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2021-09-02胡小敏

关键词:英语专业思政教育

胡小敏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目标清晰但课程地位有限,强调工具理性却缺乏文化理解,课程模式固定但教学融合不足,整体处于优劣势共存状态。在此背景下依托听说课程开展思政教学,国家法规政策的指导作用明显、英语专业属性契合思政要求、课程内容蕴含思政教育元素,这些先天优势为听说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了可行空间。高校还需以教育、教师、教材、教学为中心,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挖掘思政教育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保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能兼顾理论与技能、协同人文和德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应用人才。

关键词:应用人才;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思政教育

高校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既不是对思政课程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思政内容的无序扩容,而是在不增设课程与活动、不增加师生负担与压力的前提下,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所以基于思政教育的英语听说课程,是知识传授、技能养成、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旨在同步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功能。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地位的重要提升,也是思政教育范围的有序扩大,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对人的关注和对现实的观照,也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功利化发展倾向后的理性回归。高校也只有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摆在学校建设、办学发展的优先位置,只有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才能真正肩负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英语专业听说课程解析与教学现状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视角解析英语专业听说课程及其教学,发现该课程及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沉淀,已形成了相对完善、固定的体系与模式,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清晰,为课程教学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面临着课程地位有限、缺乏文化理解、教学融合不足等问题,对强化人才培养效果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一)教学目标清晰,课程地位有限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听说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从教学安排角度予以引导建议,为英语专业的听说教学构建了完整框架。《大纲》提出,高校英语专业应将语音、听力、阅读等专业技能课程安排在本科第一、二学年,要求学生通过系统性的“视”“听”“说”融合训练,能对各类视听材料有正确的口头表达与思想理解,不难看出,《大纲》对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及安排较为清晰,就教学目标层面而言,要实现语言技能、人文知识以及思辨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及其发展的能力层级结构清晰、连贯,对于培养能力均衡、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过在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难以实现知识、技能以及思维的全面提升,而且不少学生在即将离校步入工作岗位之时,连基本的听说能力都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究其原因与英语专业的听说课程地位有限、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听说训练有关。国内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以《大纲》为遵循,将相关专业必修课程集中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基本或很少再接受听力与口语相关课程教学,直到学生进入四年级上学期才会在选修课模式下再次接触听说类课程。然而在这一阶段,师生对听说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尤其学生层面往往认为自身经过前三年的专业学习已经掌握较高的英语专业技能,听说等基础性课程已不再符合自身现实需求[1]。加之学生忙于实习、求职、升学等事务,对于听说类选修课程无论是从重视程度还是时间与精力分配,都很难与前期学习相提并论,这就导致学生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得不到听说课程的反复强化,听力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呈现出下降趋势,无法有效满足英语专业及职业岗位的综合需求。所以,英语专业听说课程自身的重要地位得不到保证,依托其开展思政教育自然也无从谈起。

(二)强调工具理性,缺乏文化理解

理性作为哲学概念或社会范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即使在教育领域强调理性思维也无可厚非,但若使理性走向片面认知而沦为工具理性,则是对理性的颠覆与误导。英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相较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科体系的追求和学术领域的关注有所下降,而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要求较高。工具理性在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表现,一个是工具化,另一个是数据化。英语专业听说课程中,英语是一种跨语言交流的工具,是通过各类相关考试的工具,也是学生日后求职就业的工具,即英语作为辅助学生考试、升学、就业的工具而存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这种思想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实用、重技能的培养要求,但将教育教学理性过于工具化,消解了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本身的文化性、知识性以及人文性。然而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的工具性思想已被师生认可和接受,甚至在师生之间的课程互动中达成默契。与此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将求职者的英语等级水平作为多数岗位的先决门槛,学校受此影响将学生的“专四”“专八”通过率作为学生评优、教师绩效考核、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条件,这些量化数据作用于具体的英语听说课程,就成为学生需要练习多少听力材料、阅读多少英语文章。诚然,大量听说练习的确能够促进学生英语专业能力的提升,但以绝对理性思维指导专业教学,使教学过程、教学结果都成为可被直接衡量的理性数据,而忽略语言学习背后的思想意识、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对全面实现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目标并无益处,而且在工具理性支配下,英语专业听说课程对知识与人文内容的消解,也会为开展课程思政带来不小阻碍。

(三)课程模式固定,教学融合不足

英語专业听说课程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模式,也在保证英语听说教学有序开展的同时,对教学融合发展形成一定制约。英语专业的传统听说教学深受结构注意语言学观点影响,将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分解为独立模块,强调通过大量专门化的对应训练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英语专业的听说教学在长时间内都处于完全独立状态,听力训练部分无论是课堂教学环节还是课后自主练习,都强调学生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去记忆和提取听力材料信息,没有将快速跟读融入听力训练之中,这就使得学生在音频信息的刺激下,没有将语言信号转化为可对比和纠正自身语音语调的有效手段。所以传统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模式下,以听力提升为重心的单项技能强化,尽管保证了信息输入环境的独立与纯粹,但明显忽略了英语口语输出的重要性,不仅人为割裂了“听”与“说”的融合与均衡,而且限制了英语听说课程交际、认知、思辨等功能的发挥。这种基于语言记忆和简单模仿的英语听说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训练、交际素养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与价值[2]。此外,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之下,基于线上、线下同时发力的混合式教学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为传统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均带来改变性影响。然而英语专业的听说课程教学尚且依赖于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重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缺乏对学生主体学习动力与活力的有效激发,学生无法在听说课程教学中树立主动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认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有限,也难以为高校全面践行大思政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思政教学可行性分析

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深入推进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英语专业听说课程而言,既有国家外部政策法规的强力引导,又有专业属性与课程特性的内部驱动,加之听说课程资源素材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所以利用听说课程开展思政教学不仅意义明显,而且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一)国家法规政策指明教育教学方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思政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国家层面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先后出台一系列意见与标准,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和有力指导。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2011年印发的暂行标准予以修订,通过一、二、三级指标体系明确了思政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责任主体。2017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高校的使命与责任,提出高校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高校应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意见,不仅是对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提出的现实要求,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保证了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二)英语专业属性契合思政教育要求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英语专业的正式称谓,属于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这就决定了虽然英语专业属于工具型学科,但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所以语言包含着人类思维与情感,也蕴含着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语言文学教育中,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语言所关乎的技能、知识及文学,是对特定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人类本身及其精神世界的充分关注。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力求通过浓厚的人文关怀优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亲和力。因而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本身的人文属性和文化特征,与思政教育的内涵及追求具有较高契合性,尤其是二者对于人类及其精神世界的共同关注,为思政教育融入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此外,英语专业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实用型人才,学生也必须政治方向坚定、品德修养良好、心理素质过硬。因而英语专业唯工具论的思想过于极端,学生通过长时间、系统性的英语学习,不仅要掌握和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而且要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更新思维,尽快成长为有文化、有能力,会学习、会思辨的优秀人才[3]。思政教育包含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等内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因而从目标角度来看,英语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都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追求,英语教学无论是培养英语技能型人才还是观照人文社会,都是为塑造、完善、引导学生而服务,本质上是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积极贡献力量,英语专业教学存在较高一致性,这为推進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英语听说课程蕴含丰富思政元素

英语专业的听说课程离不开具体教材与素材,而这些教学资源本身又是语言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知识文化和人文关怀,这就决定了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首先,广泛的课程题材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当前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哲学等不同领域,甚至宗教、节日习俗、生命健康等主题也有所涉猎,这些内容并不是单纯作为听说素材而存在,正如我们日常阅读中文文本,绝不会是汉字或语言的单纯输入,而是伴随着阅读过程通过文字接受各类不同信息一样,英语专业听说课程的相关素材资源也包含着大量思想、文化、知识等信息,学生在练习听说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学素材的深度影响,从而实现个人层面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改变。所以,包含大量积极元素的听说课程素材,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观念树立、品格塑造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也在一定程度实现了思政教育的融入与拓展。其次,文化差异及思想碰撞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提供机会。为保证语言学习的原真性和纯正性,英语专业听说课程往往会选择引入大量国外影视剧作、新闻报道以及文化作品,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道路、意识形态、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甚至存在极为直观、鲜明的冲突与矛盾,这种差异或冲突会渗透在各国家及地区的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为自身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输出而服务。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听说课程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受到西方语言文化、思想意识、观念习俗的冲击与影响。在高校强力有序的教育引导下,反而有利于学生在文化对比中正确看待矛盾与冲突,进而认识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与先进性,认识到抵制不良诱惑、坚定人生信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学习和践行思政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英语专业听说课程的思政教学,要注重从教师、教育素材、教学模式等不同角度入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育素材的积极引导、教学模式的全力支撑,依托听说课程构建起思政教学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协同教育优势,以便对学生形成持续有效的教育影响。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言传身教

思政教育需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构建起“三全育人”体系。基于此,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更新理念,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注重通过自身影响力教育和引导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才干的同时,人格、性格、品格均可得以有效塑造。首先,教师要深入思考教育的价值与追求。英语专业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并非为了将学生打造为缺乏情感与思维的岗位机器,而是在帮助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同时,使学生具备发挥个体优势、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与素养。英语专业的听说课程教师需改变“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起“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意识,积极承担自身在学生德育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将“育人”放在与“教书”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将“育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与重心,充分发挥听说课程在课程思政和协同育人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其次,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身行一例,胜似千言”,高深的理论、晦涩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最生动的思政教育往往隐匿于师生互动交往的细枝末节。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稳定的阶段,周围环境与事物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教师个人的处事态度、言行举止是学生树立三观、完善认知的重要参照。所以英语专业听说课程的专业教师必须加强思政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坚定政治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从而通过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

(二)活化教学材料,观照现实生活

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听说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正如前文所述,英语专业的听说课程教材不是冷冰冰的单词和句子,而是有温度的信息与文化,每篇素材资料都能为师生提供语言技能训练以外的学习价值,听说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完成语言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文本信息,加强教学素材的拓展与延伸。以《现代大学英语听力》第三册第一版为例,Unit 5“Medical and Health Work”中,教师可就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与学生展开交流,尤其要引导学生思考我国高效的医疗救援、较低的医疗成本与国家体制、政策之间的关系。Unit 10“Changing Life”中,教师除了按照教材讨论现代生活相对宏观的变化以外,可向学生提问他们现在生活与既往生活的不同之处,驱动学生熟练使用相关词汇短语、惯用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生活变化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清楚自身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另一方面,听说课程教师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教材内容有限、更新缓慢,难以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还应整合影视剧作、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各类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无须刻意回避恋爱择友、时政热点、社会事件等敏感话题,相反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入这类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解这类信息内容的正面视角和渠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入敏感或由争议的话题时,需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及时干预学生的消极倾向和过激言论,帮助学生以理性、思辨的目光看待问题[4]。

(三)理清教学追求,完善能力结构

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从根本上来看,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之一,所以教学活动和培养过程还需在把握高等教育价值与追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不断完善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价值理性得以逐步回归,高等教育的核心诉求转移到“人的发展”层面,而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将思行合一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思是学生的内在精神、人文素养、道德情操,行是学生的外在表现、能力水平,思行合一、互补共生才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凸显高等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5]。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听说课程应构建起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情感价值三级能力结构,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发展与突破,尽快成长为符合职业需求、社会期望以及个人预期的优秀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层面,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与英语语言学有关的理论和知识,也要透过学习素材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增长才识见识。专业技能层面,学生要通过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能在听、说融合教学模式下同步实现语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从而具备优秀的专业水准和语言技巧。情感价值层面,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听说课程建立认同与热爱,而且要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学业发展、个人成长形成积极态度,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与斗志,对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支持,从而将思政教育渗透在听说课程的各个方面。总之,英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将学生技能技巧提升、人格品格塑造、观念习惯养成融为一体。

(四)創新教学模式,拓宽教育视野

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弊端明显,还需通过全面创新来弥补教学短板、拓宽教育视野。首先,教师应加强教学融合。听与说作为信息内容的输入与输出,应当以完整形态存在于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之中,而非为了便于专项强化割裂二者的融合关系。教师在现行听说课程环境下,不必完全拘泥于听说课程的分项教学,可根据现实需要在听力教学中加入“说”的训练,如选择合适材料开展跟读、让学生口头复述听力材料大意等方式,都可在及时纠正学生发音、拼读错误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印象和理解。与此同时,听说课程也应与其他读、写、译课程建立广泛关联,从而使学生的各项英语技能得到常态化锻炼,以避免在教学大纲与课程安排的影响下,学生部分英语技能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训练,进而无法到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教师可通过混合式教学拓展教育教学空间。鉴于课堂教学课时有限、资源紧张,教师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听说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预习工作和部分基础内容转移到线上空间,由学生在课前自行决定学习的时间与地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用于重难点知识讲解、小组讨论、答疑互动等活动,使教师从基础性、重复性的低阶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深度教学和思政教育设计,也使学生逐步习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自觉养成及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6]。

总而言之,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英语专业听说课程教学既要遵循社会人才供给规律、考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要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将“人的发展”作为根本遵循,通过科学有序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素养德行的全面提升,从而在发挥语言学专业教学作用的同时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艳.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6-139.

[2] 王安华.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8,(2):87-91.

[3] 崔永光,韩春侠.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实践研究——以专业核心课程“英语精读Ⅲ”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9,(2):19-21.

[4] 黄秋洁.论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视听说”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59-60.

[5] 安强身.高等教育观照与反思——本质,价值与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8,(10):13-16.

[6] 王今,杨国华.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2):127-130.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视域下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使命培养探究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探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理论与实践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