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演变与优化: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
2021-09-01杨晓龙,贺琛
杨晓龙,贺琛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理论的运用条件。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衍生一种量化的研究路径,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提供一种基于数理的理论根据,可以阐释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演进特性,并对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优化有所启迪。
关键词:耗散结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演变与优化
一、前言
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探寻如何促使开放系统由无序转为有序,该理论于1969年创立,创始人为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为人们研究开放系统从无序转为有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路径,普利高津本人也获得“重新统一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一崇高荣誉[1]。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但将其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却实属少见。本文将耗散结构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对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及其有序化开展研究,尝试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衍生一种全新的研究路径,以期对深刻把握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在规律、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有所启迪。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适用条件及价值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与熵变理论有着密切联系,熵变理论常用于封闭系统。熵变理论指出,熵是系统内部混乱度的度量,熵变即为系统内部混乱度的增强或者减弱。系统的混乱程度与熵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熵变理论还指出:任何封闭系统内部,熵增加的进程总是自主进行。
耗散结构理论常用于开放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生成耗散结构)需要满足三个前提:系统须为开放系统,耗散结构不来源于独立系统与封闭系统之中;系统须位于偏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中须存在非线性动力作用,系统内各要素间存在非线性相关效应,能够促使系统实现从杂乱无序到井然有序的转变。耗散结构理论还强调,如若系统维持开放状态且外部不断有负熵涌入,那么系统的总熵能够维持不变甚至减少,如此系统就能够维持稳定状态或者保持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在开放系统与外部持续开展物质、能量和讯息交换的过程中,系统内部可能同步产生正熵流与负熵流,若负熵流强于正熵流,则系统内部的总熵减少。如若系统内部总熵持续降低,当达到临界值时,系统可能通过涨落产生突变,从无序结构转变为有序结构。此种有序结构的产生和维系须从外界源源不断地供给物质与能量,因此是一种消耗物质及能量的结构,故被称为“耗散结构”。因而,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开展研究,对研究对象有既定要求:研究对象须为开放系统、研究对象须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机制、系统存在随机“涨落”等特性。
耗散结构理论以量化的思维模式与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基础。将耗散结构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可以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衍生一种量化的研究路径,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提供一种基于数理的理论根据,对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实现从混乱到有序、从非稳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转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参照耗散结构理论,只有将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内部的正熵和负熵限定在适当范围,才能更好地维系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有序性,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体制机制,促使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向更高层级的稳定状态递进,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有序与稳定。
三、耗散結构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内在契合性
耗散结构理论之所以能够运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主要基于以下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是开放系统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包含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环境等要素。管理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在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中管理的直接主体为学校,间接主体为政府与社会,客体则是全体学生。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环境等。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环境共同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系统。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于可以持续从环境中获得资源、能量和讯息,并持续向环境输出人员与服务,在输入、输出、反馈和调节的过程中实现系统的自身价值。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不可能不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能量和讯息,这些是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存续的重要外在条件,外在要素的缺乏会动摇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生存之基;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也不可能不向环境输出讯息、能量、人员与服务,这样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存在价值缺位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势必走向衰亡。因此,但凡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正常存在,不论其开放程度如何,也不论其管理效果如何,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就必定是一个开放系统。
(二)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当前远离平衡态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存在较为严重的管理失衡现象。首先是引导失衡,外在表现为新生入学后普遍缺乏人生规划。一份基于宁波市六所高校大一、大二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熟悉”的学生占比为27.6%,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非常熟悉”的学生占比仅为2.6%;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太熟悉”的学生占比为45.6%,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熟悉”的大学生占比为26.8%[2]。以上数据表明,新生在摆脱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业压力进入大学之后,面对大学自由的环境、宽松的管理方式、全新的学习模式,容易感到迷茫,此时若不加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引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其次是管理失衡,外在表现为学生在校期间学风建设缺位、理想信念缺失。在学习上,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迟到早退、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更有甚者铤而走险,夹带文字材料或使用通讯手段作弊。据华北地区一所市属重点大学“学生处学生违纪情况统计表”显示:在2010—2011学年中,该校共有57名学生因考试舞弊与考场违纪受到纪律处分;该校2010—2011学年的一项期中教学检查指出:有6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作业中存在抄袭现象,有2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实验报告“套用抄袭情况普遍”[3]。在生活中,过度娱乐化的事例不胜枚举,“网红文化”“综艺文化”“娘炮文化”蚕食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人不免生出“不敬苍天敬鬼神”的悲凉慨叹。第三是就业失衡。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中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是高校的就业工作。就业工作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两种就业失衡的情况同时并存: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有业不就、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因学历、年龄、性别等原因遭遇就业歧视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一项对广州市普通高校体育专业800名男女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指出,81.5%的女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过性别歧视,其中有3.4%的女生经常遇到。以上数据表明,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平均每10个女大学毕业生中就有7个左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4]。
(三)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大量存在
系统有序结构生成的内在原因之一,是系统内存在着非线性作用。确定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为线性作用抑或是非线性作用,是判断系统能否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依据。若自变量与因变量二者之间不呈比例关系,不符合持续性以及线性特征,甚至以常规逻辑无法解释其演变路径,则这种作用被称为非线性作用。非线性作用通常包含以下特性:滞后效应、指数放大效应、共振效应、临界慢化效应、跳跃(间断)效应、多值响应特性等[5]。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内部存在大量非线性作用,如滞后效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选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部分行业已是夕阳产业,但与其相关的专业仍被界定为热门专业,大批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依然扎堆;多值响应特征—以清考制度为例,该制度全面取消后,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各部分必定对其产生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反应。那些考试时作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毕业生,在清考制度取消之后将无法取得毕业证与学位证。此项政策的出台,在对毕业生起到惩戒作用的同时必定对低年级学生起到震慑作用,将对高校学风建设起到巩固和强化作用。其他如共振特征、临界慢化效应等非线性特征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中均有体现。
(四)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显现出间断的“涨落”现象
“涨落”意为系统参量在某个分值上下循环震荡的现象。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必定要通过系统的随机涨落加以实现,但涨落未必定然生成有序的耗散结构。是否能够生成有序的耗散结构,核心在于外部物质、能量、讯息的净流入能否满足系统随机涨落之后的需求。如果系统汲取的物质、能量、讯息等要素无法满足系统随机涨落之后的需求,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仍将回归到涨落以前的状态;如若系统汲取的物质、能量、讯息等足以维系系统随机涨落之后的需求,系统又位于临界值区域,则涨落之后的系统将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稳固有序的状态。当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与外在环境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时,一旦符合涨落条件,系统即会生成随机涨落。比如,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始终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迎来大发展时期,也使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呈现出全新的稳定结构。这一改变即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一次巨涨落,而在此之后得以贯彻落实的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不同层次高等院校分类发展改革等,即为高校扩招(即“涨落”)之后,在物质、能量等方面满足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稳定与发展需求的有力举措[6]。
四、耗散结构理论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特征演变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依据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平衡程度可划分为以下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为平衡态。此状态的特征是系统内部呈线性状态,系统位于平稳区域;第二种状态为近平衡态。此状态的特征是系统内部呈非线性状态,系统仍位于平稳区域;第三种状态为远离平衡态。此状态的特征为系统内部呈非线性状态,系统位于非平稳区域。从发展路径上来看,第三种状态是前两种状态的延续,前两种状态是第三种发展状态的基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演进路径也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时期为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时期到1999年高校扩招为第二阶段;高校扩招之后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蕴含的阶段性特征契合于耗散结构理论中阐述的开放系统的三种存在状态: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平衡态”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高校的学生管理由政府和学校独家负责,既没有民办高校的参与,又没有引入外资参与高校的学生管理,同政府之外的其他系统没有直接的物质以及能量交流,系统内部各高校之间横向的联系和交流也较为少。此时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虽称不上是一个绝对封闭系统,但毋庸置疑的是系统内部封闭程度较高、开放程度较低。在这一时期,系统内部呈线性状态,系统位于平稳区域。其外在表现为: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由于刚刚经历过“文革”的洗礼,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都希望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身命运,为国家贡献力量,因此自主学习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强。此外,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如1977年恢复高考时,从1180万考生中仅招收了67.5万名青年,录取率仅为5.72%[7],加上这些在校大学生都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因此毕业后的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安置就业。高校学生管理主体的偏好可以经过线性的传导机制从上自下的加以贯彻落实,如安排高校毕业生到艰难困苦地区工作等。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近平衡态”
改革开放之后到高校扩招之前,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相对封闭局面被逐渐打破,民办高校以及国外资本逐步進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正熵递增的速度。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等负熵流不断进入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固有的线性作用机制被打破,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逐步彰显。唯有系统内部的负熵流强于正熵流时,熵增加才会为负值,系统才可能呈现出新的有序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得到显著优化,学生管理成效明显提升。但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市场经济弊端凸显、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等原因,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中正熵增加的速度显然高于负熵增加的速度,因此熵增加仍然为正值,系统混乱度不断上升,只不过上升的速度有所放缓罢了。
(三)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远离平衡态”
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管理客体不断增加。在高考招生人数总量保持平稳的背景下,部分地区高考录取率连创新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接近50%。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在2016年高考实际录取率首次突破90%,在2017年超过91%,并且连续三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双增长的情况[8]。管理情况的复杂、管理难度的加大,对管理主体以及管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2006年教育部签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选拔、培养等内容。这些政策的出台,使系统增加了大量负熵。但由于高校扩招之后,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加上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以及外部复杂严峻环境的影响,导致系统内部负熵增加的同时,也涌入了大量的正熵,并且高校学生管理系统中负熵流增加的速度依然低于正熵流增加的速度,所以熵增加仍然为正值,系统的混乱度仍处于上升态势。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最显著特征是逐步远离平衡态。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较为缺乏,优质的师资队伍、优良的办学条件、完善的生活设施存在部分缺乏;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勤劳、诚信、拼搏、进取等精神品质在部分大学生中并未得到充分继承与发扬。种种情况表明,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远离平衡态的体现,也是生成层次更高、稳定性更强的结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五、耗散结构理论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优化
(一)强化政策导向,注重引进负熵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发展特征的揭示,當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已然具备生成耗散结构的基础要素。但耗散结构的生成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能量和讯息,但目前我国在物质、能量、讯息等方面的条件仍未完全具备,过度强调涨落并希望借此促进耗散结构的生成是不可取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目前亟须的并非促使系统向更高层次递进,而是注重引入负熵,以此来降低系统的混乱度。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关心辅导员队伍的成长、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以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等都是系统注重引进负熵的体现。
(二)发挥制度刚性,降低系统总熵
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信息滞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出台各项制度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规范制度的出台与落实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减少系统总熵,降低学生管理系统的混乱程度。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务必要发挥好学籍管理规定、纪律处分条例、考试违纪处分办法等制度的作用,特别要注重将制度落到实处。此外,对不科学不规范的制度应加以改革和修订,如毕业清考制度对高校学风建设起着负面的导向作用,应予以坚决取消。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必须适时调整不科学的制度并贯彻落实科学的制度,以此降低系统的混乱程度。
(三)坚持改革开放,确保系统正常
开放系统可以促进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的产生与发展,并引进负熵流,促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状态转变的进程加快。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封闭程度的增加必然导致系统混乱程度的提高。在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有序化的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方针必须始终坚持。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可以强化管理主体之间的竞争,加快讯息、服务、能量的交换与交流,使负熵流持续涌入,强化系统的有序性。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开放的环境中,外部涌入的既可能为负熵流,亦可能为正熵流。如果从外部引入的是正熵流,会使系统无序化的进程加快,新的有序结构必定难以生成。保证系统从外部引进负熵流这一本质要求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国外科学的教育理念、建构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确保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
(四)重视随机因素,形成有序结构
涨落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在远离平衡态的临界值区域,随机因素对系统有着巨大影响。此时,系统内部偶然的、轻微的改变或涨落,都会经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被迅速扩大化,生成宏观的整体的“巨涨落”,系统因此产生突变,新的有序结构得以生成。此种在非线性作用中的指数放大特性表明,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任何细微的改变以及任何突发状况的产生,皆可能会对高校学生管理系统造成宏大且深刻的影响。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人才培养方略的重大问题;需要对各类突发事件加以科学引导,防止突发事件失控、造成恶劣影响;需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对存在道德问题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需要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教育事业,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Immanuel Wanerstein.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Social Scie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2601.
[2] 姜明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宁波市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5,(2):110-116.
[3] 李奇.结构视角下的大学学风研究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14,(3):96-102.
[4] 马国锋.广州市高校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109-112.
[5] 傅广宛.非线性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J].中国行政管理,2003,(5):33-36.
[6] 傅广宛.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及其有序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6,(11):59-62.
[7] 康宁.论教育决策与制度创新—以99高校扩招政策为案例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0,(2):31-37.
[8] 中国教育在线.2018年高招调查报告[EB/OL].(2018-06-05)[2018-10-26].https://www.eol.cn/html/g/report/2018/content.shtml?from=grou
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