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分区探究
2021-09-03高振何
● 贺 斐,高振何,刘 灿
(第一作者单位: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单一类型生态修复规划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对象不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对象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的各类生态系统,而单一类型生态修复规划仅针对某一类生态系统编制的修复规划;二是原则不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更强调遵循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三是策略不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强调以自然恢复为主,单一类型生态修复规划则多以工程恢复为主。
编制好广西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核心是准确识别生态问题,针对生态问题科学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合理确定各分区的主攻方向。
一、广西喀斯特地区生态主要问题
(一)土地利用方面
1.自然生态基础薄弱,资源利用空间有限
广西山地多、平原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岩溶土地分布广泛。全区区域内分布有珠江、长江、百都河、滨海四大水系,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境直通粤港澳,大小水系分布在群山间,孕育出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含盆地)、岩溶、水域等6类组成的多样地貌形态,山地占62.05%,丘陵占14.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陡坡地和极陡坡地占全区陆地面积的35.49%,岩溶土地面积833.43万hm2。水土资源不匹配,农林业发展受限制,适宜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
2.农业空间负生态化耕地破碎化,人居环境品质不高
广西陡坡耕地面积大,坡度25°以上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石漠化耕地约0.67万hm2,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多达67万hm2,另外,在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内有许多耕地。河流湖库及沟渠缺少滨水缓冲带,青蛙、鱼类、水草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逐渐被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单块农田平均面积较10年前减小,斑块连接度降低,耕地破碎化加剧。另外,农村危旧废弃房屋、违规商业广告牌、垃圾杂物乱堆现象普遍,整体人居环境品质不高。
(二)生态环境方面
1.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
广西山地多、平原少,岩溶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06%,水土流失较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西江各干流两岸;石漠化较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岩溶山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农林业发展受限制,适宜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广西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已取得卓越成效,但人地矛盾问题依然存在,全区石漠化土地153.30万h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5%;水土流失土地面积为388.78万h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6.36%。
2.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
广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业是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广西登记在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共计4030座,损毁土地面积10812hm2。目前,全区约有1800座历史遗留矿山尚未修复。以露天开采为主的矿山开采,破坏植被覆盖,基岩裸露,山体破损,降雨冲刷极易形成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地面塌(沉)陷、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第三,不同教段特级教师心理健康均分及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而不同教段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小学教师优于高中教师。具体表现在高中教师在恐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抑郁、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小学教师,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敌对、恐怖方面,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有显著差异,初中教师优于高中教师。
3.森林数量多但质量不高
广西森林覆盖率为62.50%,森林蓄积量为9.36亿m3,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7.60%,但森林碳储量仅占全国的4.46%。森林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全区有101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超过50%以上红树林分布区域缺乏保护,一些濒危动物的部分种群在保护区外,如白头叶猴。
二、广西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思路
(一)确定分区原则
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要以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围绕国土为核心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统筹保护修复各种生态要素,涵盖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的修复治理及休养恢复。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结合生态区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流域、区域为基础单元,按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原则划分二级分区。
(二)确定分区思路与技术路线
1.基于分析评价
从地理空间格局、流域区划、生态系统分布、服务功能与脆弱性评价、国土空间适宜性5个方面开展分析评价,得到分析评价结论。
2.确定一级分区
基于分析评价结论,按流域边界进行一级分区边界划定,对于地形地貌和主导功能差异性太大且连片的区域,按乡镇边界进行第一次修正;对于边界跨同一关键生态区的局部区域,按关键生态区边界进行修正,得到一级分区边界。
3.确定二级分区
在确定一级分区边界的基础上,确定各一级分区的主攻方向,并细化分析各一级分区内部各区域主攻方向,考虑主攻方向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划定二级区边界(见图1)。
图1 分区技术路线流程图
三、广西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分析评价
(一)地理空间格局
(二)河流分布
广西河流众多,大多数从西北向东南流,形成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状水系,有珠江、长江、百都河、滨海四大流域。珠江流域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主要包括南北盘江、红柳江、郁江、西江、北江水系。长江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3.5%,含桂东北的资江和湘江。滨海水系主要分布在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10.7%,含桂南沿海诸河和粤西诸河,桂南沿海诸河含钦江、南流江、大风江、北仑河、茅岭江、防城江等6条常年性河流和其余众多间歇季节性小河流,粤西诸河主要是九洲江。广西边界河流主要发源于越南或流经越南,集水面积在50km2以上的有12条,较大的有平而河、水口河、峒桂河、黑水河、北仑河等。
(三)生态系统分布
2020年广西陆域各类生态系统中,以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最大,占比超过50%,农田生态系统次之(见图2)。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桂北山地、桂西山地和桂南山地区,灌丛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桂西岩溶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桂中台地区、桂南沿海平原和各大河流谷地,城镇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带。
图2 各类生态系统面积占比柱状图
(四)服务功能与敏感脆弱性评价
研究小组从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3个方面开展服务功能评价。广西生态重要性为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包括: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桂北山地区、桂东山地区、桂西北山地区、桂西南岩溶山地区、十万大山等多个分散区域;以土壤保持为主的都阳山岩溶山地区;以水源涵养为主的大容山和六万大山区域。
研究小组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2个方面开展敏感脆弱性评价。水土流失分布广泛以轻度为主,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百色、河池地区和东北部的桂林、柳州地区,集中在左右江流域和柳江流域。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广西西部的右江流域、中部的红水河流域、柳江流域龙江下游洛清江下游地区,东北部的漓江中下游一带。
总体来看,东部和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好,极度和高度敏感区分布范围较小且分散,基本呈轻度和中度敏感状态。中部和喀斯特地貌区敏感脆弱性级别较高,生态环境问题相对突出,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
(五)国土空间适宜性
桂北山地区、右江流域、红水河中游、桂东的桂江—南岭山—大瑶山一带以生态空间为主,柳江中下游、红水河下游、郁江—黔浔江平原、桂南沿海丘陵平原以农业和城镇空间为主。
四、广西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分区
桂北以山地为主,是红水河柳江等重要水系主要支流源区,以森林生态系统居多,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为主,除局部地区,其余地区生态敏感脆弱性整体不高,适宜作为生态空间。
桂西右江中下游、左江上游和红水河流域以岩溶山地丘陵为主,是广西灌丛生态系统的主要集中分布地,生物多样性功能极为重要,是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适宜作为生态空间。
桂中片区柳江中下游主要为平原谷地,以农田生态系统和聚落生态系统为主,水土流失敏感性较高,适宜作为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
桂东北片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布有南岭山和大瑶山等重要山脉,含湘江源区、资江源区和桂贺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居多,是西江、湘江和资江的重要水源区,生物多样性维护极为重要,东西两侧和北部以生态空间为主,中部和南部以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为主。
郁江—黔浔江一带是广西平原较为集中的地区,以农田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居多,是西江主要干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级别不高,有少量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以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为主。
桂南沿海地区以丘陵平原居多,分布有防城江、钦江、南流江、大风江、九洲江等河流,除十万大山一带以森林生态系统居多,其余区域以城镇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居多。除十万大山一带,其余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级别普遍不高,敏感脆弱性级别亦不高,以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为主。
基于上述分析,广西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分区共划分7个一级分区(见表1)和31个二级区。
表1 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表
五、广西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各分区的主攻方向
桂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应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为导向,全面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深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荒山造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恢复与重建水源涵养区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
左右江—红水河中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区,应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石漠化治理为导向,推进湘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严格保护天然林,搞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治理石漠化,逐步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
柳江中下游—红水河下游人居环境提升和水土流失防治区,应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手段,立足桂中农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优化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格局,坚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加强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实施江河源区商品林改造,实施森林质量提升,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柳州市、来宾市等城市韧性和品质。
桂江—南岭—大瑶山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应以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导向,加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恢复,保护现有天然林,扩大阔叶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区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郁江—黔浔江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水土流失防治区,应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手段,开展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保护现有天然林,进行封山育林,恢复阔叶林,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有序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打造西江绿色生态廊道,盘活城乡低效建设用地再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提升南宁、玉林、梧州等城市的韧性和品质。
桂南沿海丘陵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水土流失防治区,应加强十万大山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加强城镇空间生态建设,提升防城港、钦州、北海等城市韧性和品质,加强水土流失防治。
北部湾海岛海岸带生态防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应在北仑河口—珍珠湾、防城港湾、钦州湾、廉州湾—银滩、铁山港、涠洲岛等地区修复侵蚀自然岸线,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防治互花米草、无瓣海桑、拉关木等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