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学术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2021-09-0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报稿件研究生

刘 洋

(沈阳大学 学报编辑部, 辽宁 沈阳 110041)

高校学报是由中国高等院校主办并连续、集中、全面地反映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作为一所大学的标志性期刊, 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实际情况的重要渠道, 是发表有关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和进行学术探索的主要窗口, 同时也是学术创新人才不断成长的土壤; 它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科学的重要载体, 也是发现科研学术人才的重要场域。 在开展学术争鸣、呈现学校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等活动中, 高校学报更是塑造高校形象、打造高等学校特色教育品牌的重要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研究生的高等教育工作担负着培养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与创新科技的使命,是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主体性路径,是国家应对世界范围内人才市场竞争的根本性布局,也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与基石。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历了从少到多、由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到目前为止,我国自主培养了累计超过1 000万名毕业生,他们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1]”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的高等教育工作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发明等方面所显现的影响越来越不可替代。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2]。

在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多有以高校学报如何服务于本校研究生工作的论述。陈春平、周田惠从学报的角度对研究生培养工作产生的思考[3];任汴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论述了高校学报在其中发挥的作用[4];等等。目前,鲜有对当下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学术与创新能力培养中角色定位方向的研究与探索。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招收人数逐年增加,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高校学报也随之获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生作者稿件,由此,高校学报作者群的结构及稿件数量和来源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高校学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为高校的学报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与研究课题:在对研究生学术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中,高校学报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促进加强创新与育人的高度融合、相互滋养。

一、 学报作者群的构成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学术期刊论文效用的具体体现过程是逐步呈现的,因此,除了以《S大学学报》3年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作为主要数据采集和统计的对象之外,为了有效地保证这些数据信息来源的准确和一致,还将“中国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作为该刊的特征指标、被引用数据等信息资料的来源,以获得多种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

1. 研究生作者群构成变化

基于知网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对2018—2020年《S大学学报》作者群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研究与分析(见表1)。

表1 2018—2020年《S大学学报》不同作者群发文数量占比 %

从表1中所显示作者群构成的变化情况可以得知,2018年,硕士研究生论文所占比例为17.53%,博士研究生论文所占比例为31.47%;2019年,硕士研究生论文所占比例为22.98%,博士研究生论文所占的比例为49.07%;2020年,硕士研究生论文所占比例为25.38%,博士研究生论文所占的比例为51.30%。可见,研究生作者(其中包括博士、硕士)论文所占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论文所占的比例涨幅显著。

2. 作者群构成变化对期刊多种影响力评价指标的影响

通过统计一个年份内出版的特定资料中某些来源性文献被引证期刊的时间和次数,能够在统计学的意义上得出直接反映一个期刊在这个年份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常见的计量指标主要包括期刊总被引的频次(以期刊现已经发表的全部文献计)、影响因素(期刊总被引在统计年之前两年(或以后两年)和即年性指标(期刊总被引在统计年之后发表的文献)。由此,以《S大学学报》为数据采集和统计对象,根据中国知网等平台的相关统计与评价得出,该刊在2018—2020年期间,由作者群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分别有以下3个方面:

(1) 期刊影响力指数。在普遍意义上来说,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就是指这个期刊在一定的时期内发表的所有学术研究成果,在某个时间段里面,促进了相关的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方面的能力。据202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740。在2018—2020年期间,《S大学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由0.543提升至0.806,综合影响因子由0.382提升至0.519。

(2) 期刊复合总被引用的频次和综合总被引用的频次。据202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大学学报》2018年复合总被引频次739,期刊的综合总被引频次258;2019年复合总被引频次852,综合总被引频次330;2020年复合总被引频次912,期刊的综合总被引频次391。

(3) 期刊基金论文数量比与基金资助的文献数量。2018年《S大学学报》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量为107篇,占当年总文献量的比例为54.3%;2019年,该刊的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量为122篇,占当年总文献量的比例为75.78%;2020年,该刊的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量为123篇,占当年总文献量的比例为79.87%。综合以上数据得出,2018—2020年度该期刊基金论文数量比与基金资助的文献数量走势如下(图1)。

图1 2018—2020年《S大学学报》基金资助文献量及其占当年文献量比例

可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校学报作者群的结构及稿件数量和来源发生的显著变化对高校学报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教社政〔2002〕10号)》中指出:要大力扶植和精心培育教学科研队伍里的中青年骨干,广泛地联系作者,在刊物的周围团结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5]。可见,对于作者群的培养工作早已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针对异军突起的研究生作者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 2020年9月30日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硕士专业的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为内容,以论文的形式呈现[6]。可见,研究生群体将更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在读研究生也将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7]。其中,以论文为呈现形式必将进一步丰富高校学报的作者群和稿源,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繁荣区。

二、 高校学报的角色定位

高水平的学报可以提高高校来自于社会层面的美誉度,可以提升其对整个社会的服务能力,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名人大家关注和投稿,甚至可以定期约稿。高水平的学报不仅能对高校的学术平台、科研平台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高校引进外部的智力资源,不断在激活内部的创造潜能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高校自身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学报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认知的教育,以及对端正研究生科研作风的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过程当中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这种教育比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特征是既要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要实现科学研究能够出成果的目标,具有既出创新人才又出学术成果的双效性。这一点也充分凸显了高校学报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环节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目前,高校学报的官网、微信公众号,以及qq平台、微信社群、手机App和新浪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均在推动着高校学报和研究生投稿作者群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一系列向好的态势下,高校学报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充分做好以下几种角色的定位,加强对研究生的引导,培养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从而更好地为硕、博研究生与青年研究者搭建展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争鸣的良好平台。

1. 新成果的推送者

为更好地反映研究生科研现状,助力研究生科研与学术能力的培养工作,一些高校学报或者高校的研究生院采取了一定的应对策略。有些学报不仅开通专栏,有的高校甚至还创办了专门面向研究生投稿的期刊,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法大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武汉大学的《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等等。其中,2014年创刊的《法大研究生》被认定为校内的核心性期刊,可以应用于本校的博士研究生的毕业和学位的申请。这些专门面向研究生作者群的刊物为硕、博研究生与青年研究者搭建了展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争鸣的良好平台。此外,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响应优秀论文的研究生投稿者,争取压缩其刊发周期,更好地维护他们的论文首发权,同时也能够达到以最快的速度对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传播。2020年3月,江南大学的《FoodBioscience》《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编辑部为全国广大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尤其是湖北地区高校在读研究生及湖北籍学子,开通了“研究生论文绿色通道”,快速评审、优先发表。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推送者,大大促进了科研新成果的传播交流。

2. 创新型人才的发掘者

研究生队伍是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是知识生产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学报作者群的新生能源。那么,培养一批优秀创新型创业人才,将为社会,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有力支持和重要作用呢?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识人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8]研究生群体的创新资源多样多元,创新要素集中,他们所投的论文稿件往往能够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为高校学报的研究内容和栏目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塑性和可延展性。在对《S大学学报》的研究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论题和方向更多趋于新锐的视角和社会关注点。比如:共享单车的评价指标体系、网游“热”背景下的青少年社会风险、现代主义电影的时空观、网络语言中的“括号+”、融媒体背景下电视台发展状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体态语网络表情包、“新高考”背景下选课系统、养老服务市场化,等等,研究范畴囊括了经济、管理、教育、教学、民生、环境、艺术、语言等多个领域。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9]高校学报要想以慧眼寻得“良驹”,当好新时代人才的“伯乐”,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来构建研究生的作者群,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者群对于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让研究生的创新之泉充分向学校涌流,让更多的科技创造和高校的科研活力在其中竞相迸发。

3. 学术道德的引领者

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激发其创新活力的基础,而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往往屡禁不止,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一稿多投、抄袭或剽窃、重复出版、注释作假、虚著引用参考文献,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高校在对待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上缺少了系统性、持久性,在研究生头脑中也不乏有功利主义和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侥幸思想。此外,还包括了研究生本身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不足,以及对学术评审监督和奖惩机制的不够完善等一系列原因。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由于主要服务于相关专业领域的读者和作者,这种特性使其成为期刊中的“小众刊物”。但高校学报却拥有一批数量可观且来源稳定的研究生作者群,因此,高校学报可以凭借自身已有的平台与优势,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同时,研究生作者应认真学习和践行《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了解稿件审核的具体流程。比如:每一篇作者投递的稿件在期刊拟录用之前,首先都会进行《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的检测,也就是查询论文的总文字复制比。文字复制比如果高于该刊的收审标准,作者的稿件会被处理为直接退稿,文字复制比符合该刊的收审标准,稿件会被处理为收稿送审。此外,拟录用的稿件还要经过复审、专家外审、终审,然后进入稿件编校的环节。返回的修改稿件将再进行二次、三次的检测查重,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火墙。高校学报应指导本校的研究生工作者,在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中要求学生们自觉地遵守各种学术的职业伦理规范、行为准则,正确地处理学生个人与组织、与群众、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自觉地抵制各种学术上的不端言论,严格执行学术规范,这样才能使科研活动与成果展现之间的转换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以此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促进高校学术环境的良性发展,努力使高校学报成为更具社会影响的学术沃土。

4. 人文素养的传播者

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经过知识的文化传授、环境的文化熏陶,使之逐渐发生内化从而成为一种人格、气质和修养,最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文化品格。人文科学素养的教育内涵广泛,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对科学理论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又对自然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知识引领生活和未来的信息时代,学习逐渐成为了个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保持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已逐渐成为了现实。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和新形势下的当代青年,应该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因为有些知识并非在书本上就可以掌握,只有走出校园,才能更好更快地与社会融合。此外,高校学报也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提升研究生作者群的人文素养,找到契合他们的目标、成为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可以做一些访谈或者问卷调查,问题设置可以包括研究生在读书(非教材类)及阅读报章杂志、参加文学艺术类活动,如参加读书会、听讲座、看歌剧、听音乐会等;选课或者旁听文科类课程、关心国内外政治时事,参与学校各类学生活动,如朗诵、歌唱、舞蹈、知识问答、体育比赛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定时推送人文社科类经典书目和书单,比如:《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时间》《论语》《孟子》《焚书》等;推荐人文社科类热门公众号,可以按照学院专业划分,文学院的有《当代文坛》《当代作家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外国语学院的有《外语界》《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等;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融合,举办线上读书会、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指导讲座,等等。通过现代技术传播手段对研究生人文素养进行大力提升和培养,有利于发展研究生作者队伍、拓宽稿源横纵层面,进而扩大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5. 写作技能的指导者

一项“研究生论文发表成功原因”的研究发现,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成功是由于论文本身质量高的原因占31.6%,得到导师帮助的原因占30.9%,支付论文版面费的原因占11.5%,发表期刊档次不高的原因占11.7%,运气和技巧的原因占10.8%,其他原因占3.5%[10]。对于在校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第一次写作科技论文,因此,对写作的要求及格式不是很了解,甚至一无所知,更别提科技论文的出版规范了。在日常的审稿工作中会发现有的稿件虽然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很新颖,得出的实验结论也比较理想,但往往在论文的撰写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行文不流畅、语言表述不清、逻辑结构混乱、摘要撰写不规范、参考文献标著错误、引文注释不准确,等等。因此,他们的稿件往往会出现不符合期刊发表要求或者种种不符合出版规范的问题,投稿收审率较低,被期刊退改稿或退稿处理十分常见。通过整理和分析近3年来《S大学学报》的研究生稿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论文的选题或者提出的观点无新意,学术水平不高,没有现实意义或研究价值;②分析和阐述得不够深人全面,浮于表面现象,许多分析和结论都属于重复表述一般概念;③论文撰写粗糙,逻辑关系混乱,论述层次不清楚,缺乏条理性,重点不突出;④篇幅冗长,文字堆砌现象明显,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得不够全面;⑤参考文献陈旧,标注不规范,很大一部分投稿作者采用了文中标注与当前页对应标注的方法;⑥写作不规范,特别是图表或所用数据不能同步,无法起到辅助文字的作用及反映核心论述所要表达的意思。

虽然研究生的稿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研究生是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也是高校学报投稿作者的重要群体。在历史的实践和高校学报的现实工作当中不难看到,编辑身上有着育人的责任,同时也发挥着育人的作用,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巴金、郑振铎、丁玲、茅盾、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等很多名人都曾经做过编辑工作,他们不仅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还在编辑工作中培养和发现了很多好的作者,如曹婧华、台静农、柔石、韦素园等人,就是编辑育人的最好见证。作为高等院校学报的编辑,应有意识地积极帮助研究生增强和提高他们的科研与写作能力,对他们的稿件进行严格的审阅和推敲,反复进行修改,提出稿件的修改建议,使其在调整和修改中不断成熟与进步,使其学术成果成为一篇学术质量相对比较高、表述规范、可读性相对比较强的学术论文。因此,高校学报应充当研究生的第二指导教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 结 语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命题。随着“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深入实施,高校学报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当下,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高校学报提供了有利的契机,高校学报应重视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加强学术平台的创新与育人的高度融合、相互滋养。

当前,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观之,我们正坚定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性时间节点之上,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必将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不断回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这也就意味着作为高校学报,必须因势利导、应需而动、动中求稳、稳中创新。2020年12月,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面向国家治理的大战略”,以及“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11],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迈上新的阶段。进一步推动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必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主线,同时,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需要的正是来自于多方的合力。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在研究生学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清晰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精准地服务于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对接、战略急需,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学报工作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学报稿件研究生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整合品牌栏目 征集优秀稿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