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者纵论新时期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解读*
2021-09-03陈慧南梦洁罗思静齐璐阳蒋冠吕元智聂云霞钟福平
陈慧 南梦洁 罗思静 齐璐阳 蒋冠 吕元智 聂云霞 钟福平
(1.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9;2.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 300382;3.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信息管理系 上海 200234;4.南昌大学历史系南昌 330031)
2021年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及各省市档案事业规划指明道路。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服务党政决策、强化科研育人及完善社会记忆。本研究立足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文本内容,围绕主体、资源、技术及文化四维视角探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路径与方式,以期为我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1 创新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档案作为“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具有重要的参考、凭证、情报与文化价值。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对档案资源的利用及增值性开发[2],作为档案管理八大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档案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内容,有助于促进“死档案”到“活资源”的转变,充分发挥档案在经济决策、资政育人、科学研究与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价值。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出“档案馆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相关档案的研究整理和开发利用”,强调了档案资源在提供文献参考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并明确了档案馆在新形势下的职能与工作要求,提出档案馆应“不断完善利用规则,创新服务形式,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其开发利用馆藏资源,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可见档案资源在提升治理水平、传承民族文化及完善社会记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2020年12月29日,陆国强局长在2020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中明确了档案资源在推动重大专项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应“做好档案利用服务和接收征集工作”[3],发挥档案资源在支持党政决策、服务经济发展及助力民生建设中的作用。2021年6月9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发布,进一步强调应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与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发挥档案在记录社会变革、提供文化服务与助力国家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再一次明确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目前,档案资源已在经济发展、电子政务及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采用新视角、新思维、新理念与新手段推进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仍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因此,本研究立足于《规划》,探究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形式与路径构建,以期为我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借鉴。
1.1 健全开放审核机制,推动多元协同开发
档案作为社会发展及历史变迁的重要记录者,是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产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像及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历史信息记录,其资源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信息价值与经济价值[4]。随着数据、信息到知识的发展,学者逐渐探究档案作为重要的数据承载者、信息传输者及知识传递者所具有的内容价值。相关研究已从传统的收集、归档与保存转向资源构建、内容挖掘与知识资产等方向,档案资源在提供党政决策、推动企业运营与传承文化记忆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今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仍具有深度不足、形式单一及服务不强等问题。因此,“十四五”时期仍需要突破“档案利用服务不充分问题”。推进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应完善档案开放管理。《规划》指出应“加快推进档案开放”,建立健全开放审核机制与解密制度规范,推动档案开放审核的规范化与法制化。二是应强化多主体协同开发。随着数字人文思潮的引入[5]与跨界思维理念的发展,档案资源开发应转变主体视角,突破原有的思维理念,拓宽档案资源开发的形式。档案馆与政府部门之间应构建配套管理方法,依法开放有关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类型档案,并推进档案资源全文在线阅读管理。此外,档案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深入挖掘档案所具有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发挥档案在助力乡村振兴及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功能。三是应强化“联盟思维”[6],档案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联合图书馆、博物馆等,充分运用多学科融合思维,通过不同机构、不同领域的合作,将已有的档案资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积极融入数字浪潮[7],创新资源开发形式,满足资源创新开发的需求,借鉴不同场馆资源开发的有效经验实现多元化建设。
1.2 强化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内容深度挖掘
传统档案资源多以展览陈列、文本展示等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缺乏对资源内在关联研究,档案内容的挖掘与整合有待提高。《规划》强调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应“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发展,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通过构建专题数据库并利用文本挖掘和语义关联技术提取档案资源中的重点要素,并进一步挖掘档案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应强化数字人文在档案开发中的应用,结合数字仓储理念,推进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落实“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表”三合一制度,通过数据采集与加工整理,对所涉及到的文本、图片、视频进行数字化记录,并对相关实体采用立体数字扫描的形式,实现数字化模拟管理,将相关资源整合到数字人文仓储中,构建档案专题数据库,以便开展档案资源挖掘与内容关联。二是应建立跨库导入与检索机制,完善各级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互联网+档案”建设,完善“一网通办”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及移动端查询利用服务,简化利用程序,创新民生档案服务形式。三是应发挥档案资源在推动资政决策、经济发展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应改善传统档案管理中重“藏”轻“用”的现象,强化档案编研与内容挖掘,充分挖掘档案资源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与知识内涵,打造档案资源与经济发展、业务建设及文化开发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圈。四是应强化重大活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档案专题建设与区域重点保护,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如今的常态化管理,档案作为重要的记录凭证,在保障民生发展、推进国家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应加大档案专题建设,挖掘档案资源在推动重大活动、重大科技攻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参考与信息价值。此外,还应加强对重点古籍、文物的保护宣传,做好资源保护开发与整合共享。
1.3 创新档案开发形式,拓宽公众参与途径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用户参与的交互性[8]与用户服务的精准性。《规划》充分贯彻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坚持人民立场”,提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档案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建设好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强调了档案开发利用所具有的人民属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不仅仅需要加大资源挖掘,还应借助技术运用,提升档案资源开发的多样化与创新化,为民众提供更多便捷性与丰富性的档案资源。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大力发展,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应借助可视化技术、VR技术及三维动画等,突破单一的文本、声像类型的展示,通过场景重构、数字地图等形式实现资源的多样化展示增强用户的交互式体验,提高档案资源服务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实现档案资源服务形式的创新,推动档案资源建设的多元化。此外,应强化以人民服务为中心的思维理念,鼓励民众查档用档,借助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开发利用手段,推动档案利用共享程度的提升,从而促使“档案利用服务达到新水平”。
1.4 开发专题档案资源,彰显独特社会记忆
档案资源在弘扬历史文化、推动文明交流及完善社会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规划》强调应“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提出应充分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统筹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推动档案在传承红色文化、创新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展览、新媒体、编研、影视及讲座等形式,多维度、多视角及多途径开发利用档案资源。2018年11月13日,习总书记在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时曾提出“要通过展览,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档案作为百年党史教育最好的教科书,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助推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播。立足《规划》重要指示,结合建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等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节点,一是应充分把握机遇,发挥档案馆作为文化教育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职能,以展览、编研及三微一端等形式,充分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内容,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二是应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整合与开发,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宣传,做好相关资源的整理、数字化与编目著录工作,推动历史文化与民族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如“北京记忆”项目[9]利用档案资源,围绕“古都文化”“胡同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进行资源展示与开发,挖掘地方特色以构建专题数据库,对于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播及完善我国社会记忆体系具有重要影响。浙江省大力开发畲族档案资源[10],围绕信仰图腾、特色仪俗、节庆品牌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以口述访谈[11]及音像拍摄等形式,利用文本、图片、视频等进行特色文化开发利用,并推出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将民族文化弘扬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档案助推产业化发展。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是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重点主题,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构建多样化开发形式可发挥档案在助推经济发展、党政决策、科研教育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与价值。立足《规划》,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应推陈出新,创新主体形式,构建专题内容,搭建数字技术,完善社会记忆,充分提升档案效能[12],为党、国家及社会发展贡献档案力量。
2 新时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档案价值,促进档案工作提质增效,提高档案工作地位的关键环节。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一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规划》中就明确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十四五”规划时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正确的逻辑理路,寻求新的路径,争取有新的突破。
2.1 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2.1.1 人民性
人民性是新发展理念坚守的根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性思想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因此,档案事业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规划》首次将“坚持人民立场”作为基本工作原则,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档案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建设好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档案开放力度明显加大、共享程度显著提高、利用手段更加便捷,档案资政服务、公共服务、文化教育能力明显提升”作为档案利用服务发展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民性的要求。
2.1.2 时代性
“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是《规划》提出的未来五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在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方面,《规划》也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首先,《规划》回应时代关切与实践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出要围绕“十四五”期间一系列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活动,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公益讲座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四史”教育专题档案资料库,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个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新技术要素在档案利用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划》顺应新形势,将“扎实推进各级国家档案馆开展互联网和移动端查询利用服务,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融入区域‘一网通办’服务体系”与“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作为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2.1.3 服务性
服务性是档案事业的重要属性。“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就在于,不断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与质量,满足各类主体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在“十四五”时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也承载了“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档案力量”的重要使命。《规划》将“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作为“十四五”期间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从为资政服务、为应对重大活动与突发事件服务、为经济科技发展服务以及为公众服务四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构筑了档案利用体系发展的未来图景。
2.2 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遵循人民性、时代性与服务性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探求新的路径。
2.2.1 拓宽档案价值实现的广度
档案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档案与社会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联接。增强档案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接,拓宽档案价值实现的广度,是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而要拓宽档案价值实现的广度,进一步提高档案开放程度是关键。一方面,要拓展档案开放的主体范围。一直以来,各级综合档案馆是档案开放与提供利用的主要力量。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有必要拓展档案开放的主体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对此有也所体现,在第二十七条中提到,“国家鼓励和支持其他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按照这一条款,部门档案馆、专门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馆都可以成为档案开放的主体。如何对此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引导各类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是“十四五”期间需要探索与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拓展档案开放的客体范围。当前,按照国家档案局的部署和《档案法》的要求,我国各级档案馆开放档案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仍然是制约档案开放的关键性因素,有待在机制与方法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馆藏档案应开(放)尽开、能开快开,使开放档案的数量在“十四五”期间能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2.2.2 增进档案资源开发的深度
档案资源开发是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外部环境与用户需求的变化,对档案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档案的利用需求及利用方式正在受到数字人文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关联数据、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档案资源内容与多维关联进行深度揭示,具备智能检索与知识服务功能的档案专题数据库或资源发现系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基于数字人文理念和技术的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探究的环境和平台,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检索结果或者数据。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各级档案馆都已开展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然而,投入大量经费所积累的数字档案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亟待在数字人文理念的指引下,以需求为导向,对档案资源特别是特色馆藏或历史档案进行深层加工和组织,真正精准有效地服务于人文研究。其次,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融入一定的创意就可以转化为文创产品。档案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可以以更具象、更灵活的方式挖掘档案信息资源文化内涵,为受众带来新奇感和美的文化体验[13]。在“十四五”时期,档案部门可以探索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基于馆藏档案资源开发文创产品的具体模式。
2.2.3 提升档案利用服务的温度
为用户提供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结档案部门与外部环境的重要渠道。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有温度的服务,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概括而言,所谓有温度的服务至少包括专业服务、规范服务与微笑服务三个维度。第一,专业服务是指档案部门在用户查找与获取档案资料的过程中,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帮助其找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改变“你查我调”的传统模式,在熟悉馆藏及检索工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用户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检索帮助或直接为其提供相关档案资源。第二,规范服务是指档案部门在对外提供服务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上都遵循一定的标准,确保服务的规范性,避免随意性。虽然,很多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对档案馆服务的标准规范有所涉及,但都是粗线条的,系统性与精确性不足。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的行业标准,在服务资源、服务的业务流程与技术手段、服务效能、服务信息标识和服务监督与反馈等方面予以规范,对档案馆的服务工作予以引导,提高档案利用服务的规范性。[14]第三,微笑服务是指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在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展现积极的态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传递友善、尊重与热情。微笑服务对于体现档案部门人文关怀,营造温馨的服务环境,提高用户满意度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3 进一步深化我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
2021年6月8日中办国办印发的《规划》中将“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全面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作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拓展档案资源收集范围”“加强档案资源质量管控”“优化馆藏档案结构”“加快档案资源数字转型”等具体工作要求。它为新时期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规定了基本工作内容,并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日益丰富多样,结构更加合理,全国档案馆馆藏较“十二五”末增长了38.9%[15]。数量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档案资源是现代档案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十四五”期间,档案工作部门还需要在已有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工作。
3.1 加强数字档案资源采集力度
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推进多年,但是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档案工作信息化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发展不平衡,部分项目和试点单位已经开始研究如何构建智能档案管理系统,而更大部分的档案服务部门还将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传统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上。从整体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多以馆藏档案数据库建设为主。当前,档案资源采集工作,一是要需要转变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理念,拓展数字档案资源采集范围,采集文本型、音视频型等各类形态的数字档案资源,从构建完整社会记忆的角度来开展数字档案资源采集工作;二是要改变传统被动的采集模式,增加档案资源采集渠道,如进行实地采拍、现场采访等,尽可能地收集或采集数字档案资源,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要打破传统档案资源收录标准,注意隐性档案资源的记录与收集工作。社会上有诸多有价值的记忆如一些即将湮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乡村记忆等,由于受到记录技术和条件的限制,没有形成规范的记录材料而易被忽视。为此,除了要加强正规渠道形成的规范的档案资源采集外,还需要加强对非正式文件、外部信息的采集,尤其是与人民生活、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搜集和采集工作。
3.2 要做好档案资源的内容揭示与组织工作
档案资源具有数据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的特点[16]。科学地对档案资源内容进行揭示和组织是发掘档案资源价值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而言,一是要编制和完善适合现代档案信息组织要求的著录与标引规则体系。目前我国档案资源内容揭示与组织的专业工具主要有《中国档案主题表》、《中国档案分类法》等,它们在揭示档案资源内容、实现档案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我国档案学界也多次研究和关注档案主题词表的数字化应用[17]以及基于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的自动标引[18]和语义化网络化应用[19]等内容。但是,由于自然语言检索的流行和推广,档案标引工作量大以及词表本身的局限性[20],这些专业化的组织工具和检索语言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为此,档案服务部门需要根据档案资源的特点,结合现代信息与知识组织要求,重新对现有档案资源组织工具(档案分类法、档案主题词表等)、档案著录规则等内容进行梳理,对现有著录、标引规则进行改进,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数字档案资源组织要求的著录、标引规则体系[21]。同时,档案服务部门还要善于借鉴不同行业领域已有的权威知识组织工具来帮助处理档案资源内容揭示与组织中的问题。如,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主题词表》、《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汉语主题词表》等权威标引和检索工具对一些专业档案资源进行相应的组织,因为这些词表相对稳定,一直保持更新,具有通用性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更有利于档案资源与其他社会信息资源的融合。二是要聚合社会多方力量逐步推进档案资源组织工作。在聚合多方力量方面,一是要做好文档一体化推进工作,让文件在形成时就按档案著录规范进行处理,以减轻后端档案内容揭示与组织的工作任务;二是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升档案资源内容自动标引的能力;三是利用新技术来提升档案资源组织能力。如,利用百度地图、谷歌地图和Google earth等地理信息系统添加辅助档案资源的地理特征识别标志,构建基于GPS的在线档案资源导航系统[22]等。通过利用新技术尤其是语义网技术,提升数字档案资源的语义组织能力;四是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档案知识组织工作。目前国内外已有诸多档案管理机构进行了大胆创新,开放馆藏档案数据,邀请有兴趣的社会大众和专业人士共同开发,衍生出更多有趣味性的服务和活动。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3.3 推动数字档案资源跨系统整合与共享
早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依法开放档案,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进程,实现档案利用便捷化[23]。然而,目前我国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有待提高,机制有待改进,整合与共享体系不够完善。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档案资源跨系统整合与共享尤为重要。它需要做好下列工作:第一,建立有现实价值的区域性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鉴于我国档案资源开发建设水平层次不齐,无法直接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现阶段从区域共建共享的思路来构建数字档案集成管理与共享利用平台更加有意义。第二,建立符合知识服务要求的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从数字档案资源跨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来看,它不是提供简单的档案检索服务,而是提供基于不同类型数字档案资源语义互理解的集成式的档案知识服务,它要求从解决用户问题的角度来提供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对不同类型的数字档案资源进行档案知识元提取,并利用现代语义组织技术和工具对其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并关联,将分散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转化为在语义层面互联的数字档案知识整合与共享体系。第三,处理好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中的开放与保密问题。档案开放是社会开放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数字档案资源跨系统集成服务实现的前提保障之一。然而,诸多档案资源有保密的要求,因此处理好开放与保密的关系是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是要正视档案开放和保密的重要性,依法依规开展数字档案资源开放与保密工作。即,既要强化对档案信息利用权、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尊重,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24],不能因对数字档案资源开放管控过于保守而让档案资源失去利用价值,又要严守“机密”,不能因档案服务人员随意主观判断而导致档案泄密。二是要利用现代管理和技术手段,做好档案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的管理工作。一方面,档案服务部门需要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如成立档案开放鉴定委员会、构建档案开放评估框架等来推进数字档案资源的开放鉴定工作,尽量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档案资源;另一方面,档案服务部门需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信息内容监控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来加强对档案开放的管理和控制。加快新技术与档案工作的深度融合,保障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安全有序地推进。
4 基于区块链的我国社群档案建设
社群,也可理解为地区性的社区,是档案科学正在经历的一个关键范式。社群档案是记录和反映社群历史与行为的珍贵资源,是构建社群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形式丰富、分布分散、内容多元等特点。《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全面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其中就明确包含了“进一步规范社区建档工作”。可见,社群档案建设已被纳入国家整体规划层面。《规划》同时指出,要实施科技兴档工程,助力档案工作转型升级。而当下,区块链技术被誉为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计算模式的又一次颠覆式创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其在档案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不再陌生。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安全性高、共识机制等特点与社群档案建设需求十分契合,能通过多节点有效提高社群档案收集整理的质量和效率。
针对现阶段我国社群档案建设存在的建设主体相对单一、社群成员集体认同不充分、社群之间互动交流不紧密等问题,构建“区块链+社群档案”系统将有效解决当前社群档案建设难题。根据应用场景和设计体系的不同,区块链可划分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三种。公有链的各个节点可自由读取链上数据;私有链节点的读写权限都有严格控制,可视需求有选择地对外开放;联盟链则须通过授权后节点才能加入与退出网络。社群档案主要是社群成员的生产生活等行为记录,私人属性强。鉴于此,“区块链+社群档案”系统宜采用“私有链+联盟链”相结合的模式:将各个社群抽象为多个节点组成联盟链,而联盟链中的各个社群节点下采取私有链的方式有选择的存储和管理本社群范围内有价值的社群成员数据,即以私有链存储、联盟链共享为核心的嵌套型模式,私有链负责同一社群内部的存储和共享,联盟链则负责不同社群之间档案的开放和利用。
其中,在基于私有链存储和共享的社群档案系统中(如图1所示),社群组织将各社群成员作为私有链上的一个个授权节点,个体成员在链外获取哈希值后,经由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将个人有价值的历史记录打包生成区块文件,由主记账节点拿到区块后存储至链上,从而完整保存社群档案,增强社群成员集体认同感,促进交流沟通。哈希值是由电子社群档案通过散列算法运算生成的一个固定长度的字符串,在区块链技术中发挥着正向快速、输入敏感、逆向困难、强抗碰撞性等支撑性作用。该系统需特别注意电子档案系统的日常维护,以保障其长期性。
图1 社群档案私有链存储模式图
在基于联盟链开放和利用的社群档案系统中,每个社群作为区块链上的一个授权节点,借助跨链技术,相互之间通过API接口实现链内所需数据的针对性共享(如图2所示)。
图2 社群档案联盟链共享模式图
API是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看作是一个交互网关,在接收到某社群节点的信息请求后,将所需数据封装成区块链交易后返回,起信息共享、权限调配等功能。一次性参与联盟链的社群个数不宜过多,否则技术难度大,操作不当易造成数据混乱无序,可以地区或相似度等为标准,根据社群规模优先建立数量合适的联盟链,而后通过API再扩展更多的社群节点。
联盟链的构建形式有联合治理形式、领导型成员治理形式、法定机构治理形式三种。为适应成员数量日渐增多的情况,避免社群之间因联盟形式产生矛盾摩擦,应引入法定档案机构,由其创建组织来管理和维护联盟链的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为防止同类社群借此发展壮大而排挤其他小规模社群、两个或多个相当规模的理念相斥社群发生冲突等现象,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对“区块链+社群档案”建设系统不断升级和完善,以实现《“十四五”规划》所提“全过程监管”和“自主可控”要求。
首先,科学构建“区块链+社群档案”监管体系。其一,建设以平台为中心的监管系统:以《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法律指导,私有链下以社群组织为监管主体,联盟链下以第三方档案机构或区块链官方行业协会为法定监管主体,通过中央网信办对社群组织和档案机构加以兜底监管,形成链内链外多维协同化监管;其二,完善以节点为关联的权责分配:社群成员节点的权责分配可以区块链去中心化为基础,将分配协议的代码法律化,赋予各节点监督权,并划定其信义义务,包括安全保管数据、软硬件更新维护、提醒广播风险等,由点到链,由链至面,以PoS权益证明机制和DPoS授权股份证明机制为纽带,形成全面的权责分配网络;其三,实施以制度为保障的社群组织化:制定全社群成员一致认同的规章制度(如表1所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社群组织性。
表1 相关制度说明
其次,积极关注社群个体成员的情感需求。社群个体成员作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其在有意识记录、留存档案时,将自身情感倾注于文本或载体之上,社群档案成为个体情感抒发的具象符号,构成了情感交流的表意系统。
最后,妥善处理隐私权与被遗忘权。隐私权强调保护个人私密信息不受侵犯,而被遗忘权涉及的是个人已公开后却不愿被他人记忆的历史信息。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保护社群成员隐私权的同时,以其不可篡改性影响了社群成员被遗忘权的行使。因此,需完善现有区块链法律框架,探索可编辑区块链的应用。
基于区块链的社群档案建设有助于突破现有社群档案管理模式下的桎梏和藩篱,重构健康有序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生态,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社会记忆、国家记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