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重境界与西方接受美学
2021-08-31潘婷
潘婷
摘要: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而他的代表著作《人间词话》是用西方崭新的眼界看待中国传统诗词,本文以三重境界为基点,分析其与西方接受美学的联系和影响。
关键词:人间词话;三重境界;接受美学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王国维先生评的是诗词,话的却是人间。他采用接受美学的方法赋予一些新的见解和意境,其中提出了“三种境界说”,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揭示出人类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情境,。旨在说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要求词人自身有这种境界,此境界不在现实的情事之中,而是超越现实有另外一重更高一层的境界,因此在豪宕之中又实隐含了沉重的悲慨,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有境界和无境界的区别是源于主观读者是否能与客观事物产生共情的联系和思考,是否用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审美意象,是否给予读者一定的文学启示和影响,转而在阅读文学作品引起共鸣或想象,达到美学思想的贯通[1]。正如立普斯对主体即“移情者”的描绘:“人们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接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以致整个人格的主动投入。”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物体物我同一产生时,境界也随之产生。
二、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何妨有其想
所谓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何妨有其想就是这种体现。原来的三首诗未必有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意思,是由于有王国维那样具有大事业、大学问的读者,采用中国传统的说方法——“断章取义”,直接解读诗歌的含义,以此来应证自身的修养,从这些人的词读出小词中的深沉意境,在词的本身看出了更深的意思。三重境界也正是在文学诠释自由的基础上读者的接受,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再创造产生的。
王国维将古人三首看似毫无联系的诗词自构一体,推衍出凡古今成大事業、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自我觉醒,“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本来是写主人公苦思怀想之情的, 登楼远眺, 极目天涯, 苦苦探寻自己意中人归来的身影, 即就是寻找一个自己所属的目标,自我觉醒后探寻出路, 在三种境界说中可以理解为对成大事业和大学问的追求。第二层境界——忘我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力量表现为一种不断向上奋斗的过程,为了自己树立的目标付诸实践,哪怕面容憔悴、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类似于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样的坚韧奋斗。第三层境界——真我存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前期不断奋斗,受尽磨难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到达成功彼岸,达到人生的终极理想,经过多次磨炼最终到达成功彼岸时豁然开朗、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结果,这是一种超脱自然存在之感。
三、西方接受美学
而对“西方接受美学”的引用恰好可以解释这种文学现象,这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理论,理论核心是走向读者,即重点考虑读者的想法。文学接受本身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审美具体化的一个过程,是文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一部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这也说明了读者的重要性,没有被接受的文学只是潜在的存在,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加以修饰改造得出自己的理解,才能冰冷的文学作品才能变成鲜活的审美现实,拥有完整的艺术生命。
德国的接受美学家沃夫冈.伊塞尔说到:“小词中隐藏了一些可能的作用,给读者很丰富的联想。”所有文字语言的运用,好的作品就在这种微妙的语言的运用之间表现了一种潜能,给了读者诠释的可能性,给了读者丰富的感受和联想。文学接受也受描述客体的多样性影响,一些义涵丰富的意象会带给读主体更多诠释的可能性,创作主体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在具体的事象中激发灵感,发育成熟后表达出来,从而产生不同形式、特点的文学作品,每个主体所倾注在客体身上的情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相当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文学创作主体的重要性
然而这些种种联想不仅与诗人文学素养相关、更与说词人的修养境界密切关联。创作主体是具有主观创造性的,对现实生活中的客体有属于自己的诠释的可能,它不能从客体中所抽离、孤立,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外在对象上,将文学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形式化的寄托描绘出来,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美的价值的传达和感染,完成文学创作的价值。而这种主观创造性是受到创作主体自身文学素养、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的影响。每一个文学创造者都有自己对审美的判断,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因为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主观性下的自由创作,都表现了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古往今来,多少人著书谈经却消失在历史长流?自诩才学却藉藉无名?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境界与词作中的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主体的审美性存在于其文学创作中具体的语言形式的蕴藉中,并通过语言蕴藉显示出来,充分体现审美表现的过程和意识形态之间相互渗透。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学习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更要丰富生活体验,加强文学理解,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借鉴三重境界中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途径,更要有自身的思考和体悟。
参考文献
[1]周海媚.浅谈《人间词话》之境界[J].青年文学家,2019(35):86.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叶嘉莹 南京大学公开课小词中的修养境界第六集:词之潜能与读者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