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抑酸剂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9-02崔雪靖王龙光张鹏飞穆晓燕
崔雪靖,王龙光,张鹏飞,穆晓燕**
(1.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3.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有着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病程长的特点,常伴有上腹部疼痛,进食疼痛加重。此外还伴有嗳气、反酸、呕吐、腹胀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及时治疗会增加出血、癌变和休克等风险[1]。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常用抗菌药、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药等联合治疗。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抑酸药的品种日益增多,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PPI),目前已经研发出了泮托拉唑、奥美拉唑、艾普拉唑及伏诺拉升等不同的制剂[2]。这些PPI 对于胃溃疡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对不同PPI 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3 例胃溃疡患者,根据应用的PPI 不同分成三组,每组各31 例。奥美拉唑钠组(A组)男21 例,女10 例,年龄20~65 岁,平均(35.3±1.5)岁。兰索拉唑组(B 组)男18 例,女13 例,年龄23~69 岁,平均(37.4±1.9)岁。泮托拉唑组(C 组)男19 例,女12 例,年龄21~66 岁,平均(36.9±1.6)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依据《内科学》胃溃疡的诊断标准,纳入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①经组织病理学与胃镜检查确诊胃溃疡;②认知均处于正常状态、意识较为清楚;③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过敏体质、患心血管疾病、患恶性肿瘤。
1.3 研究方法
A、B 和C 三组均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上海迪冉,规格:50 mg×24 片,国药准字:H19983171)和阿莫西林胶囊(四川依科制药,规格:0.25 g×10 粒×5 板,国药准字:H51020246)常规治疗,以起到保护胃黏膜及抗菌的作用[3]。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不同的PPI 抑制胃酸分泌。A 组患者于每日早、晚餐前各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浙江金华,规格:20 mg/粒,国药准字:H19991118)1 粒。B 组患者于每日早餐前半小时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湖北济安堂药业,规格:40 mg/粒,国药准字:H20084498)1 次,每次1 粒。C 组患者于每日晨起时服用兰索拉唑肠溶片(扬子江药业,规格:15 mg×7 片×2 板,国药准字:H20065186)1 次,每次2 粒。所有患者治疗疗程为6 周,期间规律作息,忌烟酒,适量运动。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分析A、B、C 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嗳气、反酸与腹胀等改善情况及相关检查结果,评估其有效性;同时比较分析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症状等,评估其安全性。
1.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后溃疡均得到愈合;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胃镜检查后溃疡得到一定程度的愈合;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胃镜检查后溃疡没有得到愈合,甚至发生恶化[4]。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干预后,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优于B 组的83.87%及C 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不良反应
经过干预后,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低于C 组的19.35%及B 组的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幽门螺旋杆菌(Hp)清除率与复发率
经过干预后,C 组Hp 清除率93.55%优于B 组的48.39%与 A 组的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的疾病复发率3.23%低于C 组的9.68%及B 组的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Hp 清除率与疾病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3.1 胃溃疡的治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用药使胃溃疡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虽然胃溃疡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酸等刺激胃黏膜损伤是诸多诱发胃溃疡因素的主要原因,且不加以重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清除HP 及修复胃黏膜,促进溃疡面愈合是根治胃溃疡的主要治疗方案[6]。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抗菌药物和抑酸剂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
3.2 胃溃疡治疗常用PPI
PPI 作为抑制胃酸分泌的首选药,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长效的特点,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胃壁细胞转化为次磺酸和次磺酸衍生物特异性阻断胃壁细胞的质子泵,对H+的分泌发挥良好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胃酸的产生,促进胃溃疡创面的愈合[7]。PPI 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不可逆特异性抑制胃壁细胞H+/K+-ATP 酶类化合物,代表药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及雷贝拉唑等,该类药物可用于儿童。另一类是咪唑吡啶替代物,可逆性的K+竞争性酸阻滞剂,代表药有伏诺拉升、沃诺拉赞和瑞伐拉赞等[8]。其中苯并咪唑类PPI 代表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也备受关注[9]。
奥美拉唑钠为第一代PPI,特异性作用于胃壁细胞质子泵,转化为亚磺酰胺,通过二硫键与质子泵的巯基结合抑制H+/K+-ATP 酶的活性,组织H+转运,减少胃液中酸的含量。有较强抑制基础胃酸、刺激状态下胃酸及H2受体拮抗剂不能抑制由二丁基环腺苷酸引起胃酸分泌的能力;能明显抑制由五肽胃泌素、组胺和刺激迷走神经分泌的胃酸。但奥美拉唑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易受食物或其他药物的影响[10]。使用时需考虑与通过CYP2C19酶代谢药物的相互作用,如奥美拉唑与氯吡格雷同时服用,会降低后者的疗效[11]。
第二代PPI 的代表药兰索拉唑,作用机制同奥美拉唑钠,但其有着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亲脂性,且可以显著地、更长时间地抑制胃酸的分泌,使pH 值上升,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推动患者溃疡的愈合。此外,本品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HP 也有一定等抑制作用。
第三代PPI 的代表药泮托拉唑,作用机制同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但因其只与两个位于质子泵上的半胱氨酸序列结合,与二者相比有更高的选择性,且稳定性更好,能够更快更长久地发挥抑酸作用,并且对HP 有较高的清除率,最终更快更好地治愈胃溃疡。此外,本品对细胞色素P450 酶的抑制作用相对很弱,其具有98%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和其他药物不会产生太大的彼此干扰[12]。
3.3 三种抑酸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经研究发现,A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疾病复发率显著地低于其他两组(P<0.05);C 组Hp清除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这与吴云敏等[13]的研究结论一致。由此可见,在胃溃疡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不同的药物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奥美拉唑钠是PPI中唯一一个国家基本药物,有着较高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安全性。兰索拉唑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泮托拉唑能够有效地清除Hp。此外,有报道称[14],PPI可能通过竞争性抑制CYP2C19 减弱氯吡格雷抗凝作用,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其中奥美拉唑对抑制CYP2C19 的作用较为明显,兰索拉唑次之,泮托拉唑对其影响很弱。因此,在同时联用氯吡格雷的胃溃疡或者或需要PPI 预防应激溃疡的患者中优先用泮托拉唑,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在胃溃疡的临床治疗中,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及联合用药情况对药物进行针对性地选择,以便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降低不良反应概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更安全、更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应避免与氯吡格雷等药物联用;泮托拉唑清除Hp 更有效,且可以与氯吡格雷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