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电影学与德勒兹块茎理论

2021-08-31李钦泠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德勒亚瑟块茎

李钦泠

重庆大学

一、神经电影学简介

得益于九十年代以来对大脑科学探索技术的发展,电影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维度。即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脑电波(EEG),相关事件电位(ERP)、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脑磁电图(MEG)等技术,测量观影者的脑活动数据,并结合被试者相关性分析(ISC)来评估在观看影片时观影者之间大脑在时空反应上的相似性。

早在 2001 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杰弗瑞·扎克斯团队已经尝试将带有叙事情节的影像片段引入FMRI 实验中来探讨人脑对事件边界的处理和反应。之后在2004 年,原以色列威兹曼科学的哈森团队首先提出了神经电影学这一术语,为其基于FMRI 技术的电影研究命名。哈森团队通过检测被试者在观看四种不同影片时大脑神经反应情况,证实了电影的确对观众情绪有着强大的操控作用,并且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这种操控程度进行度量 。此外,国内也有学者使用神经科学技术对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一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被试者之间脑活动具有较高一致性,其变化趋势与电影内容也存在良好一致性。

二、德勒兹块茎理论、桌面电影与神经电影学

在《“大脑即银幕”:从神经科学到神经-影像》(在下文中简写为《大脑即银幕》)一文中,作者孙绍谊引述了荷兰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学者帕特丽夏·品斯特在《神经-影像:数字屏幕文化的德勒兹电影-哲学》一书中关于当代影像图景与大脑景观的惊人相似之处:“轴索”是连接无数探头和神经元的有线或无线线路,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次终端监控屏幕构成了神经元,形形色色的次终端连接可以被看成是“突触”之间的互通,而观众与银幕人物之间发生的移情共鸣关系(empathy),则似乎可以从“镜像神经元”中找到答案。当代影像文化就仿佛是一个德勒兹式的“块茎”状结构(rhizomatic)大脑,触角繁乱伸延,触点彼此勾连,形成一张无所不包的影像之网。在书中,帕特丽夏还说道:“电影已经迈入第四阶段,他们称其为超现代电影时代,具体而言,他们认为电影贡献给世界的是最现代的机制:银幕/屏幕。超现代银幕/屏幕时代以其所称的过量影像、多重影响和距离影响为特征。认为我们已经迈入了一种电影狂里:摄影机和银幕/屏幕遍布各个角落……”

在德勒兹的哲学体系中,块茎是其差异哲学的基础。“哲学概念中的块茎被用来形容一种四处伸展、无等级制关系的模型。块茎的联系性原则是指块茎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与外界连接,其特别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事物、时间、地点之间的联系,它所发挥的功效是建立一个开放性的模式,从而借随意的联结来驱动和整合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块茎的联系性原则通过建立各种事物的联系,从而帮助人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

新兴的桌面电影正是对超现代电影时代这样与大脑神经具有惊人相似度的影像文化图景的印证。在桌面电影中,故事由各种各样的视频终端呈现出来的画面并置而成,其中包括电脑桌面、手机视频画面、直播画面、摄像头拍摄的影像,甚至行车记录仪所记录的画面。正如大脑中轴索、突触、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之后会给身体一个信息反馈,桌面电影就是由网络和视频终端构成的“轴索”“突触”“神经元”对于社会的信息反馈。桌面电影呈现的就是当代影像文化这张无所不包的影像之网中被束缚被裹挟的群体。在桌面电影中,也表现出人物无法逃离影像之网的困境,沉溺于影像之网中的主人公最终也因无所不在的轴索与神经元而走向毁灭。如影片《解除好友:暗网》,在这部电影中,块茎的对于截然不同的事物的联系性原则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影片通过一台笔记本电脑,使得主人公马蒂亚斯与本来和他毫无关联的暗网杀手联系在了一起,并最终导致了马蒂亚斯和他好友的死亡。在故事剧作方面,桌面电影基于其自身的特点展示了其他类型影片不常表现的内容,同时对于德勒兹的理论存在另一维度的呼应。“在电脑的隐秘文件夹、浏览网页历史、聊天记录、在线直播画面中,还能看到人物掩藏的秘密,压抑的本我……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桌面电影可谓是德勒兹‘大脑即银幕’的媒介实践,电脑桌面展现了人物心智中混沌的潜在领域、大脑的内在世界,是‘幻觉的现实’”。

“镜像神经元”是神经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发现,“镜像神经元”似乎不仅解释了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共情作用的原因,同时也补充解释了部分电影的叙事逻辑。在英格玛·伯格曼的影片《假面》中,护士阿尔玛在照顾不愿意开口说话的病人伊丽莎白的过程中,逐渐被其影响,最终丢失了自我的身份,成为了伊丽莎白的替身而存在。正如尼采所言:“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在凝视之时,凝视者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镜像”般模仿被凝视者的行为,在《假面》中,伊丽莎白对话语的拒绝使得凝视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阿尔玛在无法交流的情境下也只能选择凝视,最终通过不断的“凝视”使得阿尔玛深陷镜像模仿之中而丢失自我。

孙绍谊在《大脑即银幕》一文中说道“当代神经科学的前沿领域之一是探索如何将大脑中不可见之‘像’具体可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也正暗合了德勒兹的‘大脑即银幕’的主张。‘神经-影像’可以展现人物心脑的潜在领域,展现其中的混沌之像。再次确认了德勒兹关于‘艺术不是为了再现可见(visible),而是为了展现不可见(invisible) ’的论断。”

在电影史上有许多呈现“不可见”之像的杰作。如在影片《野草莓》中,展现了主人公伊萨克怪诞的梦境,往昔的回忆,脑海中的幻觉,讲述了伊萨克身处古稀之年对自己的自责与宽容,渴望爱却又无法抑制自身的冷漠,想要寻求解脱但对死亡又充满了恐惧,通过对不可见之像的呈现展示了伊萨克矛盾痛苦的一生。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影片《盗梦空间》更是展示了呈现“不可见”之像的影片的独特魅力。在这部影片中,梦境不仅是对于电影的比喻,更是构成电影文本的主要内容。《盗梦空间》所讲述的故事一如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看你是要寻求真理却虚无的彼端,还是守候实在却负重的此岸。

在《大脑即银幕》一文中,作者还从精神分裂分析角度着眼,认为神经-影像具有三重内在之力,即“谵妄的力量”、“虚幻的力量”以及感触的力量。就“谵妄的力量”而言,作者认为积极意义的“谵妄”和“疯癫”(madness) 能直接触及世界的荒谬性,冲击、影响乃至改变我们的现实感觉。在今年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影片《小丑》中,就深刻展现了“谵妄”与“疯癫”之于世界的巨大冲击力。影片中的哥谭市阴暗潮湿,垃圾遍地。就在这阴郁的环境中,亚瑟默默忍受着生活中不堪的一切。影片中的亚瑟总是不可控制的发出病态的笑声,这种病态的笑声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意涵:“它建构起一种关于经验的特殊的观点,一种在深刻性上不亚与严肃和眼泪的经验”。然而生活中没有人能理解亚瑟笑的力量。亚瑟工作时被街头混混殴打,被上司开除,被好友出卖,被自己的崇拜者嘲讽,被自己的母亲欺骗。唯一一个能帮助他的心理治疗机构也要被政府取缔。亚瑟在地铁上为了帮助别人摆脱骚扰而惹祸上身,终于被逼无奈开枪杀死了三个金融界的人士。这时候亚瑟才意识到身处底层的他原来还拥有这样的力量,这也是亚瑟真正的化身小丑的开始,用自己谵妄与疯癫的力量对抗世界的开始。“是我想多了,还是这个世界越来越疯狂”,这是亚瑟对于这个世界的追问。最终精神病人亚瑟只能选择用疯狂的方式对抗疯狂的世界。正如德勒兹所说,“精神分裂既是当代文化的症候,又是一种抵抗形式”。“所有的谵妄都关乎社会政治、经济或历史世界。”,谵妄的小丑正是那个历史世界中的政治和经济的产物。

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如《黑客帝国》《美丽心灵》《记忆碎片》《致命ID》《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以及国产电影《记忆大师》《催眠大师》等等,这些影片涉及到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对其的合理想象),将人脑活动的生理机制作为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影片的分析表明,“电影作为大脑不仅是一种对观众认知模式的最新表述,而且是与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相应地,意义生产机制的一种方式。”

三、结语

神经电影学在技术层面依托医学对于大脑检测的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对观影者大脑反应的精确检测,印证了电影画面、音乐、剪辑等方面对观众的影响。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测量出具体数据,对之前的电影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基于神经-影像的电影剧作手法创作的电影也在电影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许多基于该理念创作的影片被划归到“高概念”电影的范畴,为观众带来了特殊的观影感受。神经电影学也与德勒兹的哲学思想遥相呼应,基于神经电影学得出的研究结果,对未来的电影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神经电影学对于观众观看电影时的情绪变化还无法进行更精确地区别与辨认。同时,由于神经电影学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对观者直接反应的检测,还无法分析电影艺术对观众产生的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神经电影学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德勒亚瑟块茎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寻找德勒兹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收拾房间
ARTHUR'S HICCUPS
好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