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多元互嵌式融合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2021-08-31王永宝安吟雪
王永宝,张 瑜,安吟雪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710061)
义乌小商品市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义乌已经成为国家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支点城市,成为享誉全国的“小商品之都”。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扩大,义乌的市场外向度达到65%以上,贸易对象不仅仅有来自我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还有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每年到义乌的境内外采购商超过1000万人次。笔者通过实地调研,选取了鸡鸣山社区、长春社区和五爱社区三个少数民族及境外人员聚居数量较为密集的社区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分析多元互嵌式融合社区治理模式,总结其在改进和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中的经验。
一、基层社会治理理论与义乌社会情况
(一)基层社会治理理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界定,其中针对社会建设问题,提出用“社会治理”取代以往所强调的“社会管理”。
对于“治理”一词的论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对治理理论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讲,治理理论提倡公民与公务员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它寻求增加在组织事务和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所有公共部门员工的参与。它鼓励公民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广泛地参与公共行政,从而使公共行政更响应公众呼声和以顾客为中心[1]。国外学者将“治理”一词置于政府与社会力量的管理系统之中,B·Guy Peters提出了政府治理的四种模式: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管制型政府。其中的参与式政府模式相比其他政府治理模式来说,更注意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及广大公众参与决策的机会。参与式政府致力于寻求一个政治性更强、更民主、更集体性的机制来向政府传达信号[2]。对于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探析方面,Ham指出:“官员在面临行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是比较习惯采用‘控制’手段来解决问题,而非坚持公共服务理念的落实,也很少采取鼓励公民参与的形式,长期看来,反孕生许多行政问题。因此,应当尽量加强公民个人与行政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互动的机会,使基层行政人员了解公民的意愿倾向,并引导和鼓励公民参与基层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对决策执行的监督。”[3]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治理”一词的探析中基层社会民众的参与和公共决策十分重要。
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关乎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内容,而且社区治理又与群众生活、利益密切相关,如何创新基层社区治理,解决基层社会问题,构建和谐有序社会环境是目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基层社会治理,其本质是调动基层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在调和联动过程中实现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化管理,这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管理社会模式不同,根本动力在于激发基层社会自治活力,实现协调认同、上下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
(二)义乌社会情况
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进义乌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后,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与扩大,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商贸机会吸引了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人员与境外人员来到义乌市务工、经商。外来流动人员的数量从无到有、迅速发展。20世纪末,义乌市已成为我国非民族地区的穆斯林聚居区之一。
这个时期,义乌市政府的宽容与扶持所构建的友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外贸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欣欣向荣的气息,外来建设者与当地居民恰当的距离感和新鲜感,共同搭建起了这座城市最初温婉、祥和以及快乐的民族大家庭的幸福时光。也正是在如此平和的氛围下,义乌市形成了其特有的气质,即对地域的、民族的、阶层的,甚至是宗教上最广泛的包容度。
2004年之后,外来流动人口的迁入再次经历了高潮,不过这次移民高潮已不同以往。外来建设者迁入的步伐明显减慢,迅速迁入的人群以女性、儿童和老人等家眷为主,她们的到来不仅仅给义乌市城市容量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意味着外贸经济从井喷阶段进入了平稳期。随着再次移民高潮带来的群体结构的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激烈竞争以及开始凸显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外贸经济的发展速度减缓,也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社会经济发展转入社会生活本身。迄今,在义乌长期居留的少数民族与境外人员已经超过2万人,这些群体居住在义乌大大小小的社区中。
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体制创新,其核心是人,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保证社会运行安定有序。因此,外来流动人口作为义乌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如何实现对此类居住着多元人群的复合型基层社区的科学系统的治理是义乌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
通过笔者实地调研,发现义乌市的鸡鸣山社区、长春社区和五爱社区这三个聚居着较为密集的少数民族与境外人员。针对此类拥有多元人群、多元文化的复合型社区,义乌市有针对性地构建出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以社区服务作为此类基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调动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服务,通过向社区内居民提供内容丰富的服务项目来治理社区,保证社区内居民和谐相处,维护好义乌社会稳定。
二、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以鸡鸣山社区为例
鸡鸣山社区位于江东街道,自2003年6月成立以来下辖江东四区、金村和樊村、时代广场、星城广场、城市风景合并而成,行政区域面积为2平方公里,共有7个党支部,党员156名。目前,鸡鸣山社区有义乌籍人口3500余,外来人口2.5万余,其中有29个少数民族2000余名,还有来自74个国家的境外人员1300余名,被称为义乌的“联合国社区”。可见,鸡鸣山社区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种族、多元素的复合型社区。
面对这类复合型社区,鸡鸣山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并实践出“党建引领、网格共治、服务共创”的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以社区内居民需求为导向,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乐众惠民”志愿服务品牌,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党建引领、网格共治、服务共创”的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1+N+1”社区大党委工作体系
“1+N+1”社区大党委工作体系就是以社区党委为“1”个核心,吸纳4个群团组织,公益小天使、亲子树、女童保护等6个社会组织,天祥东方医院、供销集团等20家共驻共建单位组建形成区域化党建联盟,共同打造“1”个党群服务中心平台。此外,党群服务中心还积极招募志愿者,联合社区、单位、行业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党群志愿服务,目前鸡鸣山拥有8000余名注册志愿者。
(二)网格共治
鸡鸣山社区在治理过程中,采取网格化管理形式。网格化管理作为社区治理的一种创新形式,实际是通过技术化方法实现传统被动分散化管理到主动精细化管理的转换,从而克服了以往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低效率弊病,有利于推动资源整合和多方参与[4]。通过网格化管理形式,鸡鸣山社区成功将党群力量下沉进社区网格,吸纳少数民族骨干28人,境外人员代表109人,以实现“需求发现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纠纷调解在网格、服务落地在网格”。
此外,为充分了解社区内少数民族同胞及境外人员的生活情况,实现多元社区的基层治理,在社区内增设一名少数民族兼职委员作为组织保障,参加社区联席会议,分管社区民族工作,由其对社区的重大事项,要工商共议,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而对于社区内的日常管理,则成立社区民族民生互助委员会(如图1所示)。
该委员会以网格方式分别下沉为,江东四小区民族民生互助组、金村民族民生互助组、时代广场民族民生互助组、樊村民族民生互助组以及民族民生联盟,为鸡鸣山社区内的少数民族同胞及境外人员提供志愿服务,尤其在处理纠纷时,充分发挥了优势。
图1民族民生互助委员会
(三)“乐众惠民”党群志愿服务
“乐众惠民”党群志愿服务主要是指社区内以党建为引领所打造的各项志愿服务。首先,这些志愿服务的内容通过党群骨干下沉进网格收集民意、召开议事会商议或“两代表一委员征询提议”所决定;其次,通过“组织认领”或者“党委指派”的方式,实现志愿服务项目;最后,每一项志愿服务项目都会由社区居民对其进行季度排名及年度评选,以选出一批为民服务先锋和惠民服务品牌,让社区居民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3年,鸡鸣山社区成立了“乐众惠民”党群志愿服务站,根据社区内居民的需求,陆续成立了18支具有特色的“乐众惠民”党群志愿服务队,由社区党员、流动党员、共建共驻单位、社区公益组织、少数民族及境外人员志愿者组成,服务整个辖区辐射义乌全市。2017年,“乐众惠民”党群服务队服务时长达27万余小时,服务6万人次,解决3000余个问题。为做好社区内的志愿服务,社区通过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确立具体责任人,来落实志愿活动,保障社区内居民的日常活动开展。目前,鸡鸣山社区的志愿服务品牌主要有以下两类:
纠纷调解类:(1)中外居民之家,由社区党委牵头、少数民族、境外人员共同组成的自治组织,负责社区日常矛盾纠纷,以“以外调外”,是中外居民文化沟通、活动沟通的平台;(2)“支阿姨”健康小屋,是为社区居民开展婚姻与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心理疏导、健康知识讲座、是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管家;(3)国际“老娘舅”,是由外国人、少数民族、本地居民组成,致力于调解社区各类人群矛盾纠纷,让社区居民更有安全感。
便民服务类:(1)境外人员服务,由境外人员服务中心主办,针对境外人员融入社区而开展的咨询、普通话培训、工作及住房联系等服务;(2)“大叔帮帮”维修服务,由社区内水电工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电器维修、通水管、修线路等服务;(3)民族团结“融书苑”,由基民山社区党委及同悦社工主办,面向少数民族同胞开设普通话培训课程。
此外,为了加强社区内居民的交往和联系,鸡鸣山社区还会定期举办中外居民邻居节和国际家庭日。在中外居民邻居节,社区内的居民会穿上各自民族、国家服饰,聚集在一起品尝各国特色美食,观看各国风俗表演,增进各国居民间的文化交流。国际家庭日,通过在每季度开展中外家庭结对,互相走访,了解生活状态和需求,帮助结对的家庭解决困难,在中外家庭中建立深厚的友谊。
三、基层社区志愿服务内容——以长春社区、五爱社区为例
义乌市不同社区间的基层治理模式大致相同,都遵循了“党建引领、网格共治、服务共创”的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但是社区内志愿服务内容各有侧重。尤其是义乌市的长春社区与五爱社区,这两个社区以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和工作室为平台,向社区内的外来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提供生活帮助等不同程度的志愿服务,帮助该群体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共同构建义乌基层和谐社会。故本文选取长春社区与五爱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社区内志愿服务举措和产生的社会实效进行分析。
(一)长春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
长春社区位于义乌市福田街道,社区内1万余流动人口中有少数民族约600人,是其主要居住区之一,为了更好的向社区内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服务,保障其在义乌的工作生活,长春社区以“少数民族服务站”为中心,召集6名热心少数民族同胞为骨干,组成少数民族联络室,从生活帮助、社区融入、志愿活动、矛盾调解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多项举措为这些外来少数民族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服务站成立近3年来,共走访97户少数民族家庭,调解矛盾纠纷73起,开展语言学习、职业技能教育、法律法规科普等各类培训15场,组织就业推荐会51次,服务人次超239人[5]。
1.生活帮助。
长春社区的很多少数民族居民是来自于西北内陆地区,普通话不熟练且就业渠道单一甚至就业困难。针对这些实际困难,长春社区通过“生活向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三项服务帮助其尽快熟悉并融入义乌社会。生活向导主要由社区组织对少数民族同胞进行免费的语言培训,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同时还前往少数民族同胞家中进行走访,了解其实际需求从而提供服务。就业指导是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劳动技能进行登记,介绍相应工作岗位的情况,提供就业选择。同时还进行免费的创业指导,支持少数民族同胞在此创业。心理疏导是指通过与少数民族联络室的成员展开亲切座谈,了解其家庭困难,对于存在家庭矛盾纠纷的由联络室成员出面进行调解;对于家庭生活存在困难的,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会进行慰问,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同胞在义乌的生活。
2.文化活动。
长春社区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胞从思想、生活两个方面,实现其与义乌社会的深层次融合。在思想上,尊重其作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组织共同参与两会精神学习、党支部活动、政协会议等一系列党建活动,共同学习中央纲领性文件和地方法规。在生活上,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如民族音乐、舞蹈和诗歌,以开展各类民族联欢会,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同时,理解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开展邻里间等互融共享的活动,分享民族美食的同时,进行了解,促进交流。
3.社会服务。
少数民族工作服务站的成员组织引导社区内的少数民族同胞积极参与社区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社区文明创建、扶贫帮困和爱心捐赠等活动。社区文明创建主要是在社区内进行文明交通劝导、平安建设知识宣传、占道经营劝导等文明创建活动。扶贫帮困是少数民族同胞对于社区内的贫困家庭,进行结对帮扶;对于社区内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等。爱心捐赠是对于社区内的一些物资需求,如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进行捐助。这些举措使得少数民族同胞能更好地融入义乌社会,同时对义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义乌的建设也热心参与,积极贡献力量。
4.纠纷调解。
长春社区毗邻国际商贸区一期市场,社区内的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主要从事商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纠纷多为经济纠纷,包括货款、房租等矛盾纠纷。基于这种现实需求,联合义乌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市执法管理局、劳动保障局、司法局、法院、义乌市律师协会和妇女联合会8家单位组成“调解大联盟”,并在长春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和缘居工作室”,配备专门的调解人员,对社区内的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调解类型涵盖经济纠纷、家庭矛盾等各个方面,有效化解了社区内矛盾,维护了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
(二)五爱社区:“阿依乐·莎莎”工作室
江东街道辖区总面积约为91.6平方公里,聚居以维族、回族、东乡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居民约10000人。江东街道辖区内,五爱社区又因有库存商品专业街,少数民族居民聚居情况更为突出,社区内以穆斯林为主的少数民族约有1100人,境外人员约有1300人。由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语言上的差异,少数民族及境外人员在社区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会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
2019年4月,五爱社区为了更好地向社区内居住的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提供服务,在义乌市公安局江东派出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五爱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成立“阿依乐·莎莎”工作室。
目前,“阿依乐·莎莎”工作室主要负责社区内的法律政策宣传、便民业务代办、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在公益性社会服务方面主要受众是社区内的儿童和妇女,在儿童和妇女方面开展的服务内容多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儿童服务。
“阿依乐·莎莎”工作室设置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琴室等,由志愿者定期为社区内的儿童提供免费的书法、舞蹈、语言、古筝等培训课程。此外,还组织专项的读书沙龙活动,例如暑期圆桌读书会,召集社区内的儿童参与研读《红楼梦》等经典著作,并组织爱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工作室开展的文化活动,一方面培养社区内少数民族儿童的文化素养,提升儿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工作室通过一些文创作品展示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树立起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
2.妇女服务。
五爱社区的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居民大多数来义乌从事商贸活动,社区内的妇女大多作为家属随同,自己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因此阿依乐·莎莎工作室,除了给社区内的妇女提供普通话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还侧重于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以此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同时,联合当地妇联组织婚姻家事方面的法规宣讲活动,帮助她们树立维权意识,切实保障该群体妇女的合法权益。截止2020年7月,工作室主持调解的矛盾纠纷22起,通过工作室的调解工作大多数矛盾都平稳化解,为社区和谐贡献了重要力量。
四、义乌市多元互嵌式融合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
(一)治理理念
1.包容的社会治理理念。
义乌包容开放的商业环境,吸引了我国少数民族及境外人员来这里经商、生活。移民族群如果在体质、语言、宗教、生活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与本地族群之间存在差距,就会降低移民与本地族群之间的认同感,彼此之间视作“异类”,而使两者之间的日常交流具有障碍[6]。对于此种现实情况而言,针对义乌基层社会治理,民族宗教事务部门、镇街、公安等政府职权部门之间联动管理,坚持在开放视域下把握“尊重、自愿、谨慎、依法、示范”的总体处理原则,尊重民族社区的信仰差异,包容社区民族习俗延续,注重加强对民族自我封闭、制造群体隔阂、民族狭隘主义等破坏性行为的防范,重视社区内多元文化交流和加强共有文化资源建设,真正建立起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在该机制下,义乌市的大小社区通过提供不同内容上的社区志愿服务以及开展民族、国际美食节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提高了社区内居民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更是为社区内外来群体与本地居民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巩固不同民族间、族群间的友好和谐关系,深化外来群体对于义乌社会的情感认同与归属,以此构建义乌基层社会中的多元互嵌式融合新社区。
2.和谐的民族社区治理理念。
对于城市中居住的外来少数民族,在制定民族政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如何加快外来少数民族群体融入当地社会。义乌市的少数民族社区治理也坚持这一原则,即在制定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时从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与文化接纳、心理融合等四个方面去考虑[7]。义乌在民族社区内民族关系处理方面通过建设民族社区服务点、民族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给来义乌生活工作的少数民族提供生活经验分享、就业指导、创业培训、语言培训以及矛盾纠纷调解等多项志愿服务,以建立、强化社区内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升少数民族居民对义乌市的本体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融合社区。
(二)“党建引领、网格共治、服务共创”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
笔者通过对义乌市鸡鸣山社区、长春社区以及五爱社区的实地调研发现,义乌市对于聚居着外来少数民族以及境外人员的多元复合型社区,采用“党建引领、网格共治、服务共创”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如图2所示):
图2“党建引领、网格共治、服务共创”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
通过党的核心领导、各部门及社会组织协同、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在社区内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在此平台上又由各种社区自治组织,为社区内居民提供多项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的内容则由社区居民通过其所在网格的党支部传达。该模式科学划分社区内治理区域和内容,整合社区治理力量,降低社区治理资源成本,有效将民意上传下达,治理效果显著。
1.党建引领。
在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协调带动作用。因为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掌控全局、引领方向的作用,在维护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发挥利益群体的平衡与协调功能[8]。义乌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党建联建、网格共治、服务共创”模式,一方面以基层社区的党组织为引领,通过党的组织能力整合社区党支部和社会群团组织等社会群体,依托党的组织体系吸纳教育、医疗、通信等社会治理资源,从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能力。另一方面基层党员在社区治理工作中认领相应工作职责,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党员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在基层工作人员中形成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服务为中心。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改革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义乌多元互嵌式融合社区治理的关键,便在于实现外来流动人口在义乌的安居乐业,进而保证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义乌在对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以“服务”为中心展开,社区联动多元主体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以实现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在义乌的定居、就业和社会融合。其主要从定居、就业和融合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生活服务、普通话培训、就业指导等志愿服务,帮助外来的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在义乌市定居与就业;以民族文化节和国际美食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外来人口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促进该群体与义乌市居民之间的融合。
3.搭建矛盾纠纷调解平台。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9]。
义乌市基层社区治理中一大亮点就是义乌市的基层社区纠纷调解,前文所述的鸡鸣山社区、长春社区和五爱社区这三个社区的服务内容都有纠纷调解的部分。义乌市在搭建社区纠纷调解平台过程中,首先根据社区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调解组织的人员构成,如长春社区经济类纠纷偏多,在纠纷解决过程中除了社区人民调解员还会有市场管理局、劳动保障局等机构介入;五爱社区家庭纠纷类偏多,在纠纷调解过程中会有妇联等组织的人员加入。其次,基于义乌市社区内多元互嵌式居住格局的现状,纠纷调解过程中会有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的代表加入调解队伍中。通过搭建专门的纠纷调解平台,一方面解决了社区内的矛盾纠纷,恢复社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利用基层的力量将社会纠纷在基层解决;另一方面调动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在义乌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
(三)治理主体
义乌市在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并未沿用以往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而是构建出由党委引领,社区内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过去,社会管理重心长期停留在对基层社区的垂直管理上,基层政府与社区工作上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关系实际上变成了行政上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造成城乡社区自主性不足,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以及人民团体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而在义乌基层社区治理的模式中,其治理主体由社区及社会多方参与,整合多方力量与资源,充分调动社区内外来少数民族与境外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实现多元互嵌式融合社区在义乌的构建。
1.志愿组织力量。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社区内的管理主体无法有效且及时回应居民的需求,而在义乌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中,通过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积极招募各种志愿组织力量进驻社区治理环节之中,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日常管理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网格化架构,使得社区内居民民意及时传达,而党群服务中心则采用志愿服务认领及志愿服务指派的方式使得社区内居民的需求落到实处,故志愿组织在义乌社区的基层治理中成为其中坚力量。尤其是在聚居外来少数民族及境外人员的复合型社区,由社区党委牵头、吸纳少数民族、境外人员优秀代表共同组成的志愿组织力量,一方面负责社区内日常矛盾纠纷的化解并开展公益沙龙、项目策划,引导外来少数民族与境外人员和其他居民和谐相处,融入义乌社会并成为该群体;另一方面,作为该群体与义乌政府沟通的桥梁,上传下达,及时反馈民意。
2.少数民族服务队。
义乌市的民族社区服务队主要成员均为少数民族,一方面他们组建的服务队便于和来义乌生活的少数民族展开深入交流,另一方面,这些服务队成员,以民族身份参与到社区的日常建设中来,有效调动他们的社区参与度,快速培养服务队成员对于义乌社会、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和融入度。因为基于同一民族而产生的信赖,使得少数民族服务队容易在少数民族群体中获得支持。如此一来,少数民族服务队在日常的纠纷解决中,因为了解纠纷双方具体情况,可以快速平息双方情绪,缓和事态避免纠纷扩大,实现高效调解。因为少数民族服务队以少数民族身份参与到日常的社区工作中,对于社区内的其他少数民族成员起到了示范效应即通过树立一种民族身份认同、肯定民族多元以及协调民族合法利益方式,在公民身份建构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有效参与社区治理,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群体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实现了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合共治。
结语
笔者通过对义乌市鸡鸣山社区、长春社区、五爱社区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义乌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义乌聚居着大量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与境外人员,这些群体拥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字,拥有复杂多样的文化背景及各异的生活习惯,与义乌本地居民形成显著差异,故该群体成为义乌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容忽视的对象。面对此情形,义乌市秉持着包容开放和谐的治理理念,积极探索并创建出一套具有义乌特色和科学完善的多元互嵌式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且颇具成效,笔者将其总结为“党建引领、网格共治、服务共创”的基层治理模式。该模式不仅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更是充分整合、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区共治,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精细化的服务项目,以便于帮助少数民族及境外人员融入义乌,构建基层和谐社会。义乌市在多元复合型社区治理中的成功实践为东部沿海城市中同样聚居着流动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