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2日唐山MS5.1地震前后视应力变化
2021-09-01杨春利王亚玲王莉婵李冬圣蔡玲玲
王 宁,杨春利,王亚玲,王莉婵,李冬圣,蔡玲玲
(1. 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 050021;2. 中移建设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石家庄 050091)
0 引言
地震视应力[1]是用来表示震源区应力水平变化的物理量,可用于估计区域绝对应力水平的变化[2]。Frank等发现1984年发生的艾德克岛Mb5.8地震前,震中附近Adak断裂带上视应力有升高的现象[3];Choy和Boatwright讨论了全球视应力分布特征[4];吴忠良等分析了中国大陆地震视应力空间分布规律[2];陈学忠等提出视应力可能作为判定震后趋势的一个参考[5];秦嘉政等论证了云南地区高视应力集中区与中小地震活动性相关[6];杨志高等研究了紫坪铺水库地区蓄水前后视应力标度率变化特征,发现其变化可能是蓄水后地震物理源物理过程逐渐变化的直接反映[7];岳晓媛等分析了2012年河北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地区出现视应力高值集中区的现象[8]。
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25秒,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MS5.1地震,震中位置为唐山老震区。自40多年前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距主震震中约28 km)后,时间和空间上据此次地震最近的MS5.0以上地震为1995年10月6日河北唐山古冶区5.0级地震(距主震震中约6 km)。唐山老震区断裂构造及其地震的破裂过程极为复杂,断裂构造上发生的地震受区域应力场控制[9]。赵建涛等反演唐山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10],并分析唐山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值;李轶群等对唐山地震及其余震区小震综合节面解进行分区分析[11],发现不同区域应力场有细微差别;杨雅琼等使用唐山地区255个震源机制解对唐山地震序列宁河、昌黎、滦县、唐山几个子段的应力场进行反演[12],发现他们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均呈近EW向,且唐山地区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继承性。
本文通过分析唐山地区ML≥2.5地震视应力变化特征,研究MS5.1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调整状态,并结合震源机制解、地震地质初步分析发震构造,以期为震后趋势研判提供一种依据。
1 地震序列特征及震源参数计算
1.1 地震序列
据河北区域地震台网测定,自2020年7月12日唐山MS5.1地震开始,截止到12月24日24时,本次唐山地震序列共记录到0级以上地震218次,最大余震为12月24日ML3.4地震。ML0~0.9地震有123条,ML1.0~1.9地 震 有79条,ML2.0~2.9地震15条,ML≥3.0地震1条,7月16日前后余震震级、频度都有小幅回升,7月19日后又迅速衰减(图1)。根据吴开统等[13]以及蒋海昆等[14]地震类型判别标准,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相差1.7,则判别地震类型为主余型。
图1 2020年7月12日至12月24日期间唐山MS5.1地震序列日频次N-T图
1.2 资料选取
唐山MS5.1地震发生在首都圈地震监测能力较好的区域,唐山地区监测能力更是达到ML0.5,台站分布呈现较好的方位覆盖。本文以唐山MS5.1地震为中心,选取唐山老震区39.0°~40.3°N、117.5°~119.5°E)区 域(图2)、2006—2020年间唐山地区ML≥2.5地震,开展视应力时空特征研究。通过遗传算法反演震源参数,分析唐山地区视应力值变化特征。地震波形尽量满足选取距震中150 km以内、波形记录清晰、信噪比较高的条件,反演结果排除了参与计算台站小于3个、台站分布参数deltaU小于0.35的地震。
图2 河北唐山MS5.1地震及其附近ML≥2.5地震震中分布图
1.3 计算方法
视应力的定义[1]:
式中:σa为视应力;η为地震效率;<σ>为平均应力;μ为震源区介质剪切模量,通常取值3.0×104MPa;ES为地震辐射能量;M0为地震矩。
利用Brune圆盘模型,由S波观测谱,用msdp软件计算唐山附近地震的拐角频率、震源尺度、地震矩、应力降、震源谱零频极限值等震源参数。
用位移谱的拐角频率和低频水平来表示中小地震的震源位移振幅谱S(f):
用遗传算法计算震源谱S(ƒ)、震源谱参数ƒc、Ω0[15],从而得出标量地震矩M0:
式中:vS为S波速度,取3.5 km/s;ρ为唐山地区介质密度,取2.7 g/cm3;Rθφ是辐射花样系数,取平均值。
经过对场地仪器响应校正、介质衰减校正及其自由表面效应校正,地震辐射能量ES[16]表示为
式中:v2(f)为校正后的速度功率谱。
然后,可得到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即为
2 视应力变化特征
2.1 视应力随时间变化过程
结合唐山地区2016—2020年ML≥2.5地震M-t(图3)及视应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4)可以看出,2016年年初视应力值就有增高的趋势,直到2016年8月唐山开平震群发生时视应力值急剧变化,在9月10日唐山ML4.3地震发生时视应力达到峰值。之后视应力一直有下降的趋势,但是震群发生时的整体视应力水平还是较低的。经历此次震群,能量得到释放,从震群结束直到2017年5月份经历了7个月的视应力低值平静区。5月份之后,应力水平又开始不稳定,时高时低。在2018年8月5日河北唐山ML3.9地震时视应力水平达到一个小高峰,经历8月份几次视应力水平高值之后,能量再一次得到释放。之后,唐山地区地震视应力水平一直平稳地维持着较低的状态。2019年12月5日河北丰南发生了MS4.5地震,打破了历经16个月的视应力低值状态,之后视应力值整体水平明显高于背景值,表明此时区域应力开始积累,直到2020年7月12日唐山MS5.1地震,视应力值再一次骤增至1.41 MPa,这也是近几年来视应力的最大值。主破裂发生后,大量能量被释放出来,应力水平开始降低,这种现象与张国民总结的滑动弱化模型变化过程相一致[17]。
图3 唐山地区ML≥2.5地震M-t图(2016—2020年)
图4 视应力随时间变化曲线(2016—2020年)
总体来说,2016—2020年视应力变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图4)。第一个阶段:2016年唐山开平震群发生前,区域应力有开始积累的过程,能量经过此次震群的发生得到释放,后续短期内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个阶段:这段时间内,视应力值水平时高时低,且视应力高值大于背景值,表明区域能量一直在释放,后续一定时间段内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性也不大;第三个阶段:视应力维持在平稳状态较长时间后有中等地震发生(MS4.5丰南地震),之后视应力值仍然高于背景值,说明该区应力状态不稳定,还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MS5.1唐山)。
2.2 视应力与震级关系
视应力在一定程度上有能量释放率的意义[5],而震级又与能量大小息息相关。为了更直观地分析震级与视应力的关系,本文将所有地震的视应力值与震级进行拟合(图5)。由图5可见,唐山地区ML≥2.5地震的视应力值与震级有呈现正相关的趋势。一般来说,随着震级的增大,视应力值也有升高的趋势;相反,震级越小,视应力值越低,视应力与震级变化趋势线基本一致。唐山MS5.1地震的余震视应力值随震级的拟合关系良好,均在震级拟合趋势线附近。总体来看,2016—2020年唐山地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分布范围为0.02~0.4 MPa之间,占总数的95%。
图5 地震视应力与震级关系曲线
2.3 视应力空间变化
分析唐山老震区2016—2020年ML≥2.5地震的视应力空间分布(图6)可以发现,无论主震发生前后,视应力高值区域都主要分布在唐山断裂、宁河-昌黎断裂中部、滦县-乐亭断裂西北部及其三者交叉形成的三角区域地带。2019年12月5日丰南MS4.5地震(39.33°N,118.00°E)就发生于宁河-昌黎断 裂 的 高 值 区 域,7月12日 唐 山MS5.1(39.77°N,118.46°E)也发生于唐山断裂附近高值区域。综上所述,大断裂及其断裂交汇部位地质构造不稳定,中强震的发生几率很高。
图6b箭头部位为主震发生后MS5.1地震发生的高值区域。结合图4可看出,主震发生前,应力状态及其不稳定;主震发生后,视应力仍然处于高值区。未来仍需关注此地区中强地震危险性。
图6 震源区ML≥2.5地震的视应力空间分布
3 震源机制解
首先用双差方法对7月12日至12月24日唐山地震序列做精定位,速度模型采用的是郭蕾等使用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18]。再用CAP方法及新近发展的GPAT方法计算河北唐山7月12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图7,表1),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GPAT软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用于反演震源机制解的一种新型方法,王宁等曾用此方法成功计算出2016年唐山开平震群震源机制解[19]。
图7清晰展示精定位后MS5.1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图,地震序列主要分布在唐山断裂带中NE向唐山-古冶断裂附近,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NE向,与唐山-古冶断裂东北段的走向、倾角大体一致,分析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初步推测MS5.1地震发震构造为唐山-古冶断裂。根据发震断层走向分析其为右旋走滑断层,以剪切拉张为主要应力状态,主压力轴方向为近EW向,与许忠淮等[20]对此唐山老震区余震应力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震源区域应力场受华北应力场控制。吴忠良等[21]总结出走滑型地震的余震视应力值都低于主震,结合图4可见,本次序列余震视应力变化也符合这一结论。
图7 地震序列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
4 结论和讨论
唐山老震区构造条件复杂,地震频发,目前获取地下应力变化过程的手段还不完善,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计算震群震源参数及震源机制解来分析。本文通过近5年来河北唐山ML≥2.5地震视应力的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到视应力随时间、震级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规律,结合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地质进一步分析震源区应力调整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4)主震发震断层面为节面Ⅰ,其为右旋走滑断层,主压力轴方向为近EW向,结合地震地质背景,推测主震发震构造为唐山-古冶断裂。
自2016年唐山震群发生开始,唐山区域应力水平一直处于调整状态,跟踪一定时间段内的地震视应力变化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背景等综合分析,可以作为地震趋势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唐山MS5.1地震发生后,视应力值虽有初步下降的趋势,但ML2.5以上余震较少,数据不足,不能更好地分析主震后视应力变化,应加强后续应力分析,持续关注震源区应力变化过程。
1)唐山MS5.1地震视应力变化过程为震前增高—震时达到峰值—震后趋势下降的变化过程,视应力能较好地反映出区域应力场的调整过程,也可作为地震趋势追踪的一种方法;
2)唐山地区ML≥2.5地震的视应力与震级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唐山MS5.1地震的余震的视应力值随震级的拟合关系良好;
3)断裂交汇部位容易出现视应力高值异常区,有发生中强震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