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发理论视域下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出路

2021-09-01刘玉珂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欠发达集体经济农村

刘玉珂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一、 引 言

伴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转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进一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欠发达地区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指的是地区经济总量低、人均收入水平低、积累能力和建设能力不足的地区,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1408.3万个,占57.4%;中部地区568.4万个,占23.2%;西部地区478.3万个,占19.5%[1]。此外,从表1中的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来看,2017年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中西部地区的1.38倍,2019年已上升为1.39倍。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更大,2017—2019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占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左右,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占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左右。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的发展差距。因此,要如期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势必要补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短板。

表1 2017—2019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 (单位:元)

欠发达地区经济之所以深陷“发展之困”,主要受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资本积累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区发展步伐。而这些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依靠某产业、某企业、某个人就可以弥补的,必须汇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最大合力。换言之,欠发达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仅依靠个体农户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必须依靠“集体”之力,发挥集体统筹调配资源、长远规划安排的优势。基于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就成为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困境的现实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说道:“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依托农村集体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实现集体搭台、个人唱戏,最大限度汇聚资金、资产、资源,提高群体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地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活力,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热潮与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之下,各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各具特色且成效不一,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如何在应对外部张力的基础上依托自身发展优势选择适合的集体经济道路与模式,如何克服自身的发展劣势实现“后来者居上”,即本文的研究起点。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学界从其发展历史、发展困境、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发展历史方面,仝志辉和陈淑龙[3]从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政策的视角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集体经济的发展轨迹,刘合光[4]以对比分析的思路,指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一条实事求是、持续与农业农村发展实践结合的发展道路。发展困境方面,张占耕[5]、徐秀英[6]等认为产权制度问题是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陆雷和崔志红[7]、杨嬛[8]、赵德起和沈秋彤[9]等则指出了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与合作机制的不完善。发展路径方面,苑鹏和刘同山[10]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产业发展、为农服务、资产租赁、资源开发四种方式,周立等[11]则专门针对资源匮乏型村庄发展集体经济提出了资源共建、社会共治、成果共享的发展路径。可以说,目前学者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是较为系统丰富的,既有个案研究,也有整体研究,对我国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成果不多,对欠发达地区的特殊禀赋缺乏深入关注,较少能够从后发优势与劣势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发展经济学中的概念,是后发理论的主要内容。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最初是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提出的,他强调后进国家经济增长与工业化具有“后发优势”,而沃森则强调没有制度基础的技术模仿长远来看会存在隐患,形成“后发劣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运用后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毫无疑问,欠发达地区位于发展后位,其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选择恰恰契合了后发理论的分析框架,因而基于后发理论对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予以分析,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地就欠发达地区发挥集体何种力量、利用何种资源、选择何种产业、完善何种制度、实现何种目标予以回答,并进而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方向,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所在。

二、 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即“落后的优势”,是指落后国家或地区基于自身条件,通过学习和借鉴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形成“后来居上”的潜在可能性。林毅夫在解读中国经济的过程中,认为我国正是利用了后来者优势才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2]。

(一) 欠发达地区基于先天优势而形成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先天优势指的是一个地区先天存在、与生俱来的优势。先天优势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优势,能够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转化为后发优势。我国欠发达地区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西部为多。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多样的文化资源,要开发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其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的依托优势,第一步就是明确所有权,划定开发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矿藏、水流、海域以及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均属于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必须由政府牵头,个体无权进行。进言之,自然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资源的利用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立见成效的,其投入的经济成本极高,时间成本较长,这是个体经济所无法负担的,因而要发挥这些优势并将其转变为经济效益就必然要依托集体的力量。具体而言,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第二阶梯,这些地区的矿产、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丰富。西藏目前已经发现了三江成矿带、雅江成矿带、班公-怒江成矿带、冈底斯成矿带,矿产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而其西部日照时数长,辐射量高,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云南西部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水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占全国的15.3%。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就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流转大荆镇口前村八百余亩荒山荒坡,因地制宜建成了陕南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不仅解决了村集体收入空壳的问题,还带动当地2万多户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13]。二是生态环境优势。欠发达地区开发程度低,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的缓慢发展使其免于环境污染,从而形成了原生态、纯天然的自然风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地区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可以走农旅融合的道路,实现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湖南省级贫困村——衡东县江山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探索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扶贫模式,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农家乐、夯实基础设施等扶贫举措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从源头上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三是文化资源优势。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文化谱系,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山水切割、盆岭相间的独特地域环境形成了西部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游牧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挖掘和利用便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原本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就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串联起了一条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等多民族历史文化体验和自然风情并重的旅游线路。这样一来,多样的文化资源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了现代转化和发展,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兼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效益。

(二) 欠发达地区基于外部条件而形成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除了上述先天优势之外,我国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还可以以“后发者”的角色不断模仿、学习、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学习成本取代创新成本,发挥后发优势。一是技术溢出效应下的技术优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其内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农业产业化一方面要求现代农产品种植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求先进的产品加工技术、营销技术、物流技术。因而欠发达地区若走农业产业化的集体经济之路就要掌握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链,在技术自主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具有溢出效应,欠发达地区能够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技术经验进行模仿改造,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农业技术和运营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作为济南市对口帮扶对象,2019年湘西州保靖县就组织了科技特派员赴济南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培管技术、营销方式等。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下的制度优势。集体产权归属清楚,欠发达地区人民才能够保障自身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享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各项权利,才能够实现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后脱贫时代保持集体经济发展效果,应稳定产权结构,构建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14]。目前我国各省已逐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工作,出现了包括苏州市吴中区、河南省济源市、山西省襄垣县、甘肃省高台县等典型,涉及集体经济组织建构与成员身份界定、集体资产运营与股权收益分配、股权继承、退出与转让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覆盖东部、中部、西部的改革经验为欠发达地区的集体产权改革提供了借鉴,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确立适合自身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而夯实集体经济发展的产权基础。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政策优势。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与精准扶贫精准衔接,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政策福音。一方面,金融支农、财政支农政策能够为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提供启动资金。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表示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和支持“三农”小额贷款,要求给予农民贷款服务政策便利和利率优惠,这就为缺乏启动资金的村集体明确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三权分置”的土地政策也能够盘活欠发达地区的闲置耕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并将其作为村民参与集体经济的资产,在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实现农民的同步增收。

三、 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发劣势

后发劣势即“对后来者的诅咒”。杨小凯最先提出“后发劣势”这一中文概念,他认为落后国家虽然借助后发优势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较快发展,但会给长期发展留下隐患,并导致发展失败[15]。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集体经济虽然具有后发优势,但是也必须警惕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后发劣势,避免形成后发陷阱。

(一) 欠发达地区因先天不足而形成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发劣势

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末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先天不足引起的,这些不利条件也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后发劣势。一是地形封闭,交通不便。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不同,当下的农村要发展就必须积极融入市场,根据市场化需求进行生产与竞争。但我国个体农户的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竞争意识淡薄,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走集体发展之路,通过集体经济提高主体进出市场的自主权。没有交通就没有运输,就没有劳务商品的交易,就没有市场。基于此,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支撑。但西部欠发达地区多位于我国第一阶梯上,山高、路远、石多是普遍情况,因而交通不便这一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造成了阻碍。二是耕地面积有限。中国传统农民是被捆绑在土地上的群体,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耕地和宅基地,对农民来说这些是生存权益的根本体现,而这也恰恰为全体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创造了可能。也就是说,只要拥有土地,农民就具有参加合作社、参与集体经济、实现经济增收的现实资格。但拥有资格并不等于能够带来实际效益,如前所述,欠发达地区的所处地形决定了当地人均耕地面积极为有限,且分布分散。再加上西部地区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导致耕地质量不高,高产稳产面积少,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晴隆县就是典型代表。该县山高坡陡谷深,石漠化严重,农业生产活动又进一步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因而一直以来深陷贫困。因此,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就成为关乎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三是农民思想固化,内生动力不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作社、人民公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步探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包产到户、包干到底的统分双层经营体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比之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因思想固化、信息闭塞,在没有真正看到利益的时候就会对现阶段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有深深的偏见,并长时间持观望甚至是怀疑、不信任的态度。特别是在贫穷文化泛滥的环境中,人们更加缺乏改变现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 欠发达地区因后天实践不足而形成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发劣势

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除了自身不足所带来的后发劣势之外,还可能因后天实践不足而形成一定的后发劣势,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集体经济的配套设施薄弱。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产业配套设施和发展环境,这是基础,也是关键。欠发达地区只有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完善的供水电气设施、发达的通信设施等,才能够确保集体经济产业落地,实现多元化产业融通。但我国欠发达地区恰恰是因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村集体收入微薄,难以负担起完善配套设施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的重任,所以才始终难以摆脱贫困。二是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同质化。目前我国先发地区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企业+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发展模式,这些模式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协助。但我国欠发达地区普遍缺乏企业“领头雁”。再加上村集体除了面临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农村的公共事务。因此,为规避市场经营风险造成的经营收入难以为继,进而导致村庄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职能无法履行的窘境,村集体在产业选择上只能局限在层次较低、产业融合较差、市场竞争力不足,但组织成员相对熟悉的农业生产经营领域[16]。这就导致地区致富增收建设项目大体相似,产业发展趋同化的情况,从而使得地区内部竞争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三是教育资源欠缺,人才匮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拥有现代管理知识的新农人,需要有知识、敢拼搏的青年人。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低、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导致本土人才缺乏。再加上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条件并不突出,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小,甚至外出学习的当地人学成后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因此形成了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

四、 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出路

根据上述分析,欠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多样的文化资源,这些优势构成了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初始禀赋。但具有初始禀赋只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步,能否立足初始禀赋实现资源优化与创新发展就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一方面要求欠发达地区根据自身优势明确发展特色,最大限度发挥初始禀赋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制度创新、民生保障与联合发展来强化初始禀赋,弥补后发劣势,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所需各要素的齐头并进。

(一) 以产业定位促发展:精准分析优势,明确集体经济发展特色

根据态势分析法,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步就是根据竞争优势确立发展战略,发挥初始禀赋的最大价值。即按照各地实际,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构建“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一方面,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欠发达地区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或依托自然资源发展新兴产业,或依托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或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或以文旅农融合的思路实现产业融合。如前所述,欠发达地区自身产业基础薄弱,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跨越发展,此时“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形式就应运而生。村集体可以通过合作社汇聚农户个体力量,统一经营,同时利用龙头企业的品牌和市场,实现村企联动。原本在承包到户、分散经营的制度下,个体农户经济实力较弱,在承担市场成本上压力较大,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而通过集体经济能够有效降低市场因素和自然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实现市场收益与成本集体负担。湖南省湘西新科村就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委托帮扶模式,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资源优势,引进花垣县神笔生态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蛙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神笔生态度假村。目前已经形成集科研、种养、文旅、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产业,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14万元。另一方面,基础薄弱村、“空壳村”应依靠国家帮扶政策整合涉农资金,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汇聚人才力量,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如前所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资金支持有了大幅度提升,这样一来欠发达地区发展集体经济就具有了启动资金,减少了村集体的前期压力。2018年,广西贵港市南港区为34个面上“空壳村”每村划拨5万元作为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启动资金,实现了全区集体经济“空壳村”资金扶持全覆盖[17]。

(二) 以制度创新激活力:加大制度供给,发挥集体经济制度效能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制度需求越来越大,制度供给必然也要同步。一方面要改善制度创新的环境,降低实现制度创新所要承担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在增加制度供给时要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的运行管理制度。具体而言,第一,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与改革工作。村干部作为国家政策的传达者和农村发展的带头人,是选择村庄发展方向、解答村民思想困惑的关键一环。要破解农民思想固化的问题,弥补内生动力不足的劣势,首先要从基层干部着手。由于欠发达地区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较少,成功典型不多,以至于较多村干部不敢贸然发展集体经济,即使选择这一道路也限于传统产业领域,迈不开步子,“无过即是功”的观念深刻影响着他们。这就需要建立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鼓励改革,解决基层干部的懈怠心理,调动其了解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基于此才能发挥干部的桥梁作用,不断促进村民思想的现代化,提高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接受度。此外,对于欠发达地区本身科教实力弱、缺乏人才的劣势,要运用制度力量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打破人才流动界限,增加人才投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以容错纠错机制、条件保障激励鼓励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到基层去、到集体经济领域去。第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资源流转形式,为集体经济发展创资本、增收益。要发挥“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的双层联动效应,在坚持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在基层设立试点,积极探索实践,不断盘活闲置农房及宅基地,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细碎分散的小块土地耕作制度进行改革,因地制宜,创新适宜的土地流转形式,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第三,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集体资产运营管理体系,促使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化发展。农村集体资产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更需要依托集体资源型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但在所有权上来说,这些资产属于集体所有,全体村民都应当从中受益,以此实现分配的相对公平。这就要求建立规范化、组织化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和资产公开机制,依制治村,稳固农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不仅能够汇聚多方力量,也能够公平地实现利益分配。因而有条件的地区在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中要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革,将集体经济收益按照股权协议公开、公平、公正地予以分配,实现有股者皆有得。

(三) 以便民惠民求动力:经济反哺民生,激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

人民是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来源。只有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够积极投身于集体经济建设过程中。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反哺民生,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以民生问题的解决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首先,教育是民生之基,也是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的现实根源。一直以来,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及高等教育入学率都低于发达地区,师资水平也远比不上发达地区,严重影响了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有研究表明,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8.43元。因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资源供给。同时也要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与思想教育,增强其对集体经济的了解,不断提升低收入人群获得经济机会的能力。还要鼓励村“两委”班子积极吸纳懂经济、会经营、擅管理的人才干部,为其创造学习和科研条件,以此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智力保障。其次,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体现,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为增加人民收入提供有力保障。集体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收益,除了分红之外,归村集体所有的资金必须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不断让欠发达地区农民明白“集体经济是好事”。此外,集体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不仅要用于完善民生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要保障一定的资金用于集体经济的再发展与再投入。集体经济长远发展离不开扎实的产业基础,而良好的招商、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落户、产业集聚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必须以科学布局、长远谋划、资金保障来实现贴心的政务服务、便捷的交通条件、配套的产业设施,以弥补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发劣势。

(四) 以联合发展扩规模:发挥集聚效应,避免集体经济发展同质

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难以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个村庄主要靠单打独斗,产业规模小、风险大。破解这一难题要走联合发展道路,要通过组织治理联合凝聚共识、资源产业联合扩大规模。联合不是杂乱无章的叠加,而是各要素高效配置。因此,在确立联合发展道路之前,要立足实际,选择适宜联合的区域进行规划协调。一方面要通过组织联合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确保统一规划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以治理联合凝聚村民共识,为资源产业联合奠定民意基础。具体而言,一是要强化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加强村村联通。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多位于山区,各个自然村之间距离间隔较远,联系极为不便。因此,要启动村庄整治、通信畅通、道路硬化、管道建设等工程,改善集体经济联合发展的硬件设施,使村村相通、村镇相通。二是整合域内资源,确立发展道路。目前欠发达地区集体所有的山地、林场、牧地、果园、渔塘等面积较大,但如果以各村各镇为单位单独招标出租或旅游开发,会导致内部竞争激烈,因此通过资源联合进行统一开发为最优选择。三是联动产业,共同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欠发达地区各村各镇之间通过产业联合能够将产业趋同化转变为现实优势,同时也能够在强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社会资本,进而扩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规模,以资金联合搭建起“利益共同体”。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在脱贫道路中就率先组建11个非建制性党建联合体,在十二吐乡横向联合7个村,纵向联合40个党组织,将西山根村的水资源和十二吐村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人均增收1万元,还大大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此外,必须说明一点,联合发展并不意味着大规模和大产业,适度规模才是联合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总之,破解产业同质化的问题需要各区、各村联合起来,既不能单打独斗、恶性竞争,也不能脱离实际、盲目选择,既要以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把控全局,也要以发展性的眼光调整集体经济发展战略,不断适应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

猜你喜欢

欠发达集体经济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财政部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