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
——以YouTube 2021 年春晚视频评论为例

2021-08-31梁艳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评论者语料库共同体

梁艳

海南大学

一、研究背景

2014 年5 月1 日,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 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项目,涵盖小品、歌曲、杂技、相声等多种艺术形式,对传播中华文化价值,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春晚于每年除夕晚直播,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广泛关注,关于春晚视频的评论能反映中国人对于这一晚会内容及整个中国的看法,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研究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沈桂萍(2015)指出,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就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对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公民身份的确定辨识(青觉、徐欣顺,2018)。高承海(2019)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孔亭、毛大龙(2019)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两个概念组成的,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持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王宗礼(2020)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提高各民族及其成员的国家认同。第二类研究侧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董楠(2019)强调,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视并加强国家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严庆(2019)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2020)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出发,发现学校要遵循不同教育阶段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分阶段、有侧重地展开相关教育教学活动。雷振扬(2019),于春洋、陈奥博(2020)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释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重要性。第三类研究探索从多种不同维度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杨鹍飞(2016)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共同推进,解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于衍学(2019)从三个维度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他认为实体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价值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点,路径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王新红(2019)基于内容维度、价值维度、表达维度、接受维度四个方面,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李贽、金炳镐(2020)从世界历史发展维度、民族形成过程维度及社会主义建设维度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适时性、紧迫性和先进性。郝亚明(2021)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理论提供了一种尝试,他认为要素重叠、纽带联结、功能依存是共同体形成与维持的基础所在,并论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从构建共同性、互嵌性、共生性三个维度入手。

以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大多数是关于其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从不同维度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春晚评论的研究较少,少有关注YouTube春晚视频评论以期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二、语料搜集与研究思路

为获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2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YouTube 评论的体现,(1)本文首先自建春晚评论的语料库,语料库文本源于YouTube 官网的CCTV 春晚频道;(2)为保证春晚评论的有效性,经过人工筛选,共有903 条关于春晚的中文评论;(3)经文本除噪,剔除文本中的表情、符号及其他无用信息,得到18082 字。

借助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语言语料在线分词标注系统,按粗颗粒度将文本按词性分类,并通过英语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5.9 中的Word List,Collocates 功能对语料中的高频词及搭配词进行检索。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频词的使用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高频实词的应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语料库中高频率出现的词称作高频词。高频词呈现评论主体主要关注的话题,反映评论主体对该话题的思考以及评价,可以直接体现评论主体的态度及立场。根据AntConc Word List 功能检索结果显示,语料库中的前10 高频实词及其频数如下:祖国242 次,春晚134 次,好113 次,中国111 次,繁荣昌盛107 次,新年快乐100 次,祝福89 次,我们52 次,华人52 次,国泰民安50 次。

据春晚评论语料库中的高频实词可见,评论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祖国中国的祝福与认同、对春晚节目、表演人员的喜爱及赞美。这表明春晚营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审美,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特色的空间,让身处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置身于祖国这一时空,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祖国诚挚的爱与祝福。

2.高频名词的应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名词可以直接体现评论者关注的实体。春晚评论语料库中专有名词体现为春晚节目名称,人名名词体现为春晚节目的表演者名字,普通名词体现为对春晚相关其他事物的关注。高频专有名词及频数如下:《灯火里的中国》21 次,《可可托海的牧羊人》4 次,《牛起来》《茉莉花》各3 次,《山水霓裳》《画卷》各2 次。高频人名名词及其频数为:周深27 次,张也17 次,岳云鹏16 次,张艺兴、王一博各13 次。高频普通名词及其频数如下:华人52 次,中国人18 次,疫情17 次,小品16 次,歌16 次,同胞16 次,国家15 次,科技15 次,游子14 次,晚会13 次。

基于高频专有名词和高频人名名词,评论者对春晚节目及表演者十分关注。节目内容蕴含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细致地勾画了不同空间场景,通过不同节目渲染“除夕”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时间节点,并透过丰富的艺术感官形式引导观众体会其背后体现的价值,以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中,《灯火里的中国》及演唱者周深和张也提及最多,这一歌曲聚焦于“中国”这一身份概念,受到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并引起共鸣,这不仅能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牵挂、对节目本身和表演明星的喜爱,也从侧面反映了评论者对中国文化和自身所属中国这一身份的认同。在春晚评论中的高频普通名词中可以看出,“华人”“中国人”“同胞”体现出对个人身份所属于中国及“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认同;对“小品”“歌”“晚会”等节目舞台的关注体现他们对春晚节目的关注度很高,表现了对春晚节目舞台的喜爱。通过对“疫情”与“科技”的关注,可以发现他们对国家科技进步、抗疫表现的认可,由此产生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3.高频形容词的应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形容词的使用体现了评论者对春晚节目以及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的直观评价。春晚评论的高频形容词为:好113次,繁荣昌盛107 次,国泰民安50 次,伟大48 次,好听33 次,强大31 次,好看30 次,幸福25 次,棒25 次,繁荣富强25 次。

由此可知,春晚评论语料库中的高频形容词都为表示积极正面的词汇。从形容词的使用可见评论者的直观评价及潜在的意识形态观点,前10 个高频形容词中“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繁荣富强”“强大”体现了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并衷心祝愿祖国未来发展更上一层楼;评论者还以“好听”“好看”等肯定评论对春晚进行直接评价,表达了对春晚的喜爱及赞许。

4.高频动词的应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春晚评论语料库的前9 高频动词结果如下:祝142 次,看97 次,祝福89 次,祝愿43 次,希望40 次,过年37 次,喜欢36 次,加油33 次,爱31 次。高频动词体现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一方面透过除夕这一时间点,春晚这一契机,激发了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因此不由自主地发出对祖国祝福的话语;另一方面,“过年”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看”(春晚)刻画了评论者的想象心理,即除夕这一时刻全家团聚看春晚的温馨场景。

对以上高频词的分析发现,评论主体将自己归属于中国成员,不仅关注春晚这一节目,而且也强烈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搭配词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频实词能反映出评论主体关注的焦点,“祖国”和“中国”在春晚评论高频实词中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四位,以高频词祖国、中国为检索项,提取高频搭配词,探讨评论者对中国和祖国的态度,可以得知他们心中对祖国,即中国的印象。“祖国”高频搭配词如下:繁荣昌盛128 次,祝98 次,祝福67 次,伟大47 次,国泰民安47 次,好45 次,祝愿43 次,人民37 次,新年快乐35 次,牛年29 次。“中国”高频搭配词为:新年快乐27 次,好24 次,祖国24 次,加油21 次,祝福21 次,爱16 次,人民14 次,万岁12 次,繁荣昌盛11 次,强大10 次。

春晚不仅聚焦于宏观叙事,同时也关注个体精神及情感,通过营造一种“参与感”,让每一位中国人感受到国家主旋律与每一位个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以此激发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由搭配词可见,对祖国中国的祝福和未来的发展期待是关于“中国”,“祖国”评论的主要话题。分析其中搭配,不难看出搭配多为表示积极意义的词。对“祖国”“中国”“牛年”的关注和祝福,体现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喜爱,并对祖国这一概念实体的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论中祝福语,比如“新年快乐”“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与“祖国”,“中国”的频繁搭配,传递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可见评论者对春节这一特殊节日、以及对祖国同胞的祝福,体现了对这一民族的情感,对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给予深切期待和诚挚祝福。体现出对祖国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祝愿祖国越来越好、繁荣富强,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本文采用语料库的方法,以2021 YouTube 春晚评论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央视春晚评论中的体现。春晚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构建了个人和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它仿佛一场富有意义的仪式,将“身体缺场,心灵在场”的人们归聚于同一个情感认同的空间场域之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可和歌颂油然而生。从高频词和搭配词发现,春晚评论集中表现对“祖国”的归属,对春晚多民族节目内容的关注,从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评论者语料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仲夏夜·轻时光生如夏花
新闻评论少不了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