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侧改革发展路径研究
2021-09-02朱亚伟王乃举尹维增
朱亚伟,王乃举,尹维增
体育旅游是一个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就业容量大、投入产出效益高的新兴业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提高体育旅游商品生产端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创新力、供应力和链接力.促进体育旅游消费供给侧改革,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体育旅游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有利于促进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旅游消费多元化需求;三是有利于提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益,改变供给效能,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增长、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促进体育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有利于产业价值的指数效应,创造出体育旅游产业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
新世纪以来,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初具规模,但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旅游消费的供给关乎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需求的满足,关乎体育旅游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解决其表现出的问题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和迫切.本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在深入剖析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中存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安徽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现状
推进体育旅游消费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助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安徽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状况.
1.1 体育旅游消费政策支持情况
安徽省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深化体育旅游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评定办法》,全省共有24个体育项目被纳入省“861”行动计划,总投资额146亿元,包括评选(命名)首批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称号(如奇瑞黄山自驾游宿营地、徽杭古道),支持体育健康休闲产业园发展,新增大别山、齐云山、九华山等体育旅游项目.为了促进安徽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安徽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合肥经济圈为中心,建设皖中体育健身竞赛产业集聚区;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太平湖等山水生态资源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皖南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休闲、体育赛事、健身养生等产业”.2017年安徽省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意见》,同时出台了《安徽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方案》和《安徽省体育强省、强市、强县(市、区)指标体系(2016-2025年)》.地方政府相应政策相继出台,如安庆市颁布了《安庆市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并制定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在一段时间、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激励了安徽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1.2 体育旅游消费基础设施情况
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必须以交通、住宿餐饮、信息通讯、购物、金融等基础服务为保障,其中体育基础设施是体育旅游消费实现的重要载体.安徽省在地理位置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左右逢源、双向多维的独特区位优势,铁路网密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九华山机场为国内和国际旅游交通搭起便利的空中走廊.交通网络的完善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安徽省体育旅游人流、物流更加便捷和通畅,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省内、外体育旅游供给的物质基础.
截止2019年底,安徽省拥有体育场地17.11万个,面积1.27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0平方米[1].接近于当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安徽省旅游景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但是主要分布于合肥都市圈、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近年来安徽省在体育生态公园、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加速了供给,为安徽省休闲健身旅游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
1.3 体育旅游消费赛事供给情况
体育赛事是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核心资源.多年来安徽省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以承办国际、国家级重大赛事活动为突破口,以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自行车、汽车、登山、徒步运动项目品牌赛事为重点,形成了一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表1),通过赛事活动带动了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发挥了体育赛事对体育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表1 2014—2019年安徽省体育赛事种类供给情况
2013—2019年,安徽省地方政府主办和承办的体育赛如图1、表2所示,可以看出全省各地级市体育旅游消费额数量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是体育旅游主要潜在客源市场;黄山与六安因为生态环境优良,适合山地体育赛事的举办,且与徽州文化及红色文化旅游组合,易于实现体育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亳州具有药都的文化与物质基础,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形成特有的养生、健身文化体育赛事.
图1 近年安徽省地级市年均体育赛事比较
表2 近年安徽省地级市主办和承办的赛事数量状况
1.4 体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状况
2018年安徽省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986.2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比重的1.1%,增加值为360.3亿元,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431.4亿元和197.6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3.7%和54.9%[2].2019年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收入4 436.5亿元,增长17.2%[3].2015—2019年,全省体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也有相应变化,百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直接参与人数、体育彩票销售等均持续增长,体育旅游产业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如表3所示.
表3 2015—2020年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
2 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问题分析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正从体育旅游大省向着体育旅游强省目标迈进,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体育旅游消费供给问题.
2.1 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空间受限
(1)供给体系“点”状分布多,辐射能力弱.安徽体育旅游消费供给表现为点状分布较多,主要有山地型和水域型.前者如池州的九华山、安庆的天柱山、皖西的大别山、滁州的琅琊山等;后者如以巢湖、太平湖以及长江、淮河、新安江等部分河段周边城市为点,总体呈现极化效应.目前较为完备的体育旅游消费供给体系主要集中在合肥和黄山两个地区.合肥以省城为极点,主要以竞技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娱乐、体育培训为主要形式形成体育旅游聚集体,发挥了省会中心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黄山地区以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极点,依据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体育休闲观光、大众体育赛事、体育涉险探奇体验、体育康养健身等为社会提供消费服务.
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点状分布,供给点虽数量多,但规模小,不能很好催化周围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关联体;缺乏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流动与传播,相邻区域的体育旅游难以发挥同频共振效应,较难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抑制了安徽体育旅游经济空间的扩展.
(2)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供给与消费南北差异明显.体育旅游消费有效供给需要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作为支撑.安徽省作为旅游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但是不同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差异明显,表现为体育与旅游相关产业的深层互动匮乏,产业融合度较低,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体育旅游市场得不到高品质的产品供应,未能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格局.全省大部分体育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在皖中及皖南地区,而皖北地区无论是自然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人文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都相对缓慢[4].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空间存在着“南强北弱中部大”的格局.
(3)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空间拓展缓慢.当前实施互联互通、文化融合、品牌合作、资源共享是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发展的必由之路.安徽省沿江近海、融南汇北、连南接北,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但在全国体育旅游发展格局中未能充分发挥好区位优势,体育旅游供给缺乏同外部区域融合.如,安徽省在推进同中国山岳旅游联盟、中国长江旅游推广联盟、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区域的合作中行动迟缓;同样,安徽省在体育旅游供给中同浙苏沪的融入还不够深入,缺乏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嵌入,未能较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之中.另外,在中部六省崛起进程中,安徽省也缺乏同中部省份达成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
2.2 体育旅游消费供需矛盾凸显
(1)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安徽省体育旅游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供给结构不合理,主要以体育休闲类为主,而培训类、康养类和竞技类的体育旅游产品较少.安徽省现有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呈现出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过剩,新型体育旅游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传统项目的表演层面,形式与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安徽省水域资源丰富,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大江大河,但大型水库等水上体育旅游项目开发还处于较低阶段.剖析其原因,发现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存在问题,如,缺乏对各类消费人群深入细化区分,在体育消费人群的年龄、职业、阶层和区域需求上没有区别对待,对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较低,体育旅游产品的IP创新不足.
(2)产品供给时段失衡.安徽省体育旅游产品季节性供应失衡,春夏季节体育旅游产品较多,秋冬季产品较少,例如,合肥马拉松、黟县国际山地车节、环巢湖自行车公开赛等赛事基本上都在春季举办.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民众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会出现井喷局面,但安徽省仅在岳西县和潜山市各有一个小型滑雪场,制约了民众的冰雪运动消费需求.节假日期间体育旅游产品供应较多,但假期过后立即出现歇业停滞状态,这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极大浪费.随着带薪休假制和弹性工作日的实施,民众休闲时间增长,非假日体育旅游消费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需求.秋冬两季和节假日体育旅游供给的失衡,直接抑制体育消费需求,阻滞了产业循环,降低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满足感,因此,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应迫切需要完善并推进“全时域”覆盖的时空布局.
(3)体育产品供给品质不高.目前,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体育旅游产品过分依赖自然资源,供给端低质化普遍存在.安徽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同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比如同徽文化、皖江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淮河文化、皖北老庄文化等人文要素结合;体育旅游产品供给还停滞在对产品主题的表面开发,缺乏与体育元素相结合,需要进行文化主题再创新.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特色化、差异化、定制化和创意化的体育旅游产品短缺,“动态”参与性、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产品供应短缺,供需矛盾明显.
2.3 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缺乏有效支撑
(1)社会组织和资本参与不足.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囿于专业体育旅行社的缺乏,较大规模的体育旅游活动往往不得不依托于地方政府号召或组织,缺乏社会自发力量的投入,致使其现有的或可能有望形成的体育旅游市场份额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循环渠道不畅使得社会资金难以进入,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导致社会组织介入度低,社会资本犹豫不决,这些将会从整体上导致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在社会资本参与度上受到限制,不能有效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
(2)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供应不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复合型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安徽省体育旅游市场从业人员较多为旅游专业毕业生,他们没有经过体育项目运营管理的专业培养,缺乏体育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专业素养,较难适应体育旅游行业工作的需要.
2018年体育旅游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新增目录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迅速崛起.相较于全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安徽省至今还没有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制约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是阻碍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
(3)相应法规和行业标准保障不足.体育旅游消费的有效供应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和行业标准规范.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一直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外资、合资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方式,这种相对灵活的准入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管理主体,权责和产权模糊,相关部门的职能范围只包括旅行社的业务,而通过体育旅游产业衍生出的其他产业则分属其他部门管理,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分权管理机制和复杂的经营关系等诸多弊端.另外,体育旅游行业标准和规范不完善,体育旅游市场违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迫切要求在新形势下出台相关地方法律法规和体育旅游行业标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规范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2.4 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生态保护不够
体育旅游消费的蓬勃发展,在给本地区带来丰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文献和相关社会调查发现,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1)生态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生态体育消费是国际经济生态化趋势在体育旅游消费发展领域内的突出反映,是“绿色消费”观念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5].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破解该瓶颈,就要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而同其他省份存在相同情况,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也暴露出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受到文明素质、区域环境、经济状况、社会习俗等多重因素影响,在新时代社会文明进程中,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未达到广泛共识,绿色消费理念未能实现普及,整体表现为生态体育旅游消费意识薄弱.
(2)生态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在供给过程中,经历了只顾及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发展时期,致使体育旅游对地质、地貌、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时有发生.如黄山的莲花峰和天都峰由于登山行为影响,都要定期交替进行生态恢复;在长江和巢湖,游艇和水上运动的无序开发和经营,造成江湖水体环境的严重破坏.
体育旅游消费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不能促进体育旅游消费的长远发展,反而还会影响其发展.体育旅游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实现,需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开发、法律保护的三位一体建设.
3 供给侧改革下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发展路径
“供给侧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达到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革和创新.
3.1 深化产业融合,拓展产业空间
(1)加快深度融合,培育体育旅游消费新业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产业价值链的相互渗透,经过技术、业务和市场的三者融合逐步发展成一种兼具体育和旅游业特性的新型服务业态[6].拓展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空间,要以体育运动为主线,将赛事、休闲、演艺、商展、娱乐、培训等相关活动有机融合,为体育插上旅游的“翅膀”;加速体育旅游与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金融商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体育旅游新业态.安徽省要发挥体育资源消耗低、内生动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链条长等优势,发挥体育旅游与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融合、催化作用,实现体育产业链条与体育旅游发展融合全业化[7];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市场、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更好地解决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结构性矛盾问题.
(2)拓展空间布局,构建体育旅游复合型产业结构.安徽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区位优势明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规划发展纲要》指出,安徽省具有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的发展优势,拓展体育旅游产业空间,将有力促进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空间布局.首先,拓展体育旅游产业地理空间布局.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必须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打通省内和省外循环通道;对接国际市场,加强在长三角、中部六省、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中的区域协同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分工,特别是参与长三角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应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开拓国际空间,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体育旅游消费国际化空间布局.其次,扩展体育旅游同其他产业结合空间.安徽省体育体旅消费需要构建体育渔业旅游、体育农业旅游、体育医疗旅游、体育工业旅游、体育创意旅游、体育康复旅游等复合型产业链结构,为产业发展提供体育旅游的“引擎”[7],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空间内容的扩展,进一步平衡安徽省内皖南、皖中、皖西和皖北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空间不平衡的矛盾.
(3)清除生产要素流通障碍,增强体育旅游市场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落实体育旅游领域内产权政策,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畅通体育旅游消费全循环过程.破除妨碍体育旅游消费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力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三是激发社会活力和企业动力.加大体育旅游投资,推动旅游、体育类产业基金对体育旅游重点项目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发展更多优质体育旅游类企业;引导支持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
3.2 顺应消费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1)深化资源配置和开发,提供多样性体育旅游消费产品.职业岗位和人口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民对于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形式的多样性.从宏观领域看,当前体育旅游消费差异化趋势明显,传统体育旅游在内容、功能、模式和时间上都难以满足多样性人口结构的需求,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旅游多元消费需求,必须丰富供给,提供多样性和针对性的体育旅游产品.
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有优美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也有悠久厚重的人文资源.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实现体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能动性,激活体育旅游资源主体活力,为不同群体提供区别性体育旅游消费内容和形式,可以有效解决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的多元化需求问题.
(2)加强产品文化创新,推动高质量的体育旅游消费供给.进入新时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市场在高质量、品牌影响力强的消费产品供给方面提出了需求.产业升级是消费升级的先决条件,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体育旅游业产业链水平,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消费升级,才能解决好高质量体育旅游消费产品供给问题.
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应从加强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新入手,让安徽省独具特色的徽文化、淮河文化、巢湖文化、皖江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曲艺文化、诗歌文化等内在文化基因发挥作用,使体育旅游消费从身心体验-健康促进-价值体现中得到文化要素熏陶,构建不断发展的螺旋上升的体育旅游消费价值理念.就手段而言,有关部门应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域特色的品牌赛事,不断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使文化影响力产生更大社会效应;持续促进文化价值汇聚更深的社会吸引力,逐渐完善市场供应体系,实现文化主旨贯穿全产业链.
3.3 推进体制创新,完善供给支撑
(1)消除供给机制发展障碍,促进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全社会参与.新冠疫情给体育旅游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在抗疫常态化环境下,要加快构建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消除四大障碍,即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结合的障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障碍、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需求的结构性障碍、政府各部门协同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障碍,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为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创造良好环境.
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应推进政、产、学深度合作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参与、深层次合作的体育旅游产业共建机制,加快促进体育旅游智库建设;推动设立安徽体育旅游投资论坛,交流发展经验、搭建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产权保障制度,促进资本在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的自由流通.
(2)加快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体育旅游产业人力资源支撑.在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依托高校建设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支持有关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体育旅游教育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成立安徽省体育旅游相关的社会组织,联合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定向培养体育旅游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建立“学校+企业+政府”开放式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产学研政一体化”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还应加强体育旅游人才国际化建设,构筑体育旅游人才国际交流平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体育旅游人才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体育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提升体育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加速智能化发展,提升体育旅游消费新技术支撑水平.当前数据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安徽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离不开快速发展的数据新技术,应以大数据为支撑,积极推进“体育旅游+互联网”工程,营造智慧体育旅游环境,构筑智慧体育旅游平台.在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数据循环通畅,使体育旅游产品再生产得到保障,从而促进供给体系不断完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提升体育旅游消费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提高消费者消费体验.推动体育旅游消费供给基础环境建设,重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高速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在体育旅游中的应用,实现体育旅游消费的数据智能化.
3.4 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体育旅游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强,体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是体育旅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8].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影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9].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依据供给侧改革能有效促进体育旅游消费健康绿色发展.
一是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上升到思想高度,主导体育旅游消费供应形成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二是体育旅游消费供给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侧重强调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体育旅游消费供给方式,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三是体育旅游消费供给要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供给和消费系统循环链接,进而推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体育旅游消费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体育旅游消费.四是体育旅游消费供给要加强节能、环保、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科技创新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侧重强调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体育旅游消费供给方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
体育旅游生态保护,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进而更好解决安徽省体育旅游消费供给的本质问题.
4 结语
体育旅游延伸了旅游和体育两大产业链,已成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市场消费的新热点.安徽省以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紧扣项目牵引,打造品牌赛事,推进区域联动,促进旅游成为“新体育”内涵提升、外延扩大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推进体育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在国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如何提升体育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走一条适应本区域具有地域特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