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范本
2021-08-31福建省莆田市水利局
水韵莆田(蔡昊)
木兰溪,福建省内六大重要河流之一。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清波安澜,这条100余千米长的河流,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沧桑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推动,当地干部群众接续奋斗,从“谈洪色变”的历史创伤,到“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木兰溪治理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范本。
为民治水:百万群众挥别千年水患
水可兴万利,亦可成大患。莆田市“母亲河”木兰溪,发源于戴云山脉,流域面积1732平方千米,干流全长105千米,一路东流入海,哺育着莆田大地,于是有了“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的景象;同样因木兰溪,“雨落东西乡、水淹南北洋”,水患频发。
1999年10月,第14号超强台风引发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木兰溪变成了“灾难之河”,倒塌房屋近6万间,淹没农田45万亩,近3万名群众寄居他乡,2万名学生被迫停课……
灾情牵动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的心,他第一时间来到莆田,走村入户慰问受灾群众。面对灾情,对木兰溪水患成因有着深入了解的习近平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将当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并与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习近平在现场说:“今天是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开工的一天,我们来这里参加劳动,目的是推动整个冬春修水利掀起一个高潮,支持木兰溪改造工程的建设,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随着一锹锹挥土和一根根落桩,莆田人根治水患的千年企望一步步走向现实。
经过长期综合治理,莆田从“福建省内唯一一个洪水不设防的区市”,跃升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木兰溪全面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目标。水清、岸绿、景美、宜居,是木兰溪展现给世人的新面貌。2017年,木兰溪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2020年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久久为功:一项工程开启全流域系统治理
木兰溪防洪工程的开工建设,是几代人想干而没能干成的事业。
木兰溪治理之难,难在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客观环境。最为突出的是两个技术难题:一是木兰溪处于沿海淤泥地质,在此基质上筑堤,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二是木兰溪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畅,裁弯取直,抗冲刷难度巨大。
为此,习近平先后4次来到木兰溪现场调研,多次听取并实地检查治理方案和技术准备,强调一定要“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
为了破解“豆腐上筑堤”和软土抗冲刷的世界级难题,习近平特地请来了国内权威水利专家,终于找到了“软体排”技术,并通过了水利部的技术鉴定。
为了让“裁弯取直”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减到最小,由国内权威水利专家为木兰溪治理设计了全国首个物理模型,在木兰溪张镇段进行试验。1999年12月14日,习近平来到木兰溪调研试验结果,确定成果可行,已具备开工条件。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千米的行洪河道,裁直为8.64千米,缩短7.36千米。2011年,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从此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不设防的历史。
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之初,习近平指出:“治理木兰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现在已起步,但力度尚需加大。”近20年来,莆田市不断深化拓展木兰溪治理内容。截至目前,木兰溪防洪工程及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近50亿元,5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段总长37.4千米,占下游河段七成以上。木兰溪下游地区已超过10年未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县级以上城区防洪100%达标。近年来,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木兰溪治理坚持安全生态相结合、控源活水相结合、景观和文化相结合,开启了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征程。
如今,不再泛滥的木兰溪下游成了一片新的乐土,一座玉湖新城已然成型,不少村民将陆续乔迁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