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国家社会的互动模式与实现路径
——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为例
2021-08-31陈坤
陈 坤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一、问题提出
信息技术既能推动国家与社会围绕共同的目标展开合作,也能单方面聚集社会公众情绪,形成巨大的舆情压力,迫使国家方面作出相应的回应。在这一背景下,理解新技术工具在互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揭示新技术手段对于国家社会互动的影响,对于更好地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互联网平台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事件的热点新闻为例,总结分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化时代,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如何变化?2.信息技术如何提升社会在互动空间中的话语权?3.国家与社会应该如何应对当前互动模式的变化?
二、理论回顾与研究现状
(一)理论缘起
有关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最初起源于西方,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中心论”与“国家中心论”两大派别。“社会中心论”学者认为权力的来源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为了摆脱自然状态的局限,人们按照社会契约论组建国家并将权力赋予国家,以此来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由此他们认为社会高于国家,国家是由社会赋权构建而成的。“国家中心论”则认为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的代表,不同的私人利益之间会产生不可协调的冲突,进而威胁公共利益,而国家作为最高的公共机构,具有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因此这一派别强调国家要高于社会,它能有效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态势,多元主义的国家理论兴起,这一理论认为国家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反映,社会依据自身的相互制约能够防止对少数人自由的剥夺,其对于社会自身相互制约的强调表明多元主义国家理论本质上仍然是社会中心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回归国家学派以及国家社会互动主义两大理论体系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两大派系虽然在具体的理念上有较大差异,但是两者的核心都在于强调“强国家”的重要性。前者认为国家自主性来源于国家与社会的“隔离”,而国家自主性又与国家能力呈正相关,因此国家与社会的隔离程度越高,国家能力越强[1]。而后者认为国家与社会之间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合作的嵌入式结构关系,国家能力的构成不仅来源于自身的特性,也来源于和社会的互动过程[2]。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兴起,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逐渐增多,治理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热点。
(二)有关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
当前研究中国国家社会关系主要有两大分析框架,一是国家社会二元论;另一个则是对前者的反思,强调将政党因素带进传统的二元分析框架展开分析,形成政党、国家与社会三元分析框架[3]。
在国家社会二元论的框架下,冲突关系与合作关系研究是目前研究成果呈现较多的部分。冲突关系研究中,郭于华“弱者的迂回抗争”、于建嵘的“以法抗争”、李连江的“依法抗争”、“依政策抗争”以及董海军的“以势抗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农村呈现出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关系[4]。除了由上访问题引发的冲突外,国家政权的向下渗透引发的国家与社会的冲突[5],以及地方政府在争夺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权力资源时引发的利益矛盾[6],都成为学者们研究冲突关系的切入口。而有关合作关系的研究则集中在协同治理领域,其中既有围绕协同治理本身的理论研究,包括概念的辨析[7]、理论的发展演进[8]以及理论框架的研究[9],也有关于协同治理理论在公共危机治理[10]、环境污染治理[11]、以及公共服务供给[12]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行政吸纳社会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国家社会关系结构,这一理论框架认为,在中国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控制”与“替代”是互动关系的核心机制:国家通过控制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组织,维护国家权威,同时通过建立“可控性组织”替代民间自组织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最终国家与社会实现相互融合[13]。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行政吸纳服务”的概念,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核心互动机制是“支持”与“配合”:国家以支持民间组织发展换取民间组织对于政府工作的配合,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互动关系[14]。
而当前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不仅冲击着传统政治学的概念,也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已有的研究重点大多停留在互联网的出现如何提升国内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以及政府回应社会质疑的能力这一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赋权的概念[15]。对于新出现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影响,部分研究有所提及但尚未呈现出较多成果[16]。
三、分析框架: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国家社会关系
步入21世纪,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网络交互性的优势在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越来越突出,人类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提供越来越全面服务的背后是技术黑箱中的算法规则日渐复杂,而这些算法的所有权往往为大型互联网企业所有。因此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内部成员提供了互动平台,同时也为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对提升社会在互动过程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国家社会二元论作为分析框架,从互动对象、互动方式以及互动效果三个维度提出三个命题,同时选取此次疫情事件爆发后新浪微博的相关博文及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材料对相关命题展开论述(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
(一)公众—国家互动关系中的技术影响及其命题
公众与国家是研究国家社会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组研究对象。传统的分析视角往往强调公众需要形成有组织的集体力量,进而形成对于国家力量的抗衡。然而在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力量一直处于国家的监管与控制之中。公众不仅获取的信息途径较为单一,其议题讨论往往也呈现出个体化的态势,难以形成有效的集体性力量对国家构成冲击与挑战,传统表达空间有限。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公众表达观点、凝聚社会意见提供了重要平台。由于网络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大量负面信息迅速汇集极易对社会公众造成强烈冲击继而引发社会普遍质疑。尽管网络社交媒体依旧面临着国家方面的严格管控,但是管控举措往往发生在信息大范围传播并形成一定的舆论声讨之后,同时管控举措的强制性又会引发新一轮的质疑声,这使得国家在政权合法性的压力下不得不对公众的普遍质疑声作出回应。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拓展公众参与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命题1:信息技术提高了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拓展了公众议题讨论空间,提升了公众在国家社会互动关系中的话语权。
图1信息化时代国家社会互动模式示意图
(二)企业—国家互动关系中的技术影响及其命题
传统的企业—国家互动关系研究大多以政企关系为切入点,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吸引企业入驻以及地方企业的发展与地方税收、地方经济增长、地方领导干部升迁之间存在何种关联,而有关民营企业如何参与公共事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民营企业自身起步晚,实力相对较弱,无法形成对国家的有效制约;另一方面国家对于社会的强大控制力与影响力同样也限制着企业的公共参与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社会秩序:O2O消费模式从电商拓展至餐饮、娱乐、医疗、交通等各个领域,对传统行业格局形成巨大冲击;共享经济的出现则对城市公共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看病、游戏娱乐、在线教育等新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新生活方式在应对疫情危机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完善相关服务,民营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培育核心技术团队,掌握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其核心技术在公共治理领域的应用能为国家技术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命题2:企业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民众生活模式,也为国家公共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此提升企业在互动过程中的话语权。
(三)国家社会互动模式的进步与挑战及其命题
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公众与企业话语权的提升则推动着国家社会互动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从这一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对于培育成熟社会所起到的正向作用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话题。但是在当前的互动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介入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信息技术发展在推动民众更加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对公众筛选辨别信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尽管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技术伦理问题、用户隐私保护问题都是企业在使用相关技术时面临的挑战;国家一方面需要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对于传统话语权格局的冲击,如何有效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国家技术治理面临的挑战。
命题3:公共参与能力问题、技术伦理问题以及国家如何回应冲击成为国家社会互动关系所面临的新挑战。
四、案例分析: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分析
(一)公众—国家互动关系中的技术影响
1.信息获取。
在本次疫情事件中,互联网新媒体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疫情信息的重要平台。百度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用户通过百度搜索浏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日均超10亿人次,其中疫情进展及防疫知识关注度最高,分别占搜索量的24%和20%。微博数据显示,自疫情爆发以来微博热搜榜上疫情相关话题的占比超过60%,疫情相关的话题数量突破10万,话题总阅读量超过4000亿。其中“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断定是SARS”两大微博话题于2020年1月31日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前两位,话题总搜索量达到64万,累计在榜时间超过8小时。随后有关新型肺炎的话题信息每天不间断出现在新浪微博的热搜榜。2020年1月20日夜间,微博话题“钟南山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出现在新浪微博热搜榜,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名,仅1小时的时间微博搜索量达到33万。隔日此话题的搜索量更是达到256万,累计在榜时间超过16小时,自此疫情事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社会公众获取的信息中,既有来自官方媒体账号的信息,又有来自自媒体账号的信息,信息来源广泛。其中在“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话题下,“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环球网”以及“新京报”等官方新媒体账号分别就不明肺炎临床症状、武汉卫健委有关不明肺炎的通知以及不明肺炎是否是SARS等新闻进行了报道;在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之后,众多自媒体账号分别就如何做好个人防控、如何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以及如何选择有效的消毒水等问题进行科普,及时帮助社会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在武汉市政府确定“封城”之后,有关武汉市民生活的传言层出不穷,武汉市内微博博主们自发拍摄日常生活纪录视频,及时向社会公众呈现武汉市民的生活现状,既有效的制止传言的继续散播,又对社会公众的情绪起到一定安抚作用。
因此,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既能够及时获取官方发布的消息,也能通过接触自媒体及时补充更多相关信息。相较于传统的单一信息获取渠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突破传统信息封锁,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
2.集体发声。
集体发声内容主要包括问题质疑与议题讨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增多,对于信息的理解以及随之产生的质疑也就增多;而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通常也是公众参与议题讨论的渠道,这一渠道的增多拓宽了公众参与议题讨论空间。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能更快速地聚集社会声音,构建舆论场域,凸显问题的重要性继而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公众的集体发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新媒体平台,既有社会公众参与议题讨论的声音,也有社会公众向疫情防控干部发出的质疑声。社会公众在获取信息之后,基于对信息的疑惑直接发问,相关负责部门依据公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答并改进相关工作,这对更好地监督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国家互动关系中的技术影响
1.技术支持。
信息化时代,技术力量是话语权的重要来源。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体现在其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产品运营背后所拥有的技术研发能力。在疫情防治过程中,各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先进技术为国家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推动企业—国家合作关系的发展。
众多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业务为国家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疫情爆发初期,百度公司依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各项数据上线“疫情地图”功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各地区、各省份新增确诊病例人数、疑似病例人数、死亡人数以及治愈人数等官方数据呈现给社会公众;京东集团旗下京东健康与数千名呼吸科、感染科医生合作,面向全国用户免费提供线上问诊服务,帮助有疑似症状的患者解答相关问题;而在武汉封城之后,京东物流与苏宁物流分别开通物资免费运输通道,依托自身线上线下联动的物流调配系统义务为武汉地区运输救援物资;美团、飞猪等网络购票平台推出“退票免手续费”等措施,最大程度配合国家疫情防控工作,为减少社会公众出行提供便利。
此外企业还通过技术研发团队为国家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疑似病例人数的迅速增加,各地定点医院面临着巨大的检测排查疑似病例的压力,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实验室阿里达摩研究院依托阿里云的强大算力研发出全新的AI算法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对疑似病例的诊断效率及准确率;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复工复产阶段,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公司率先在杭州推出健康码,杭州市内人员在疫情期间凭健康码通行,与此同时支付宝公司基于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加快研发全国统一的健康码系统,这对于全国范围内复工复产阶段的疫情监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国家—社会互动模式面临的挑战
1.公共参与能力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民众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发声渠道,这意味着互联网的舆论场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言论和信息。面对鱼目混杂的舆论场域,如何理性发声、科学辨别各类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面临的考验。
自疫情爆发以来,围绕疫情出现的谣言层出不穷。谣言制造者通过剪辑、部分截取、篡改截图等方式为谣言提供所谓的“科学证据”,以此诱导社会公众。而面对疫情的爆发,社会公众内心往往充斥着担忧与不安,在获取已经有“科学证据”证明的信息之后,很容易就相信了信息的内容。还有一部分公众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谣言中提到的相关做法进行尝试。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和官方信息公开不全面、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也与社会公众盲从不理性的心理有关。因此,面对互联网媒体带来复杂信息,一方面是国家层面要做好相关信息及时公开、科普信息及时宣传;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在获取各类信息之后,应该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多查多问而不是盲目跟风转发、轻信谣言。
2.技术伦理问题。
尽管技术伦理问题并非某个特定时代独有,而是伴随着各种技术从产生到应用的全过程,但是信息化时代围绕技术伦理所引发的探讨却从未停止。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产品所依托的算法规则及数据计算存储方式等越来越复杂,核心内容往往只有专业技术团队掌握,技术运作过程越来越隐蔽,由此形成所谓的技术黑箱;此外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不再是产品单方面提供服务,而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过程,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产生的用户信息被如何处理,用户几乎无从了解,这其中存在着较高的技术伦理风险。
在此次疫情事件中,各地政府依据铁路部门提供的用户数据对密切接触者群体的流动去向精准画像,并通过通信部门提供的联系方式提醒其注意防范,与此同时众多网友反映从武汉返乡后频繁接到诈骗电话,个人信息疑似泄露。大数据的使用与个人信息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国家层面通过立法手段有力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也需要相关企业树立隐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3.回应能力问题。
面对社会公众与企业话语权提升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国家层面的回应内容既包括对社会公众质疑声的回应,也包括对于技术伦理风险的回应。无论是公众的质疑还是技术的伦理风险,其背后依据的都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公民权利,因此国家需要基于合法性的考量,认真严肃对待这些冲击与挑战。
此次疫情事件中,面对新媒体平台出现的各类消息,社会公众的质疑声从未停止,而各地政府予以的回应也参差不齐。黄冈市卫健委主任面对督察组“一问三不知”的视频经互联网媒体传播引发社会普遍质疑,随后黄冈市市委决定对其予以免职处理,及时有效地回应了社会质疑;而在面对网友披露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违规领取防护口罩这一问题时,官方予以的回应却因正文语句缺乏逻辑关联、没有回应领取依据等问题再一次受到社会公众质疑,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由此可见,在应对重要的公共舆论危机时,既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迅速应对,避免舆论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需要提升公关水平,有理有据地予以回应。而在面对各种各样谣言的传播,要及时做到信息公开、科普到位,在舆论攻坚战中积极主动地赢得社会信任。
为了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伦理风险,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严厉打击相关技术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但是目前围绕大数据时代数据个人权利问题、数据交易问题、大数据与国家安全问题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填补和完善。
五、结语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也为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中的相关媒体报道、新浪微博博文等内容,论述了信息技术发展如何带来社会公众信息获取能力、集体发声能力的提升;民营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参与国家公共治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公众公共参与能力问题、企业技术伦理问题以及国家回应能力问题提出的新挑战等问题。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信息技术对人类公共生活的冲击必定是方方面面的。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带来中国社会进一步走向成熟,其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又将扮演着何种角色,中国政治体制在应对当前信息技术冲击时又需要进行何种调适,传统政治学问题在信息化时代是否存在新的探讨空间等等问题都是未来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