,因为现在孩子大部分住在楼房里,没有太多的农村生活经历,很少见过井的样子。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井沿”的具体位置,笔者在黑板上勾画了一口井,并结合文中“小鸟落在井沿上,青蛙坐在井里”这句话,让学生先找到青蛙的位置,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小鸟的位置并贴上青蛙和小鸟的图。笔者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小鸟所在的位置就是“井沿”,井沿就是井的边沿。接着笔者继续启发学生:“碗的边沿叫什么?”学生:“碗沿。”趁热打铁,笔者再次引导:“你们还知道什么沿呢?”学生兴致盎然地说:“河沿、床沿、桌沿……”通过举一反三,学生不仅理解“井沿”的意思,也拓展了课外知识。
(二)借助绘图
在讲解“断断续续”这个词语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笔者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了“ ” “------”這样两条线,问:这两条线有什么不同?教师:“直线中间没有断开;虚线是一节一节的,中间有断开。”教师:“断断续续就像这虚线一样,不连续的,时断时续地接连下去。”这样的词语教学简洁明了,学生印象深刻。 因此,教师的“教法”应体现“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有智慧的语文老师,要综合所任教学段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素质,为学生传授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华.探究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技资讯,2019.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