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厨余变沃土:谈社区资源共享

2021-09-0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垃圾堆厨余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 陆 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环境、自然、家庭、社会以及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等方面。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境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从“课堂中学习”到“社会情境中学习”绝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代替,而是更进一步的资源整合。我园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同时不断地进行筛选与思考,争取最大限度地挖掘适合幼儿可利用的资源。

在日常区域活动中,西西小朋友拿着香蕉图卡嘴里嘟囔着:“香蕉皮是湿垃圾,应该放进湿垃圾桶里。”一边说着一边将图卡放进相应的玩具垃圾桶里……三下五除二,卡片都被分好类了。吃水果时间到,今天的水果正好也是香蕉,吃着香蕉的孩子们问:“我们每次吃完香蕉的香蕉皮去了哪里呢?”几个孩子在提出困惑的同时,我发现他们对于垃圾的去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健康生活、垃圾分类”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孩子们对于自己身边产生的垃圾该如何分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我们平时扔掉的垃圾到底去哪儿了?

1 整合兴趣,从身边入手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从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出发,并结合幼儿园的三楼长廊从区域划分、内容选择、幼儿年龄差异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垃圾分类区——从宣讲区、实践区、创意区三个板块来进行创设,并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投放相应的材料。

宣讲区主要以张贴垃圾分类的相关图片为主,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从中了解到各种垃圾分类的知识,知道了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垃圾要如何分类、垃圾分类之后是如何处理的等一系列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配合电子设备将一些垃圾分类的视频、故事等投放在宣讲区供幼儿操作和观看,进而更加生动、详尽地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科普。

幼儿的年龄不同,操作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实践区主要是让幼儿区分不同垃圾的属性并将其投放到相应的垃圾分类区域,从而帮助幼儿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创意区主要运用垃圾分类的特性来创设各种特色游戏,从而增加幼儿游戏的趣味性。将垃圾分类的知识融合于各种益智游戏中,例如棋类游戏,幼儿用骰子摇点数到某一垃圾处,然后说出该垃圾应该分为哪一类;再如“垃圾分类对对碰”,幼儿通过翻出垃圾图片来选择相应的垃圾桶,选择正确则获得相应卡片,最终获得卡片最多的孩子获胜。

在活动区运用丰富有趣的游戏来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知道垃圾分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好处。从幼儿的日常入手,发现兴趣,满足幼儿的需求,在探索实践中帮助幼儿不断提升原有的知识经验。

2 资源发掘,判断价值

仅仅这样就能满足幼儿对于垃圾分类的好奇心吗?无实物、无实际感受的体验只能帮助孩子有一些初步感受,而这种初步的体验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们怎样才能更加深入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呢?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境中学习”,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这样对幼儿的教育效果远比预期要好很多。

从幼儿园项目组的老师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了解到,小区里的垃圾存放点就是一个垃圾分类站,有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对于居住在该小区的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社区利用小区的地理位置选择了一块合适的地点设立成垃圾堆肥点,一为体现变废为宝,凸显垃圾的“可再利用性”;二是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垃圾分类,运用“厨余垃圾变沃土”来向人们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接下来,项目组老师进行了实地观察,先对小区堆肥点进行了初步了解,社区工作人员的实地介绍也帮助老师们积累了相关经验;同时我们也发现,社区针对垃圾堆肥点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小花园,将垃圾堆肥后的肥料运用到小花园内,帮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垃圾堆肥后的用途。

熟悉社区资源后,我们进行了关于资源利用的专项研讨——是否可以将身边的资源与幼儿的课程活动相结合,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最终,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制定了不同的活动计划,然后再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体验活动。

3 亲身体验,持续性参与

随着前期的挖掘、审视、实践等工作的持续进行,我们与社区共建垃圾分类实践基地,并通过和社区紧密合作开启了“厨余变沃土,我的花园我做主”的沉浸式体验。

环保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需要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养成习惯。首先我们带领幼儿走进社区、亲近社区、融入社区,参观小区的各个垃圾站,感受实际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再到厨余垃圾堆肥点亲眼观看堆肥的场景,近距离感受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

其次是了解垃圾堆肥后的用途。为了能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提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理念,社区工作人员在小区内开辟出一块小花园,并将这些有机肥料专门运送到这个小花园内,全方位地展示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的过程。结合社区小花园的资源,我们开展了“认领小花园”的活动,年级组的班级分批定时定点进入社区,将厨余垃圾堆肥后的有机肥料运到小花园内,并结合垃圾分类的相关经验进行种植活动。

最后是日常的参与和观察。选定一个时间观察堆肥的过程,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堆肥完成后将这些有机肥料运送到小花园中体验施肥的过程,观察植物的长势,感受堆肥出来的厨余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缘起—参与—成果”的过程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社区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紧密相连,增强其环保意识,提升幼儿的社会经验。

随着阶段性活动的开展,我们还邀请了社区工作人员来园进行“厨余变沃土,我的花园我做主”相关内容的宣讲,将垃圾分类、厨余堆肥、幼儿的参与等一系列活动进行了系统分享,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正在形成的经验进行罗列和小结,总结经验,深化认知。

“厨余变沃土,我的花园我做主”,我们一直在实践与探索的路上前行,也将这种社区和幼儿园共建的资源以共享的形式作为幼儿“走出去”获得更多经验的有效途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望远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我们要通过知识的熏陶和督促的力量为幼儿创设激发兴趣、开启智慧的主动探索之旅。

把幼儿带进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境中去感知、学习并获得快乐的体验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过程是进一步资源整合的过程,也是幼儿接受新兴事物、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乐意与人交往的能力、具备初步责任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挖掘更丰富的、适用于幼儿年龄段的社区资源,充分发挥园社共建的最大效用,全面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垃圾堆厨余教育资源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姑苏区最大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试运营 日处理能力达100吨
浅谈中国厨余垃圾商业再利用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对一个垃圾堆的观察
食物废料处理器
捡东西
早晨我看到这样一幕
垃圾堆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