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08-31秦娟娟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爱国主义大学生

秦娟娟

关键词:五四精神;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41 — 03

五四运动是由先进青年为先锋发起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奏响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其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正确认识其蕴含的内涵与价值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一、五四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及内涵

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均被拒绝。和谈失败的消息首先引起爱国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慨。五月四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影响的、以北京大学大学生为主力的13所大中专学生3000余人冲破军警阻拦率先到天安门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以抗议政府卖国的卑鄙行径。随即长沙、山东、上海等地的爱国青年学生迅速加入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之中。在各地学子身先士卒、亲情感召下,在政府置学生合理需求于不顾而武力镇压逮捕示威学生后,6月5日以日资棉纱厂工人带头上海工人以罢工声援学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全国各阶层纷纷声援五四运动,最终中方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在运动中青年学生采取宣讲、发表刊物等多种方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了以工人为主体的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在内的广大爱国人士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救亡图存,只有争取独立才能摆脱现存的殖民局面,由此中国众多有能力有政治担当的青年学生走上了求独立求和平的抗争之路。五四运动的影响力之所以会如此浩大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深厚精神在不断的推动人们奋进。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是五四青年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在精神品质层面上的凝练概括,而其中不顾生死也要挽救国家于危难的爱国之情最为重要。只有国家独立人们才有幸福可言。

五四运动已过去了百年,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也以闪耀了百年。那么如今独立的中国是否还需要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爱国爱国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弘扬爱国主义要根据国情实际调动各方机制共同努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提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1〕由此表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是在社会历史环境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价值

(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动力

五四运动的成功,除了爱国青年学生的英勇热血、各阶级人民的积极参与,最为重要的是在民族危亡之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青年知识分子根据实际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走上了寻求中华民族独立、追求人民群众解放之路。今天,爱国主义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青年一代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需要认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与经验,从而与国家一道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各种诱惑之下,当代大学生要继续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国家的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

五四爱国运动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广大爱国青年学生开始用民主和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求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展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和融入骨血的爱国热情。当代大学生虽然不需要浴血奋战,但是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与诱惑的社会,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西方普世价值的传播与侵蚀等方面不断的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构建。而大学生精力充沛、拥有较强的好奇感与接受度,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素养、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在新时期也要充分发挥五四精神,引导他们在革命先烈爱国事迹的鼓舞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坚守本心、在互联网时代明辨是非、在国家遭受损害时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赋予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存问题

在理解五四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大学生体内的爱国基因,做有担当有热血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但目前大学生爱国主义观的培育也存在着各种现实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的爱国观理性不足

所谓理性爱国就是在表达爱国情感与行为时三思而行、不意气用事,不卑不亢。而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纪,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做事往往思虑不足,同时还未形成完善的辨别是非能力,心境很容易被环境改变,较容易被他人带动。在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钓鱼岛事件中,日本单方面宣布对钓鱼岛的主权引起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国内以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表达对主权的维护、对日本强盗行径的谴责,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是游行队伍中最为积极地力量。但是随着爱国情绪的不断高涨,人们逐渐失去理智,一场爱国活动最终发展成了打砸抢烧日本商店、日系汽车的闹剧,这种不理智的爱国行为除了宣泄自身愤怒情绪,影响国家安定与团结之外没有任何益处。由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成为高校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

(二)部分大学生的爱国观知行不一

当今有一部分人虽将爱国挂在嘴边,但真正让其对国家做出贡献时首先考虑的却是自己的权益有没有受到侵犯,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就如持续出现的如杜嘉班纳发布“起筷吃饭”视频、MAC的广告推广中涉及中国地图时省略台湾等等一些西方奢侈品牌发表辱华的言论或者作品时,一部分大学生虽也强烈谴责这种辱华行为,但是一段时间后对品牌的商品仍趋之若鹜。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为了有效抗击疫情我国医护人员、警察、党员领导干部等主动请缨战斗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全国人民毫无怨言在家自我隔离众志成城共抗疫情,但是有些青年为了自身安全在疫情爆發初期就以学习为由离开中国,更有甚者在疫情期间编排发布虚假疫情信息引导舆论致使人心惶惶,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种种行为表明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爱国存在着知行脱离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教育方式及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充分有效的合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各方系统并且持续的坚持。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发挥合力从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现实中各种相关资源并没有形成合力,在培育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授课的方式,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爱国知识,却较少开展爱国实践活动,往往只能带给学生最浅显的认知,而不能刺激到其内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注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大学生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只有形成充分有效的合力,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培育环境才能有效影响学生的情感观念,使爱国情感深入其骨髓与血液,做一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

四、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更是不胜枚举。先有屈原以死报国、后有焦裕禄赤胆忠心为人民。将民族文化与教学相结合既可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力度。对此要创新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可以通过开展孝亲敬老义务活动使同学们在与老人的交往中了解爱的真谛;通过观看《可爱的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影片激发学生们内心的爱国深情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自觉成为祖国的守卫者。此外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的载体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每一个都有其所蕴含的独特深意,不管是纪念屈原,希望家人安康的端午节;还是渴望团圆的中秋赏月;亦或是无论在何地都要归家团圆的新春佳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代表着我们对于亲人幸福的祝愿、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节日祝福活动,为学生讲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它所蕴含的深意,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做一个爱国爱家的中国人。

2.添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内容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添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实际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就如美国学者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爱国主义教育只有贴合实际,才会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参与度。教育者在课上可以通过当下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了解他们内心所想,在沟通中培育他们的爱国之情并且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以生活实际为内容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引发他们的关注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爱国的使命感。

(二)创新爱国教育的方法

新世纪始,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所蕴含的超信息量扩大了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影响了传统“你讲我听”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且爱国主义理论属意识形态领域,单纯理论教学较抽象,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接受度,高校就必须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课堂的作用,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可以通过观看《建党大业》、《建军伟业》等影视、话剧、纪录片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感受无数革命先烈的爱国深情从而引起直达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动;也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创新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好奇感,促使其主动的接受相关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爱国主义深入他们的内心。二是要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做到网上教学与网下教学相结合。新媒体的开发运用使枯燥的思政课堂变得更加多彩,身为教育者要擅于运用新媒体,在课上通过新媒体播放爱国主义相关的视频、音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课下可以创建一个有关爱国主义宣传学习的平台,平台可以集理论讲授、视频短片、爱国诗句、爱国闯关小游戏、师生交流与一体,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对国家的深爱之情。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者队伍建设

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需知识的主要来源,要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拥有一支优秀的教育者队伍是关键。一是教育者要构建完善的爱国知识体系。首先教育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术热点问题,不断丰富理论功底,培养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更好的把握和遵循爱国主义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教学;其次教师要通过挖掘中华民族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以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准确理解和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更好地激励大学生不断奋进。二是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言教身教相结合。首先要明确职业道德,做一个爱岗敬业者;其次要强化思政工作者的言行规范,要身作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自身为榜样潜移默化的改变學生的行为观念,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结语

五四运动虽已过了百年,但爱国主义精神却历久弥新。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虽然中国的整体实力还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不论是中国的扶贫政策的落实还是中国护照的保护力、不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亚丁湾护航都展现着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身为中国人,我们身体里深刻着属于祖国的民族印记,就如她离不开我们那样我们也永远离不开她,我们衷心希望中国能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腾飞,希望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4.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4-45.

〔3〕张耀灿,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0-14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爱国主义大学生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