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现状与提升
2021-09-01曾梦玲
曾梦玲
摘 要: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德育”本就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与关键。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身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本文将首先阐述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然后立足于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调研,探索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一、引言
“課程思政”起源于2014年上海大学开设的“中国系列”课程,主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均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
2019年年底,我国及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一时间网络平台成为学生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然而互联网中的不实报道和虚假信息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每天通过网课与学生“见面”的专业课老师,我能做些什么呢?因此引发了我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这一问题的思考。因此,本文在阐述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将立足于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调研,探索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上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理论研究方面,卡尔·雅斯贝尔斯(德)认为“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表明了道德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德里克·博克(美)提出“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道德教育”,即帮助学生接受较高的道德标准、强烈的公众责任和公共意识。实践探索方面,美国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实施“社会研究”课程为中心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中。韩国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的渗透与整合,主张通过道德实践和其他学科教育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国内研究综述
1. 有关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必要性的研究。王振雷(2019)指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最关键要素,在专业发展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实现教书、育人相统一。李国娟(2017)认为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
2. 有关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现状的研究。齐砚奎(2020)认为专业教师教改动力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意愿不强,因为课程思政改革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必然会对原有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二是教改能力不够,学生身上出现的很多价值迷茫现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身上也都有体现。陆道坤(2018)认为与思政课老师相比,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且因学科不同还有所差异。
3. 有关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对策的研究。吴月齐(2018)提出一是要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二是要切实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三是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高锡文(2017)认为一是强化高校教师的政治意识,引导争做“四有教师”;二是专业课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开展“专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和新载体。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颇为丰富,为有效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奠定了扎实基础。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研究成果缺少现状调查,指出的问题大同小异,提出的对策同质性太强,因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在非思政课平台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方式。即,通过课程的教与学过程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目标。因此,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而专业课占据的课堂时间和空间要远远超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不管是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还是利用课程原有的专业内容进行思政转化,即通过“植入”或“内生”的基本策略,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让所有专业课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从而可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青年人来到大学,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为人。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专业课教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上、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在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促进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知识获取的碎片化、信息来源的丰富化,因此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和能力显著增强,使得新时代教学的基本逻辑也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学生发展的“以学生为中心”。也就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在课上与课后与学生加强互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瓶颈、解决学习困惑、分享学习感悟等,在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相统一的过程中,促进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升。
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现状——基于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调研
为准确认识当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150位老师(76位专业教师和74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笔录,经整理后,调研结果如下: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优势
1. 与学生的接触机会多。93.5%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比思政课的学分多、课时多,因此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更多。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2020级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见表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占总学分和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8.0%、10.3%;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类,占总学分和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43.7%、58.4。显然,专业课对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占据更多,专业课教师有更多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2. “隐性教育”更容易被接受。82.4%的受访者认为,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又“润物无声”,因此这种“隐性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比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生动,也更能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从而接受、认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深。70.2%的受访者认为,学生会在专业课堂的学习中不自觉地受到老师的熏陶和启发,专业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德才兼备的专业课教师,会通过言传和身教,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而以行业领路人的身份,教育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为学生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打下坚实基础。
4. 其他。除了以上主要优势以外,12.5%的受访者还提出了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中的其他特点,如: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这条纽带,更能与学生成为朋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得育人效果更好;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即便在新型的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中,老师的核心作用依然存在,因此育人主导性更强。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不足
1. 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50.10%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教师由于不是专门的思政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还未形成课程思政的意识,还没适应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重身份,因此也就还未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做很好地融合,还未进行完美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还未在课程思政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2. 缺少课程思政的能力。92.20%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教师缺少课程思政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非党员教师,没有进行每周固定的党组织生活或政治理论学习,其提高政治素养主要靠老师自学,所以可能思政知识相对薄弱;二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到底要挖什么和怎么挖?如何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课程思政方面的系统培训,因此在这几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困惑且明显力不从心。
3. 缺失课程思政的环境。84.40%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外部环境还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观念态度欠统一,当前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少数非思政课教师了解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和真正内涵,部分教师并未领会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有的老师甚至对“课程思政”这个名词都觉得陌生,所以全校上下对于课程思政还未形成统一的思想高度。二是教学管理机制欠完善,当前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偏重考查老师的课时任务是否完成,尽管会通过领导打分、教学打分、学生打分、教务打分等进行一定的教学评价,但评价内容往往仅限于传授知识部分,对老师有没有进行课程思政、进行得怎么样、学生是否适应等塑造价值的部分并未涉及,因此包含思政教育在内的教学管理机制尚未建成。三是育人效果评价机制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是一个很复杂且长期的问题,其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对象是什么、谁来评价?当前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准确回答,依然处在积极探索、寻求方案的阶段。
4. 其他。15.6%的受访者还提出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其他不足,比如: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的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力度不够,一般只在岗前培训、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中有所涉及,在岗培训与教学能力培训中有待融入更多的课程思政内容;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类的课题研究还较浅显,有待形成合理地学术梯队,进一步深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难点和前瞻性问题。
五、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意识是前提
1. 认清思政职责,坚持三全育人。高校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育人,而课堂教学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等专题培训,促使专业课教师意识到首先自己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然后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 积极探索方案,加强实践积累。课程思政当前还处于一个较新的领域,专业课教师要从所带课程、所处课堂出发,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课题、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促进课程思政方案实施、推广课程思政经验做法,以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能力是基础
1. 增强教学内容的融合。“课程+思政”的基本策略一般有两种:一是“植入”,即在非思政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如在《商业银行管理学》课程中讲授完“贷款流程”的相關内容后,可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法治”等思政内容,由此升华到强调银行贷款流程中业务员的职责与使命。二是“内生”,即利用课程原有的专业内容进行思政转化,这种方式保持原课程结构不变,在适当位置增加中国材料、讲述中国故事。无论植入还是内生,均要做到教材融合、课堂融会、作业融通、社群融达,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完美融合。
2. 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更多、信息更广,因此教师作为学生高效高质量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更了解学生、让学生有兴趣学、并能让学生学明白,而混合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注意力回到课堂与课程中,因此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载体,让教师能够有时间、有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使得育人效果更全面、学生学习更主动,有助于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成效。
(三)改善环境是保证
1. 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学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其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的重要内容。在教材奖、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成果奖等各类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和奖励力度。
3. 完善育人效果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认同并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可能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期才能显现出来,仅凭短期的一些表象的东西是很难进行评价的。建议在传统育人效果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延长评价周期,在到允许的前提下,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家庭状况等进行追踪调研,以全面、综合地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并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建立“设计、实施、评价、反馈、修订”的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年7月29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
437.html.
[4]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20年7月29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5] 齊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124-127.
[6] 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 江苏高教,2019,(11):72-75.
[7] 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 2019,(10):72-75.
[8] 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72-75.
[9] 王忠国.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专业课堂之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8,(6):72-75.
[10]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1]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12]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13]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8):28-29.
[14] 陈曼.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塑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