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教理念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021-08-31张楚琦宋菲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专业管理

张楚琦 宋菲

河北传媒学院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沉浸式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了未来发展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繁荣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更为其带来了新机遇,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但同时,文化产业也走到了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阶段,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将对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巨大的推动力量。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原则

社会发展与产业分工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较于基础学科,更具综合性、复合性与交叉性,涉及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属于典型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主义美学精神的创意创业家,即通过文化知识、思维方法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创意超越,将经济活动和艺术形式相融合,实现文化艺术的商业价值转化。区别于传统非跨学科专业,为达到这一目标,高素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坚持专业化、多元化、复合性、实践性四大人才培养原则。

专业化要求围绕理论学习依据与明晰学习定位。以管理学、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的理论基础为铺垫,熟悉文化艺术创作规律与文化市场商业法则,同时能够清晰认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对分类中的产业、行业进行剖析掌握,同时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对具体文化产业中的项目工作和职业岗位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专业化的学习能够更具目标性、针对性和深耕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首要的培养原则。

多元化是指知识涉猎多元并行,并且所学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在技术变革的影响下,不同产业、行业门类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以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业态为例,它不仅互联网技术变革下的一种新兴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直播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传播、商业带货、会展活动等内容,多元化要符合时代的新要求。

复合性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要加强对综合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能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适合当下产业融合、学科融合的时代特点。

实践性则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学习文化产业管理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积累,更需要纵深到产业、行业和具体项目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跨学科专业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学术基因,同时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沉浸式人才培养策略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

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向可以看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较难实现以上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将学生置于主导位置,夯实其基础,激发其兴趣,拓展其思维,锻炼其能力。基于此,沉浸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应用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沉浸式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欧美国家兴起,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外语教学,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教学语言,即将学生“浸泡”在目的语言环境中,其应用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则是指为学生创造特定情景,营造真实氛围,拟定执行目标,让学生“身临其境”当前的学习任务。通过营造本专业环境,让学生切身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其创意与商业思维,考察学生经管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放大学生的角色影响力,将教学的“主角”变成学生。将沉浸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可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探索方向。而如何运用、何时运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便成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议题之一。基于此,在中西方教育话语中频繁出现的“时”教理念可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人才培养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一定的路径框架。

二、“时”教理念的由来与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抓住正确的时机展开教学工作,都是值得思考的教育议题,其中蕴藏着无穷的教育智慧。因此“时”教理念也由来已久。

在东方,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将“时”的概念注入在其教育话语中,并赋予了其多种内涵,在《论语》的记载中,“时”代表着时间、时机与时节,孔子对“时”的阐述也展示着他对“天时”与“人时”的认知。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学记》中也强调了“时”的重要性,《学记》指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就是使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其中的“时”,便是及时施教原则,强调着教育时机的重要性。此外,《学记》中还详细阐述了“时教正业,退息居学”的教学观念,即要遵从自然规律,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规课业,有助于取得好的学习成果。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则主张学习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规律循序渐进,提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近现代教育家徐特立、陶行知等人也提倡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

时间与教育的关系同样是西方教育家的论述主题之一,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适应人的天时发展来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思想,并规定了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所应进行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则提出了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基的人学思想及依据人和自然规律而开展的自然教育理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其哲学和心理学为依据,提出了教育应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皮亚杰认为,既然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教育就必须按其规律来组织。

综上所述,在各国教育学者的话语中,教育应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同时还需注意教育的时机与及时性,所以君子因时而教,“时”教理念可从依自然规律的天时、依学生特性的人时、依启发时机的学时三个方面,为当今的大学教育提供启发。

三、“时”教理念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

(一)依天时而教

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中还是社会环境中,对于人类而言,只有顺应大势才有实现目标的可能,顺应天时也是“时”教理念的首要思想,《礼记·王制》记载: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轻清时学轻清之业,则为易入也。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重浊时学重浊之业,亦易入也。这反应着我国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教育观。西方学者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理念也论述了教育应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夸美纽斯将自然规律看作自然发展的“秩序”,认为“秩序”支配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对于人的教育应顺应自然的“秩序”,为此教育工作应遵循自然的向导。

前人的观点给予了现代本科教育以深刻的启发,具体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沉浸式人才培养的策略上,依天时而教则应主要应贯彻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需顺应天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这也是实施沉浸式教学的首要环节,只有做好课程设置及相关的前期工作,才能保证沉浸式教学目标的完成。当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困境之一便是产教脱节,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国家发展、产业发展、行业发展趋势上以及对相关企业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之上,构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生与社会的实际利益出发,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第二个方面则是教学内容应顺应天时,即紧跟时事,顺应文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行业,文化产业只有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才能发挥行业作用,获得长足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需养成关注政策的习惯与正确解读政策的能力;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关行业的变革与进步实际上引领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风向,同时文化产业作为融合性产业,对于社会各类新兴行业也有着较高的包容性,为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关注社会时事、收集有效信息并研判未来的意识与能力,才能真正成长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设立前沿课程,或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加入实事分析与讨论的内容,并通过深度翻转课堂的形式,将课堂上的部分时间交予学生,让其或根据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最新动态与政策,或根据其认为未来会对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一定影响的前沿技术与理论,分享自己的想法思路,认知与灵感,并组织学生针对分享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文化产业管理是交叉学科,因此在分析前沿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依据自身所长,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不同领域方向的内容,带领其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视角认识社会的多面性,拓宽学生思维,并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研究方向与就业方向。同时,让学生建立起关心大势的意识,时刻保持专业灵敏度,培养其分析政策、分辨信息的能力,保证未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思想的正确性与先进性。

(二)依人时而教

南朝梁儒家学者皇侃曾在解读“时”这一字时提出“人身中为时”的观点,在教学中,即指教学过程要与人的发展情况相符。由此可见,天时是外在环境与自然的客观规律,人时则更多的指向人自身的内在性格与成长规律,其本质上更表达着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而教的理念。正如夸美纽斯所提出的那样,教育只有与人的禀赋、先天倾向与个人能力发展相适配,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在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是由来已久,自孔子的“因材施教”起,到北宋胡瑗的“分斋教学”、张载的“尽人之才”,再到清初颜元“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能以为学,则易成圣贤。”教无定法、因人而施的教学思想早已成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原则,并延续至今天的现代教育当中。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古代书院采用的师徒制教育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之中。当然由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与师生比的差异,现代本科教育难以完全做到师徒制,但也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导师制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个性,即为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通过导师对学生的个性指导与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思想、专业等方面的培养,导师制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进行合理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浸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习氛围之中。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方向较为多元,教师的研究方向也较为多样化,为此可实行双选制度,在新生入学时发布教师学术信息与导师制的公告,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导师,同时学院也可根据导师制的师生比进行调节,为新生匹配适合的导师。

专业导师应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最大限度的了解学生的性格与未来愿景,对于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随时讲解,个别辅导,进一步与学生建立情感链接,通过引导与自身的研究方向影响学生。同时,导师还可开展不受“班级”限制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在寒暑假,学院可联合导师们举办学术沙龙,各导师根据学生提案设置主题,根据学生兴趣带领学生阅读文献,开展相关研究,并让学生在导师会上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详尽讨论,甚至进行进一步发表,还可根据主题邀请跨学院教师、校内外专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要求每位学生都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力图实现“课程简而研讨周,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

(三)依学时而教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遵循社会与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外,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启发同样重要。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充分地表达出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即教学应在学生积极思考之时开展,从而达到开其意,达其辞。同样的,如前文所述,《学记》中“豫、时、孙、摩”四大教学原则中的“时”,表达的也是及时施教原则,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由此可见,恰当的教育时机可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而只有在学生积极思考,对知识有所渴望的情景下,教师的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真正给予学生启发。

综上所述,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便成为了教学的关键。斯贝尔斯曾提出,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与相互启迪中完成的,而非知识的堆积。Paul Friedberg 也在1970 出版的《Play and Interplay》中指出:游戏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鼓励创造性互动的非传统课堂相比于一般的课堂来说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此理念下,作为沉浸式教学方法之一的项目式教学,便具有了更为积极的现实意义。项目式教学即以项目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当中模拟实际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比起传统的讲授授课方式,此种互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高效地汲取和运用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锻炼专业技能。

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创意与策划、创意设计等课程都可在室内采用设定项目主题,分组完成方案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师负责讲解理念与理论,并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校外的项目式教学则更为多样化也更具必要性。以文化类的课程教学为例,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实属必需,而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文化产业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础。然而当代大学生自基础教育阶段便背负着较大的学习压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对于现代城市主流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宣教厚此薄彼,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也导致教育实践活动场所难以铺设,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书本和网络,文化感受较为淡薄。为此,与学校所在地周边的乡村合作,开展共创实践项目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缺憾。如可整合学校内外资源,邀请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的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乡村建设,激活乡村畸零空间,改造乡村公共空间,在学习实践的同时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居住与文化活动场所。还可开展乡村文化遗产、历史风俗的调研、整理与活化活动,通过对村民的走访与交谈,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感知乡村文化情怀,延续乡村文脉,让学生通过生活感知与五感体验找到本专业的意义。在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幸福感与安定感,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学生与村民、乡政府、企业等主体的交流,对周遭事物下意识的观察与探究,都会锻炼其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延展其思考维度,激发其好奇心,而当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动力并对知识有所渴求时,教师才能对其进行真正的启发,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沉浸式教学策略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已成为新的导向,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时”教理念从依自然规律的天时、依学生特性的人时、依启发时机的学时三个方面为沉浸式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期能更好的展开相关教学实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培养出既具理论知识又具实践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