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2021-09-01陈文静王妍杨佳琪王颖安文忠单伟颖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京津冀养老机构

陈文静 王妍 杨佳琪 王颖 安文忠 单伟颖

(1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完善,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49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7.9%〔1〕。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64.8万〔2〕;天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43.9万;河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 212.49万〔3〕。随着京津冀老年人口的增多,城市老年人养老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京津冀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依据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性,抽取北京、天津、河北省3个地市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及以上;②认知功能良好;③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④当地居住半年及以上;⑤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②重症或终末期老年人。由经培训的调研人员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调查对象。在各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取得老年人的知情同意后,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其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对于书写有困难的老年人,可让老年人做出选择后由他人帮助填写。填写完毕后调研人员当场检查其完整性,确认无误后予以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824份(91.2%)。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编制的京津冀城市老年人养老现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该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会议、预调查、信效度检验后所形成,该问卷Cronbach α为0.723,内容效度(CVI)为0.97。问卷包含3部分:①指导语;②一般人口学特征:包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量等;③具体维度:包含国家政策制度、经济状况、设施配备情况、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精神文化服务。问卷发放后由专人统一收回,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京津冀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地域、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量、退休前职业、主要经济来源、居住方式、对异地养老接受程度、自理情况、患慢性病种类与养老方式选择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京津冀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单因素分析〔n(%)〕

2.2影响京津冀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变量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在排除相关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将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和非家庭养老(包含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其他形式养老)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患慢性病种类、地域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独立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京津冀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养老方式的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这在相关研究中已得到印证〔4〕。调查显示,目前京津冀城市老年人多以家庭养老为主,占76.9%,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5~7〕。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5%的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可见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家庭养老这一方式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卫生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方式的出现可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同时减轻独生子女养老压力。社区养老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不离家”的便捷式养老服务,但随着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下降,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增加,机构养老的优势得以体现。调查显示有19.2%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老年人在能够自理情况下一般不考虑机构养老;②在配偶健在、有子女陪伴的前提下,老年人对于养老机构的选择概率降低;③经济状况影响老年人对于养老机构选择倾向。同时调查中仅有2.1%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这一形式的了解程度较低,同时相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与孙永勇〔8〕、袁怡等〔9〕研究结果相似。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能够维持日常生活,更多的选择家庭养老。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自理能力逐步减退,家庭养老方式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机构养老特别是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得以显现。调查中选择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以70~90岁居多。此外,在文化程度方面,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新型养老方式的接受程度越高,因此越易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其他形式养老,这与以往研究一致〔10〕。

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方式的选择〔11〕,本研究结果与李玉娇〔12〕研究结果类似。本调查结果显示,与配偶、子女及同住者有87.9%的人选择家庭养老。其中大多数老年人会选择和配偶一起居住。由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域因素也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之一。这与李长远等〔13〕、陈成文等〔14〕的研究结果类似。京津冀城市老年人主体上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北京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方式高于津冀两地总体,分析原因可能与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有关〔15〕。

本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患有慢性病的种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养老方式,这与某些研究结果类似〔16,17〕。总体上在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方式为主的情况下,患有1~6种慢性病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方式的频率要高于未患病的老年人。而调查中,患有7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方式,可能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无法承担养老机构的费用所致。

建议:①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目前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方式意愿偏低,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机构养老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对于养老机构来说,首先其服务理念应逐渐转化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鼓励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发挥自身余热。此外可以与学校、企业及社会单位开展志愿者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及文化活动,增进老年人归属感,减轻孤独感;再者养老机构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最后明确服务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制度,除了医疗护理操作考核,应更加注重心理护理的培训。②宣传社区养老方式,缓解家庭养老压力。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共有社区服务机构11 904个,其中社区服务站6 446个,社区互助型养老机构226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23个〔18〕。天津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已达到1 310个〔19〕,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达2 388个〔20〕。目前社区养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调查中仅有2.1%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说明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这一形式的接受程度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首先相关部门应扩充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及形式,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其次对于已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社区可以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提高服务质量;再者着力提高居民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共驻共建意识,组织多种互惠互利形式的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于养老服务的参与度,在参与过程中使居民认可社区养老这一方式;最后对于空巢、失独、失能等特殊群体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可以组织帮扶慰问活动,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③加强京津冀三地养老一体化建设,推动“异地养老”实施。“异地养老”是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扩展社交、休闲娱乐的新型养老方式〔21〕。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为“异地养老”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京津两地政策制度值得河北借鉴,而河北省生活成本低、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老年人颐养天年。异地养老可以促使养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及利用,促使本地区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推行异地养老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实施普惠型养老保障机制,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监管平台,确保流动老年人的基本利益;②根据老年人实际经济情况,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对于异地老年人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③可以酌情建立为老年人提供短期的、旅游式的“异地养老”服务的养老机构;④统一京津冀三地养老产业补贴政策,缓解养老机构运营压力,打破户籍壁垒,吸引更多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

综上,对于京津冀城市老年人来说,家庭养老仍是第一选择。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的改变、相关政策的实施,其他养老方式也将逐渐完善。政府及相关服务部门应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制定相应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供给。由于诸多条件限制,本次研究仅调查了5个城市,地域较为局限,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受到一定限制,今后将通过扩大样本量和研究范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京津冀养老机构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