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运河工商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21-09-02刘雪光
■刘雪光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一、无锡古运河特色文化研究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迄杭州,贯通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和太湖,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维度
无锡是古运河孕育出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因河而起,因河而兴[1]。无锡处于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在水运上具有重要地位。无锡段的古运河,在运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2]。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今苏南、浙北一代地域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代表,主要指的是存在于古吴国属地的一切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在经历商朝、周朝、秦汉至明清等各朝代的漫长历史发展历程中,发展成熟。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古运河密切相关。可以说,吴文化的发展与古运河文化的发展相伴相生。
春秋战国时期,利用自然水道,开凿了江南运河,方便了通行。但江南航道河流深浅、宽窄不一,又受水文地理等各种条件影响,通航能力受到限制,直至隋代,才得到全面开发。到了近代,运河古道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多家中国早期的纺织、丝绸、面粉、机械等工厂都在古河两岸兴建。
2003年,为保护运河古道历史遗产,改善运河两侧居民的生活环境,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停止古运河的客货航运,并将东线改称“老运河”,西线改称“古运河”,城区东西两线运河古道才退出了京杭大运河航运功能的历史舞台,作为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遗迹予以保护建设,现已初步建成了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发挥着传承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神圣使命,同时继续发挥着无锡城市水利调蓄引排的重要功能。
(二)空间维度
大运河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古运河的魅力值,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了解到运河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自大运河被成功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所承载的历史、社会、人文、科学价值被世人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内关注、研究与弘扬[3]。无锡古运河沿线,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了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观带。无锡古运河沿线景点,具有明晰的区分度,在运河沿线城市中,是唯一的。运河沿线分布着古建筑群、民族工商业群、祠堂群、神庙等,以点连线成面,组合成无锡古运河的璀璨明珠。
(三)文化特征
无锡段古运河在运河史上是最早被开凿出来的。早至三千多年以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为了满足勾吴国的灌溉与泄洪需要,率领当地民众,共同开凿伯渎河,又被称为泰伯渎。公元前495年,周敬王统治时期,吴王夫差又先后开凿、挖掘了“吴水”“邗沟”,为古运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无锡段古运河,独具工商业文化特征,不同于运河其他区域的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交汇。无锡河段曾经工商业集中,码头林立。1895年,创办于运河河畔的业勤纱厂,是我国近代史上首家由民族资本兴办的工厂。自萌芽阶段开始,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就以民族资本为依托,并逐渐探索出一套民族自主发展模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无锡工商业文化,很多近代工商业遗址被完整地保留至今。无锡段古运河,具有得天独厚的工商文化资源,如中国银行无锡分行旧址、纸业公所旧址、古税卡遗址、酱园浜等,其中酱园浜还是当年端午节“蓉湖竞渡”龙舟与游船、画舫的停泊处。
无锡段古运河同样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就有吴歌、道教音乐、锡绣、惠山泥人、锡剧等等,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传统工艺、表演艺术、口头传说、节俗礼仪等多项内容,完全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另外还有祠堂文化、慈善文化等。
二、江南古运河的工商旅游文化体系构建
(一)古运河沿线现状
锡澄地区东守望虞河,南临太湖,北依长江,江南运河自西北向东南穿整个地区而过,是整个锡澄地区行洪、航运的重要通道,直接关系到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安全。
江南运河无锡河段西起西栅浜口,东到月城河口,全长共42.28公里,河底高-3.0米,河口宽60—140米,承担着无锡市区的景观、行洪、航运等多项职能[4]。
无锡市对古运河的保护历来都很重视,1987年3月,无锡市人民政府颁发了《无锡市古运河管理暂行办法》,对城区古运河从水质、航道、建筑、房屋修缮、文物保护等方面作出了管理规定,由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执行,较有效地控制了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对古运河遗迹和风貌的破坏。目前整个度假区包含一河两岸历史文化建筑群、古遗址、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和生态公园,其中囊括了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段、6个国家AAAA景区和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1处,市级28处,工业遗产30余处等[1]。
图1 无锡古运河研究范围
(二)古运河工商旅游文化体系的构建
无锡的发展与古运河密切关联。古运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长的人工开凿的河道,它的开凿,弥补了我国东部地区缺少南北走向大江大河的天然不足。同时也对运河沿线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5]。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运河旅游开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推进,掀起了大运河旅游的新一轮热潮[6]。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通州运河视察时指出:“我们要善于古为今用,依托大运河,深挖其历史文化资源。对大运河的保护及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不可推卸的责任。”[7]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所发布的《调研报告》中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做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具有流动性的文化,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大运河文化的统筹保护工作、传承工作、利用工作”[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新要求”,这对无锡古运河旅游文化的挖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古运河沿线历史沉淀为基础,通过文旅、物流、生态、经济、民生等形式,形成文化旅游带,更好地展示、运用、发展古运河文化,是无锡当下的重要任务。
总体而言,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复兴古运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族工业起航地”这一品牌,整理和修复工业遗存,开发新型工业文化业态,做大做强工业文化,将文化融入运河旅游发展的伟业中,形成以工商业文化、吴文化、庙会文化、祠堂文化、水乡文化、园林和水街坊文化、慈善文化等为主的文化,开发一体性古运河旅游文化线路特色片区,完成古运河文化体系的整体构建。
三、无锡运河工商旅游文化带的建设策略
(一)无锡古运河工商旅游文化体系中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无锡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迁移与生态开发带来的破坏,无锡古运河两岸文化遗产遭到侵蚀,在当前极有必要对无锡古运河的文化资源加以研究,以便加以保护、开发。
无锡古运河开发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无锡古运河旅游带的文化主脉不清晰,文化旅游的主体定位不明确,文化特色不显著,文化卖点未曾得到提炼。例如:2017年无锡挂牌成立的“江南古运河度假区”就面临诸多类似问题。在管理上,存在着景区碎片化、管理多元化的问题。由于各个景区各自为战,无法统一管理,众多散落的人文景观未能形成运营串联,宣传推广弱,好的旅游营销卖点长期不能得到旅游市场推广,大量底蕴深厚的景点知名度弱,未得到深入挖掘,品牌未能得到塑造,与古运河景点的关联度低等。无锡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扭转“湖热城冷”的旅游格局,就需要开辟新的旅游增长点,而环绕无锡城的古运河,无疑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所在。
(二)无锡运河工商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策略
无锡是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长三角旅游市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开展大运河沿线建设,无疑将会为无锡旅游产品的丰富与纵深提供更大的空间。依托运河与城市共存优势,将无锡的运河文化、无锡工商业文化、吴文化、水乡文化、桥梁文化、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串联运河沿线重要旅游资源点,以生态、文化、休闲为主题,打造集文化展示、生态观光、购物娱乐、休闲美食、水上运动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1.恢复古运河相关景点
通过贯通无锡古运河全线,打造无锡古运河水陆游线。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展示无锡农业富庶、工商业繁华和市民生活殷实的历史场景,将无锡人勤于劳作、善于处事、不冒险、不激进,为人中庸而不显山露水的地方性格注入运河水脉,体现“甜美”的地方性格,从“重太湖旅游”向“太湖旅游与运河旅游发展并重”转变。
无锡南禅寺以南到清名桥一段,开发已经成熟,当前应将开发重点转移到北塘一带。重点开展古运河恢复性重建工程,恢复如洛社王羲之洗砚池、玉祁武穆驿站、接官亭、五里亭、五泄闸、古渡口、光复门、望湖门、南水关、鼓楼等运河沿线景点。沿线的这些景点都是具有较多历史底蕴,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景点,如南水关位于无锡南城门东侧,原系城中运河出城口,始建于元末张士城筑无锡城,后历经多次重修。1950年时,无锡城市改造,城墙与城门全部拆除,南水关也被拆掉。为体现无锡古城风貌,丰富古运河历史景观,可在今古运河转弯处象征性恢复一段古城墙,重建南水关。明清时期,在无锡古运河沿岸设有锡山驿,明代锡山驿站在南城门外、护城河南岸,当年岸上驿马奔腾,码头上官船来往不绝,今驿站已毁,旧址存有明代“首藩方岳坊”牌坊石柱两根,在景点恢复中,可以适当恢复明代驿站旧景,如旗杆、天灯、驿馆等,同时陈设与无锡驿站相关的历史文物资料,驿站恢复后,可与南城门、南水关一起,组成“南门三景”。
2.打造工商业特色景点
为提升无锡运河的旅游综合吸引力,提高宜居竞争力,延续和沉淀多年的发展策略,结合梁溪名人故居、街巷、河网、园林绿地、桥梁等特色空间,继续贯彻各项提升措施,包括百居、百巷、百河、百厂、百桥。
百居:百居提升计划,旨在进一步提高梁溪区名人故居的影响力和群体效应。促成历史文化保护点向市民全面开放,并以民居建筑为空间载体开展表演、展览等立体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通过优化名人故居周边公共空间,增强历史文化建筑的开放度及与社区生活的联系;通过整理故居周边的道路系统,增加其可达性。
百巷:崇安区大力推广“崇安百巷”计划,识别梁溪区全域优质巷道、一般巷道和较差巷道,通过多样的环境改造策略,保护部分具有特色的街巷肌理,增加座椅、垃圾桶等设施,净化、美化巷道空间。通过街巷整治,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激发最大价值的旅游和文化效应。
百河:梁溪自古河道纵横,以京杭大运河为纵轴,北有锡澄运河、锡北运河、北兴塘、九单河、伯渎港,南有直湖港、梁溪河、马蠡港等通江入湖河道,组成稠密河网。
百厂:无锡在原有茂新面粉厂旧厂房、旧机器设备的基础上,建成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利用永泰丝厂旧址,成立了中国丝业博物馆;在明清古窑群遗址的基础上,建立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等。当前,无锡开展百厂计划,旨在融汇无锡悠久的工商历史,结合体现无锡工商业的全面历史,提高公商业文化遗址的可达性和服务水平,展示无锡工商业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百桥:桥是无锡水乡文化的缩影,从具有历史内涵的拱桥、古桥,到昭示现代发展的路桥、大桥,丰富的设计和建造历史反映了无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古运河沿线现有桥梁57座(其中步行桥24座),平均0.48千米便有座桥梁。
3.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
主题鲜明是无锡古运河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古运河的打造,应将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产业。从精致、艺术、人文、美丽这四点来打造古运河品牌,最大化塑造精致的景观特色,打造无锡古运河文化品牌,形成古运河生活风貌、民族工商业聚合、文物古迹群落、文化遗产群等文化品牌。
古运河生活风貌——无锡古运河沿岸坐落着大量建造于清代至民国期间的古民居建筑群,这些前店后坊式古民居,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魅力的“水弄堂”。
民族工商业聚合——无锡市工商业特别集中的“走廊”,曾经产生了著名的“四大码头”以及四大工商巨子家族。
文物古迹群落——有运河古道、南禅古寺、妙光古塔、清名古桥、伯渎古港、张元古庵、明清古窑等历史文化胜迹。
文化遗产群——有惠山泥人、锡绣、竹刻、道教音乐、吴歌、锡剧等,口头传说、表演艺术、节俗礼仪、传统工艺等。
4.大力开发滨水空间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各种娱乐活动、休闲旅游活动的需求日益高涨,对旅游景区建设、公共活动空间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代人们往往对水、对各种水上活动具有浓厚兴趣,滨水空间也发展成为现代都市中最具旅游开发价值、最具特色的空间。无锡古运河穿城而过,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可以作为无锡城市的总体公共游憩学空间加以开发。综合开发后的古运河沿岸滨水公共空间,将成为无锡城市中最富特色的空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内容上,未来无锡滨水生活重要性将加大,滨水地区往往以城市生活活动中心的面貌出现;其次,在地理位置上,由于无锡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引起城市空间快速往外(滨水区域)拓展,使大片濒临古运河的地区,成为了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7]。
因此,在古运河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滨水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复合性。多增加餐饮、休闲、娱乐、教育和游憩设施,形成现代游憩学综合空间,丰富公共活动空间的内容,增加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串联古运河沿岸公共空间,将“线”状的时间轴中主要表现的历史场景或文脉意向与市民的休憩、纳凉、垂钓、游览、学习等方方面面活动结合起来,塑造无锡市民的文化性公共活动空间,利用绿色通廊打造沿河透景线,加强运河与城市景观的联系。
5.发挥政府统筹作用
政府应加强对无锡古运河沿线各类旅游资源的统筹管理,参与古运河开发,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准则、宏观调控等方式,引导文化产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要进一步理顺运河各景区与其主管部门的关系,明确管理职责。成立古运河协调委员会,各政府部门积极参与配合,明确无锡古运河沿线各景点的管理,促进古运河的发展。
四、结语
无锡古运河作为我国运河遗产的典型代表,如何推动其工商文化旅游开发,笔者认为,首先,定名。十九大以来,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理论不难看出,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文化的复兴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无锡古运河则是无锡千年文化的载体,值此契机,围绕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可以提出“工商之城、运河绕城”“千年运河、百年工商”等口号。其次,传播。古运河的开发不仅仅是政府及企业层面的事,应动员更多的人参与,通过各种途径,挖掘、传播无锡古运河文化,使其独特性、运河绝版地的魅力,广为人知。再次,参与。应鼓励各方参与实践,从政府层面,可以推动政策革新,鼓励创新内容的实践,鼓励各类文创落户运河两岸,从社会层面,整合各种力量,推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最后,提炼。当前文化古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只有进行提炼,精练出一条主线,将各种文化串联,守正出奇,才能走出一条“运河绝版地”的独特发展模式。
附表1 无锡古运河沿线经典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