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门”考述
2021-09-02张凌云
◎孔 倩 张凌云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连云港 222005)
矗立于连云港市孔望山秦东门广场的“秦东门”城雕,巍峨壮丽,气势磅礴,且寓意深刻。“秦东门”意即秦朝东大门。关于“秦东门”的专门性研究并不多见,如杨秀春主要对“秦东门”城雕的结构和状貌进行了描写,历史内涵涉及较少,文字简短[1];张向冰主要从“秦东门”的位置和历史样貌两方面,对“秦东门”进行了简要概述[2];彭云对“秦东门”的地理位置和面貌作了简要分析,并认为“秦东门”是一片地理区域[3]。另外有不少研究涉及“秦东门”,王洪金以“秦东门”城雕为案例探讨如何结合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行雕塑题材的选取以及雕塑规划布局如何与城市规划布局相一致的问题[4];程功弼对“秦东门”的地理和军事意义进行了探究,并指出“秦东门”使徐福村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地理和军事政治意义[5];李传江、张瑞芳认为“秦东门”是秦始皇不断向海洋探索、谋求海洋疆域拓展的历史见证[6];王子今谈到“秦东门”与东海郡武库的重要关系[7],他的另一篇文章认为“秦东门”的设立说明秦始皇对东方海岸线的关注视点发生了变化[8]。另外,宋厚永[9]、汪永平[10]、方兆富[11]等人的文章以及《连云港市志》[12]部分内容提及“秦东门”。总之,专门对“秦东门”进行考述的文章寥寥无几。
“秦东门”的源流可追溯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久远的历史和深刻的意义值得去探寻。本文将以“秦东门”为研究对象,从名称来源、地理位置、建筑样式、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多方位系统化的探析,从而窥探这一悠久遗迹的历史价值。
一、“秦东门”之名称考
孔望山秦东门广场的秦东门城雕总高约10米,由三块雕有秦始皇、侍从、将军、骏马图案同时刻有史料文字的方形巨石以及一块巨大的方形大理石底座组成,三块底座上的方石处于两立一斜的状态,“秦东门”三字篆书刻于底座之上,东侧立石碑身铭:“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根据国学大师网对“四库全书”的相关搜索,可知《史记》是最早记录“秦东门”的典籍,其中,对秦始皇东巡事件记录得十分详细,“秦东门”事件发生于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是秦始皇第三次东巡之后发生的事情,“秦东门”之名便也由此而来。
搜索也发现,《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三辅黄图》《说苑》《初学记》《全后汉文》《全唐诗》《太平御览》《汉书》《全唐文》等主要史籍都有“秦东门”的相关记载,但多简要概述。《史记》《资治通鉴》《三辅黄图》等大多史料都将“秦朝东大门”载为“秦东门”,但《隶释》《水经注疏》《全后汉文》载有:“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太平寰宇记》载有:“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秦东门阙,有铁官。”《水经注疏》亦载有:“秦始皇三十五年,于朐县立石海上,以为秦之东门。”《汉书》载有:“戚、朐,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阙,有铁官。”可见对于秦朝东大门名称的记述略有差异,大致有“秦东门”“秦东门阙”“秦之东门”“东门阙”四种名称的记载。
从时间先后顺序上讲,“秦东门”这一名称是最早出现的,后续出现的史料大多来源于《史记》。从史料典型性上讲,《史记》作为正史,上面记载的文字有一定的官方权威性,所以“秦东门”一名应该是官方性最强、最合乎史实的对秦朝东大门的称呼。
二、“秦东门”之地源探
“秦东门”历史源远流长,那究竟什么是“秦东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以为秦东门”即“以之为秦东门”,这里的“之”省略,文中遵循承前省略的原则,以“之”作为指代成分,其内容在上一句中必定是出现的,“之”指代为何,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讲,“秦东门”可以是一片地理区域,秦始皇可能下令立了一块刻有“秦东门”字样的石碑作为界碑,这时的“之”可以认为指代“朐”,根据前人及相关资料考察,“朐”即朐县,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在今海州置朐县,属东海郡。朐县是秦始皇时在海州湾沿岸设立的最早的县,“朐界中”指的是在朐县沿海岸的中部,“立石东海上朐界中”,可以认为“秦东门”就是朐县,甚至包含朐县的更广阔的地理区域。从狭义的角度讲,可以认为“秦东门”就是在朐县中立石而成的一个门阙类建筑物,这时的“之”指代“石”,即这一以石为原材料而建成的门阙类建筑,作为国界地标,被称为“秦东门”。
广义上的“秦东门”即朐县或辖治朐县的更大的地理区域。《连云港市志》载:“朐山(今锦屏山)西侧有朐县故城。”《辞海》有“朐县”条解:“古县名。秦置,治今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侧。属东海郡国。”《汉语大字典》中“朐”条解:“古县名,秦置,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侧。梁于其地置招远县。东魏改招远县为朐县。”《中华大字典》中“朐”条解:“县名,汉置,属东海郡,魏改朐山县,今江苏东海县治。”连云港秦朝属东海郡,汉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可见,历史上“秦东门”在今连云港境内是大致可以确定的。
秦东门城雕
狭义上的“秦东门”,即立石之所,必在广义“秦东门”之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今连云港境内,但具体在连云港哪一位置却是众说纷纭。历史上“秦东门”立石之所大致有三说。一为秦山岛之说。清道光年间,海州知州谢元淮认为“海上”即“海中”,当从郁洲去寻找,并指秦山岛为立石之所在。清《光绪赣榆县志》认为“立石”应该是秦山岛上的将军石,因此秦东门也应该在秦山岛。二为锦屏山马耳峰之说。明代张峰《海州志》认为“秦东门”在锦屏山的马耳峰。《辞海》中“朐山”条解:“古山名。即今连云港市西南的锦屏山。双峰如削,形似马耳,故亦名马耳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立石于此,以为秦东门。”三是朐县孔望山之说。丁义珍则认为孔望山上的象石便是残存的秦东门植石雕凿而成,所以“秦东门”立石之所在今孔望山。《连云港市志》言:“孔望山周围有很明显的古城遗址,前人曾认为是古朐县所在地。现代有人考证,著名的汉代东海庙就在此山,秦始皇东巡所立的秦东门阙也在此。”也有学者认为,现在孔望山顶的“承露盘”是秦东门立石的基础石。
根据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秦东门”立石之地在连云港境内基本是可以确定的,但其具体位置的考证仍然是个有待解决的历史难题。
三、“秦东门”之状貌摹
广义的“秦东门”是一种象征,而狭义的“秦东门”则是一个实体建筑。若“秦东门”为一个实体建筑,会是何种模样?秦朝东大门有“秦东门”“秦之东门”“秦东门阙”“东门阙”的记载,“门”和“阙”在古代是两种不同的建筑,门,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闭的装置。《说文解字》曰:“门,闻也。从二户,象形。”《玉篇》言:“门,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古代“门”的样式很多,根据其用途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墙门、市门、城门等。其中,城门指城楼下的通道,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城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城市一道坚固的屏障。
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因此也叫阙门或门阙,学界普遍认为,阙门至迟产生于周代。阙,一方面用于登高、守望和防御,另一方面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和标志。《说文解字》言:“阙,门观也。”《释名》曰:“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三辅黄图》言:“阙,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辞海》释义:“阙为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专作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也有大阙旁更建小阙,称‘子母阙’。”阙根据其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宫阙、城阙、陵阙、墓阙、祠庙阙等。其中,城阙置于城门两边,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出入口的标志,兼有宣诏地、颁令处、瞭望台等作用。在所有阙中,城阙的体量是最大的。
关于“秦东门”形貌的描写大多数史籍上并未详细记载,只有《述初赋》中载有东汉时期崔季珪渡海登郁洲(今连云港云台山)见到秦东门后的抒怀而作之文:“倚高舻以周盻兮,观秦东门之将将。”其中“将将”一词,可让我们对于秦东门的形貌窥探一二。“将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词汇,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用作形容词修饰描写事物的用法仅在古文中出现。“将将”一词,《辞海》注解:“高大、雄壮貌。《诗·大雅·绵》:‘应门将将。’司马相如《长门赋》:‘象积石之将将。’”《述初赋》中用“将将”来形容“秦东门”可见秦朝东大门宏伟壮观之状。彭云根据该记述认为,秦东门应该是类似于法国凯旋门式的雄伟建筑。
根据“将将”一词,“秦东门”假若是“门”类建筑,也是一座巍峨宏伟的城门。假若是阙类建筑,那便是阙顶楼台高耸、便于观望,阙身雕刻精美的城阙。也可能是城门于中、城阙置于城门两侧的高大雄伟的建筑。只有如此,作为“秦东门”的国土防御之用和皇权象征之义才得以凸显出来。
四、“秦东门”之意义析
孔望山顶的承露盘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前220年、前219年、前218年、前215年、前210年),死于最后一次巡游途中。其中,后四次都是东巡。“秦东门”是秦始皇第三次东巡之后,第四次东巡之前设立的。秦始皇为何东巡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既已,齐人徐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于是谴徐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由此,徐福跨海东渡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故事被流传千余年,至今被津津乐道。作为帝王都有长生不老,永世称霸的野心,很多学者也认为秦始皇东巡主要是以“求仙问药”为主,若不是为此,为何之后又进行了三次东巡呢?然而秦始皇东巡的意义仅在于此吗?当然不仅如此,“15200余字的《秦始皇本纪》,叙述秦始皇四次东巡的内容4600余字,约占三分之一篇幅,夹杂在叙述东巡过程中的求仙相关内容700余字,其中直接叙述求仙的有两次,不足260字,另有不足500字则是叙述方士被杀的。”并且“作为本纪中最长的‘太史公曰’部分(3600余字,约占四分之一),只字未提与求仙有关的内容。”[6]可见,司马迁对“秦始皇东巡主要目的是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这一观点显然不是十分赞成。笔者认为,秦始皇东巡确有“求仙问药”的目的,但这并非主要目的,其东巡另有原因:其一,政治上,宣扬国威,清除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齐国的余孽,从而达到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其二,民生上,体察民情,安抚民心,整饬风俗,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其三,军事上,锻炼和提高国家航海水平,增强秦朝海上军事战斗力,从而达到巩固海防的目的。
在第三次东巡后,第四次东巡前,秦始皇建造“秦东门”,“秦东门”作为秦朝东边的国门,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在秦朝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大的意义。
首先,从精神信仰上讲,“东方”是吉祥的象征,自古就有“紫气东来”之言,东方也是旭日东升的方向,预示着国家昌盛、欣欣向荣之意。同时,东方是封禅祭祀时,人们顶礼膜拜的方向,自古人们对于东方就有崇敬之意。“秦东门”这一秦朝东大门的设立,将宗教信仰与国家兴衰相融,比起“北大门”“南大门”“西大门”有着更为独特的意义,进一步坚定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其次,从国家安全上讲,《汉书·地理志》言:“戚、朐,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阙,有铁官。”《太平寰宇记》载:“朐山县,旧二乡,今四乡。本汉朐县也,属东海郡。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秦东门阙,有铁官。后汉属东海国,晋不改。”“朐”“朐山县”即“朐县”秦朝所置,治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街道。“铁官”是我国秦汉时期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也指一种官职,采铁和冶铸铁器是秦汉铁官的首要职责。“铁官”为国家供给农具、兵器等各种铁制品,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提升上起着关键作用。古代是冷兵器时代,所以刀枪剑戟甚至农具的建造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东部沿海地区设置铁官能及时向抵御外族侵略的军队提供武器装备,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建造“秦东门”,将其作为秦朝东部的国界,无疑使国家大门更加坚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保护国都、抵御外辱的重要作用。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秦始皇想要拓展海域,探索海洋的意图。
再次,从国家权威上讲,自古就有“东道主”之说,“东”有“主人”之义,“做东”“东家”等词也被沿用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东为大为上,主位在东,客位在西。“秦东门”的设立,是秦朝领土主权的宣示,也是一种宣扬国威的表现。
最后,从对外交流上讲,“秦东门”是秦朝与东部海外国家的重要边界。古朐港自古就是朐县优良的自然港。“由于古朐港的位置优良,秦朝把它看成是通达四海的交通门户。”[13]因此,“秦东门”是秦朝与海外国家交流互鉴的重要门槛。
总之,秦始皇东巡并建立“秦东门”在秦朝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求仙问药”绝不是这位有着雄心壮志、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千古帝王东巡的主要目的,宣扬国威、治国安邦、巩固国防才是其用心所在。“秦东门”的设立更体现出这位千古帝王的深谋远虑。
如今连云港孔望山秦东门广场矗立着的“秦东门”城雕,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秦始皇三十五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东门”作为秦朝的东大门,寓意深刻、地位非凡。
从地理位置上看,“秦东门”立石之所众说纷纭,有秦山岛之说、锦屏山马耳峰之说、朐县孔望山之说,虽立石之所不能确定,但其在今连云港境内是大致可定的,其具体位置的考证仍是个历史难题。从建筑形貌上看,若“秦东门”是实体类建筑,根据其“秦东门”“秦之东大门”“秦东门阙”“东门阙”的称呼,以及《述初赋》中“将将”的描述,可推测出建筑样式为古代“门”“阙”“门阙结合”类建筑,给人以巍峨宏伟之感。从历史地位上看,它起着坚定人们精神信仰、维护国家安全、宣扬国家权威、促进对外交流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