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博物馆展示中“原境”问题研究

2021-09-01刘梦希陈一凡

河北画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参观者陈列展馆

刘梦希 陈一凡

1.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原境”是巫鸿先生在《美术史十议》中提出的关于美术作品、艺术品研究的重要方法,对美术作品、艺术品研究与策展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

巫鸿先生将“原境”一词在《美术史十议》进行阐释,从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数个场合与概念入手,重新解释和阐述美术史在现实中的位置、发展与研究对象。

巫鸿先生指出两点:其一是“原境”的意义是广博的,既可以是艺术品所处的时代、政治、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整体氛围,也可以是其曾经的陈设或使用的具体场景。其二是“原境”是无处不在的,当一件作品脱离母体来到博物馆、艺术馆等现代场所时它并非孤立的,而是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表现语境。首先,上文是对作品原有母体的重现,下文是参观者的个人解读,没有上文的“提醒”下文也无法恰当进行。其次,也可以理解为现在美术馆、博物馆中馆珍藏的历史文物,它们并非在一个单调的陈列空间之中,而是与当下的建筑融为一体,艺术品是一定存在于某一个空间之中,而不是一个“孤品”。这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原境对艺术品研究、展示的重要性。

笔者对“原境”的理解有以下两点:第一,作品不同原境不同。在“原境”的重现时要充分尊重每个艺术品的特点,对其进行客观还原。第二,展馆和艺术史的研究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博物馆中所收藏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史考察的一手资料,反之,艺术史的研究正是对其形式美与人文,历史特点的探索,能很好的还原作品在历史或出土地的“原境”景象,会对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带来影响。

一、为什么有“原境”的需要

随着对美学教育的逐步重视、深入;美术作品、艺术作品数量的持续上升;展馆数量、规模、作用的不断扩大,作品、展馆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去展示艺术品从而让人更深入、客观地去理解艺术品既加强对陈列作品有关美术历史的“原境”重建是非常重要的。

(一)博物馆性能升级

首先,我国博物馆、美术馆等展馆性能的升级使对“原境”的研究与应用提上日程。近代中国博物馆建立伊始,大多以收藏为主,博物馆的展品只像是存放在其中,陈列方式、时期划分、门类编制都散漫的像是摆件,没有系统管理。随着博物馆的不断发展,性质渐渐从收藏转变为展示,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从“如何将博物馆从‘收藏’的性质转变为‘展示’的性质”这样的问题上,凸显出“藏品—观众—空间”这样的一个传播形式,而“原境”理论就刚好属于现阶段博物馆、美术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二)作品的展示需要“原境”

现代展馆的展览方式使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孤立的观看习惯,即把艺术品看作藏品收藏在博物馆、美术馆之中。但它们并非客体,展馆也并不仅仅只有“储存”这一种功能,展馆与作品是密切相关的,这就需要“原境”的回归,在“原境”的重构下,艺术品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客体”,而是与建筑、陈设、灯光等共同组建的新语境。众所周知,寺庙和石窟中的壁画与雕塑在今天往往被分开展览,但在母体环境中壁画是其中一部分。例如:大同云岗石窟,窟中壁画内容丰富,塑像像是在壁画中放大化、立体化的某个人物形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由此看来可得知壁画为前方塑像提供了故事背景和形象来源,也就是再现了前方塑像的“原境”,这样的布局氛围感更加浓厚,作品之间相互联系,使参观者更容易、更完整、更直观的理解佛的塑像和石窟中壁画。

(三)参观者需要“原境”辅助理解

近现代展馆所面对的是公众群体,不是像是古代由文人雅士所组成的群体来观赏,也不像是由那些了解美术史的学者,更多的是大众。当大众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艺术空间当中,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讲是陌生的。展馆中所陈列的艺术品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欣赏,这不利于参观者对展品的理解,对美育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美术馆在公共教育中不应该以自身为中心,美术馆是服务于群众的。

二、美术馆、博物馆展示的现状

(一)“原境”的缺失

目前许多艺术品的陈列展示中,“原境”仍然缺失。现存美术馆所拥有的美术展品大多数都是脱离艺术品“原境”而存现在的,并且现存美术馆的展示陈列方式作品缺少对艺术品背后的深层思考,只是一味地陈列,这导致展品的呈现缺少完整性和客观性两个问题。

1.完整性

由于“原境”的缺失,展品只能局部地展示自身的美感,但是其背后的人文历史等则没有进行展示,这些内容并不是简短的介绍就可以呈现的。

例如,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两座交脚菩萨便是云冈石窟流失的珍宝,对于这件藏品的展览方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仍延续了国外雕塑的展出形式,放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中,这种展示陈列方式已经脱离其原本所在的宗教环境,虽然参观者可以看到交脚菩萨的形式美,但其背后更大的价值在于看不到的人文美。

这两座交脚菩萨背后有着更多无法单独陈列的意义,从云冈石窟整体来看,这两尊菩萨像应该是属于壁龛型,即在此壁上的某个区域所雕刻出来的特定形象,更重要的是云岗石窟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一个石窟群,53个洞窟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这就意味着其形式美背后还承载着社会阶层的更迭,文化习俗的演变等过程性的内涵,这是一尊佛像无法呈现的。

2.客观性

由于博物馆、美术馆有着艺术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面向大众的,参观者看到脱离当时建筑空间以及传统文化背景的艺术孤品,难免会产生主观臆想。

除美国大都会交脚菩萨外,还有像这件大阪市立美术馆佛头,这尊佛像雕刻精美,表面处理光滑。在云冈石窟中,佛像并不只是传递着当时的雕塑技巧,还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服饰文化等众多信息。从视觉方面的角度去考虑,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里面的佛造像、菩萨造像的构图很多都是三角形等几何的样式。修建、绘制云冈石窟的工匠们的这些三角形的构图形式并非随意设定,工匠们迎合当时的审美形式,将佛教中的佛陀的地位和修建的造像相结合,建构了严肃而且庄重的建筑体结构。从收藏意义来讲,如果藏品单独在展厅展出,那么这种藏品展览是无法传递给参观者整个收藏意义的。也就是说,大多数观众只能依靠铭牌上的微观信息,不可避免会出现肤浅或错误的想象局面。

(二)展示方式单一

现存的博物馆、美术馆里面许多艺术品的陈列方式都是一样的,大多为放在一个普通的展示柜中,或用3D模型来进行展示。这样的展示方式很难调动起观看者的兴趣,从而对艺术品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并且无法传达展品的真实感受。比如在云岗石窟的第20窟的大型佛造像,高就14m,其高大的形象就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由于其体型较大,在美术馆中展出时只能以3D模型的形式呈现,并没有办法以一种实物的方式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缺少壮阔、高大的视觉冲击,很难给观赏者以较为确切的感受。

(三)忽略自身特点

强调艺术品的“原境”就是要还原这件艺术品的原来的空间环境,艺术品不同其原境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要关注这件艺术品的本身。提到西方绘画,西方采用焦点透视进行绘画,突出画面所需的立体真实空间感,营造一种三维一体的空间,例如最典型的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湿壁画,画面上的所有点都最终集中到一个点上。对于西方的绘画来讲,一幅幅的绘画作品放在博物馆的墙壁平面上则是最佳的展出方式。然而中国的许多绘画作品大多为写意画,遵循的透视原则与西方相反,用是散点透视的规则。云岗石窟壁画就像是一幅在石壁上的佛教故事画,可以使人多角度多视觉观看。并且云岗石窟还使用稳固的三角形佛造像结构,佛造像只有在这种结构中才能凸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他们的法力无边,其信仰佛教的信徒只有在这样的空间结构中才能感受到其信赖感、崇拜感,这是其所有的独特性。总而言之这表明了,不同的绘画特点需要不同的展览方式,不同的“原境”才能凸显其自身的美感。

三、关于“原境”恢复的设想

“原境”的还原与重现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和持续的尝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一)政府扶持

博物馆、艺术馆利用“原境”全面、客观的展示作品能起到很好的美育作用。但是由于像这种面向大众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机构性质,其展馆自身门票较低,所盈利的资金并不多,对于较为全面地“原境”重现来说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展品及展品环境质量,定期对各类展馆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确定级别,对于运行管理较好的予以奖励,对于自身起点较低的展馆予以补贴,促进地区展馆整体水平提升。

(二)行业创新

现在艺术与科技都不断发展,并且相伴而行,如果我们需要还原这些展品的原境,则需要更多的方式进行呈现,其中比较好并且方便现代的方式则是科技的注入,策展行业要不断与高科技、新技术行业进行产业融合,例如AR、多媒体、数字技术等进行展览,应用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打造数字化展厅实现对“原境”的还原,还可以增加与参与者的互动,展开这样一种沉浸式展览,切实达到构建“原境”对人们的感染意义。除此之外还要寻求多元化的展示“原境”3D打印技术、沙盘展览等技术的创新都能实现文化艺术的传播有突破时空限制的可能。

(三)策展人实地考察

如何更贴切地还原“原境”是对策展人知识与应用水平的极大考验,这就要求策展人不仅要了解策展知识还要了解展品历史,对于重要展品策展人可以通过参与实地的考察了解展品原有母体环境,虽然可能由于自然的(比如天然的风化、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的原因(国外的掠夺、人为的破坏)等,有许多的物品或者细节没有办法还原,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史书的记载、当地的习俗等推测,这样也可以不断提高策展人的策展能力,提高展馆展示作品的能力与水平,进而促进“原境”的推广。

四、结语

还原艺术品的“原境”不仅仅是对环境的再现,更是对其所承载的文化的还原,本文以云岗石窟为例,在美术馆、博物馆这样的空间之中还原“原境”,更是对其所在的北魏文化、当时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的重现。作为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传播主体,在今后许多的展览当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对艺术品的展览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还原艺术品“原境”,并搭建好美术史与博物馆、美术馆之间的联系,展览时的“原境”能更客观的、完整地再现其工艺技巧、文化的演变以及意识形态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参观者陈列展馆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最美的蝌蚪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组合与构建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