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大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31居君
居君
江苏省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一系列举措,拓展了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思路。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游戏化的活动,成了指导我们进行课程调整的目标性路径。我园积极开展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生态式美育课程研究,研究真正立足于儿童的需要和情感的满足、儿童年龄特征的发展目标,以游戏化的形式、游戏性的主题、游戏式的语境,多维度进行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探索,提升幼儿的艺术综合能力发展。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丰富而多样,但幼儿园的美术集体活动常常忽略了游戏化,甚至集体活动在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中也被忽略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强调,课程游戏化不是没有集体活动,而是要关注集体教学活动能否尊重儿童的天性,体现游戏精神,能否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目前美术集体活动在游戏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家普遍认为美术集体活动就是欣赏和创作,其实不然。美术集体活动面向全体幼儿,有核心的教育目标和关键性经验,同时还要关注年龄段幼儿的注意力时长,在短短的15~25分钟有效时间里达成目标,就更需要游戏化、情境化来促进幼儿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关注集体活动的游戏化确实是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需要通过实践来解决的问题。
一、游戏化美术活动设计与实践的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实践差强人意
在教师的心目中,游戏化已经不是新鲜的词汇,一直以来集体活动都会强调用游戏化的方式来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利用宝贵的时间让幼儿获得关键性经验。然而事实是,美术集体活动常常耗时长,活动效率也不高,有的美术欣赏活动不能有效把握关键性经验而做过多的讨论,偏离重点,让集体活动变成幼儿被动接受知识、概念的媒介。理想总是与现实有所差距,教师们心中有“游戏化”,实践中却不能很好地实现。
(二)经验与个性的差距: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实施因人而异
在实际的活动组织中,教师的年龄与教学经验影响了对游戏化方法的理解与认同。有的教师在实施游戏化中会因游戏性过强而忽略美术集体活动本身的重难点把握。集体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下指向幼儿发展目标,让幼儿自主自愿、愉悦的学习过程。由于对游戏化的误解,有的教师把活动设计为游戏大拼盘,每一个环节都毫无联系、想方设法地添加游戏情节,反而忽略了活动本身的目标指向。也有一些教师则重视活动中重难点的学习而轻视游戏化的过程,一味地关注目标和美术活动创作的结果,让幼儿被动学习和接受,教师的输出大于幼儿的输入,从而让集体活动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三)理解与认知的差距: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开展千差万别
游戏化的美术集体活动设计需考虑到游戏情境的创设,那么活动最重要的操作部分如何能让幼儿专注地投入创作?整个活动流程的设计游戏化还是活动的部分环节游戏化?教师们的理解让游戏化成为一个难题,有些活动本身缺乏游戏元素怎样游戏化?如美术活动中的国画主题的创作,有明确的具象事物指向,画小鸡、樱桃、树林等。当具象的事物设计游戏化有一定难度,教师就会放弃思考,直接以讲述来完成活动。游戏化的美术集体活动没有被正确解读和思考,也造成了教师们活动开展的千差万别。
二、什么是游戏化的美术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在描述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过程的特点中说:“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他们与周围世界的接触是多种感官并用的过程,他们在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和摸一摸的过程中,对事物特征形成整体性把握。创作时常伴有身体动作、表情、语言等多种方式。”儿童的行为特点告诉我们,游戏化就是遵从儿童的这些特点,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充分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更自由、愉悦地表现表达。游戏化是一种理念,是一个行为指南,当具体到美术集体活动的设计中时,我们首先要将这样的理念根植于心,明确方向。
那么如何考虑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巧妙设计,让大班的美术集体活动游戏化更为适宜?经过我们思考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游戏主题贯穿活动的始终
很多美术集体活动的主题适宜围绕一个游戏进行从始而终的线索连接,从而让活动完整化、系统化。如大班美术活动“哈里昆的狂欢”,从作品的画面中提取到“精灵”为主线进行切入,创作围绕精灵的丰富变化开展,收尾也是儿童心中多种精灵的呈现,这样有主线的情境渗入,游戏化程度也最高。
(二)开篇部分以游戏的形式导入
如猜谜语、念儿歌、手偶游戏、电脑动态图、视频等。以上游戏化的切入是最常见的方式,因为不是每个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带有情境感和趣味性的线索,这时就可以在导入部分调动幼儿的情绪体验,来连接后面的内容。如马头墙、万里长城、古代的房子、斜拉桥等相对实物化的主题更适宜这样的方式。
(三)活动中某一环节的游戏化
如与幼儿一起进行某一感官的体验。感官体验也是游戏化的一部分,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身体各部分动起来在美术集体活动中是非常需要的。在活动中需要的环节引导幼儿进行相关体验,这样会更自然地切入游戏。如美术集体活动“花海”“麦田”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式。
(四)活动结束环节游戏性的表演
活动结束时,幼儿将制作好的美术作品穿戴在身上,一起随音乐表演、舞蹈、唱歌等。例如大班美术集体活动“有趣的面具”“美丽的草帽”“织锦围裙”等,幼儿可以通过表演进行展示,游戏化表现也更加自然。
三、设计——实践——调整,让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易设计、易操作、有实效
我们在大班进行了一学年的实践和研究,发现游戏化的美术集体活动设计需要站在儿童立场,思考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在设计与实践中不断打磨,以下将我们的实践与体会以案例呈现。
(一)游戏化形式:主题式贯穿始终——案例“哈里昆的狂欢”
“哈里昆的狂欢”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用游戏“变变变”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追随活动本身的元素“小精灵”,孩子们的情绪被迅速调动起来,变换着自己最奇特的造型来假装小精灵。紧接着引入作品《哈里昆的狂欢》,继续寻找画面中的小精灵,前后衔接自然灵动,把孩子们吸引到对作品的欣赏中来,同时也点明纷繁复杂画面的欣赏重点是“神秘的元素——小精灵”。这部分的设计充分体现出游戏化的引入,以儿童视角走进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紧紧抓住了儿童的探究心理,对画面一探究竟。后面的欣赏环节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感官体验,在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中感知各种特别的精灵所做的特别的事情。结束部分,孩子们又变成了小精灵,这一次他们要像画面中的精灵一样开狂欢舞会。首尾呼应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完整活动的尽善尽美,小精灵们的“任务”又引出孩子们的身体动作体验,与随之而来的艺术创作完美结合起来。该活动很好地体现了以一个游戏主题贯穿活动始终的设计方式。
(二)游戏化形式:活动的导入游戏化或某环节的感官游戏化——案例“马头墙”
“马头墙”活动的游戏化主要体现在有趣的名称上,所以活动导入部分很好地借用“马头”进行猜测游戏。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中国古代徽式建筑与幼儿的关系,用“马头”的手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通过动画处理把“马头”映入马头墙的画面中,成功让幼儿产生想象和探究的欲望。在马头墙的特征认知部分,因为前期建构起对马头的印象,幼儿对马头墙的几阶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又通过验证的手口一致点数来确认阶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官体验。该活动运用的游戏化策略就是巧妙地把活动导入环节或者中间某环节部分进行游戏化设计,对整个活动起到了畫龙点睛的作用。
(三)游戏化形式:活动结束部分的游戏化——案例“有趣的面具”
“有趣的面具”活动主要利用面具的特点,给了孩子们一个展示表演的机会,因此在活动的尾声,孩子们手持面具,在音乐声中进行游戏“猜猜我是谁”。这个设计充分考虑了毕加索立体主义呈现的面具的与众不同,让同伴之间互相猜测,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幼儿的作品因为色彩和变形五官的不同而碰撞出奇特的效果,这种趣味性的表现给了幼儿极大的创作兴趣,作品的呈现与表演体验则升华了儿童的情感表达。
四、案例实施效果分析与反思
在倡导课程游戏化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忽略集体活动带给儿童的重要学习方式。美术集体活动的游戏化,正是尊重儿童游戏精神的体现,使得活动格外的有趣、生动,让儿童的学习变得自然,儿童的创造力表现也在不断发展。
(一)游戏化美术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需要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反映出他们对游戏化的接受和需要,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的“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游戏化的情境中更容易让幼儿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来体验和操作,我们要努力把集体活动设计成为一日活动中的添加剂,保证在有限的集中时间里,给到儿童愉悦并有价值的学习。
游戏化的美术集体活动可以让儿童在玩中体验到快乐,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在艺术表达时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表现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幼儿园美术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是多元化的,在主题活动背景下任何可以用来给幼儿感知、欣赏、表现美的事物所产生的美术集体活动,都可以进行游戏化的设计。我们应基于儿童视角,将美术集体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其具有游戏化,更适宜儿童去参与和表现。
(二)游戏化美术活动提升幼儿多方面能力
幼儿审美表现与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在愉悦的游戏化活动中,儿童浸润于多感官、多通道的艺术体验中,更加完整地理解作品内涵。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也进一步发展,游戏化的设置给了幼儿空间,敢于大胆表达、表现。游戏化的体验让同伴间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和相互欣赏,彼此学习和共同创作,增进了同伴间的默契配合,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游戏化美术活动促进教师思维改变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课程实施让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成为常态,教师会将其中的游戏精神充分运用到美术集体活动中去,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观念。游戏化的设计让教师更加关注儿童视角,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在集体活动中开展游戏化的设计使教师不再畏难,每一个美术课题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设计策略,给教师提供了设计的路径。教师更好地把握了美术集体活动的关键性经验,了解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效开展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