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芜湖市湾沚区竹塘村遗址调查简报

2021-08-30陈尚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4期
关键词:位置遗物认识

摘 要:芜湖市湾沚区(原芜湖县)竹塘村遗址是具有多个历史时期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因为地表2尊高大的石人像引起文物部门注意,后期又陆续发现新石器时期及宋、明清时期文物。其于2016年经安徽省考古所专家认定为一处多时期遗址。

关键词:竹塘村遗址;位置;遗物;认识

1 竹塘村遗址位置

竹塘村遗址位于湾沚区湾沚镇三元豹山,最高处海拔约19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处于湾沚区东南角,东邻宣州区方杨村、养贤乡,东南侧为竹塘河,北面有张兴圩、长兴圩。清光绪《宣城县志》载该处距敬亭山十里(5千米),“又北十里为竹塘豹山”①。

竹塘村遗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边500~1000米处分别有小豹山、大豹山,遗址高处有2尊石人像,面南而立。

此外,周边还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玉璧、石铲及清代墓葬等,遗址的低处发现有瓷、陶残片。遗址东南侧的竹塘河上架有一座三孔石桥,桥下岸边有石板古驿道蜿蜒自村中。

竹塘村遗址中文化层丰富,遗迹保存较多。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将村内居民迁移他处居住,遗址恢复浅表层农耕,得以保护。

2 地表文物及采集情况

遗址遗存较为丰富,分布在遗址各处。经调查,采集到一些实物、标本,显示年代跨度上至新石器时期、下至明清时期。

2.1 新石器时期遗物

主要为石器、玉器,分为实用器和礼器两类。

2.1.1 石器

石器2件,均为砍砸器,形态明显,采用磨制法进行磨琢,制作精细,属凌家滩文化。

①有段石锛(图1):质地坚硬,色白,狭长梯形,长17厘米,刃宽7厘米,身厚1.2厘米,重440克。

②石铲(图2):质地坚硬,色白,宽梯形,长7.8厘米,刃宽5.2厘米,背厚0.9厘米,重95克,属凌家滩文化。

2.1.2 玉器

玉器1件,为礼器。

玉璧(图3):鸡骨白色,玉石质地,直径12.4厘米,内径5.7厘米,厚1.5厘米,重436克,属凌家滩文化。

2.1.3 陶器残片

陶器残片10余件,有口沿、腹部,器型分析主要为盆、罐。胎质为夹砂红陶、硬陶,胎色有灰、红2种,纹饰较为单一,仅发现回纹、席纹。下面提取6件进行介绍:

①夹砂红陶(图4),口沿残片,应为侈口器型,素面无纹,残高4.5厘米,残长6.8厘米。

②夹砂红陶(图5),口沿残片,无纹饰,长8.3厘米,宽3.5厘米。

③印纹陶片(图6),回纹,长10厘米,宽5.5厘米。

④硬文陶罐颈部残片(图7),三道弦文,下饰席纹。

⑤印纹陶残片(图8),纹饰磨灭较多,依稀可辨出回纹。

⑥大碗底(图9),平底,底略内凹,内部以碗底中心饰弦纹,弦纹铺满碗底,应为原始弦纹碗。

2.2 宋、明遗物

采集标本主要为瓷片,地面遗存主要有石人像(石像生)。

2.2.1 瓷器残片

瓷器残片较多,下面选择3类进行介绍:

①碗底厚平底,底略内凹。

②钵质地脆硬,素面无釉,盖沿外侧饰弦纹。

③黑瓷碗底2件,均为黑釉不及底,底足为小圈足。

2.2.2 石人像

石人像2尊,均为明代刻制,由于年代久远,且野外存放,石像表面纹饰风化严重,分较为完整的1尊、残缺的1尊。

①完整的石人像(图10)为花岗岩麻石质地,身高约2.40米,肩宽约0.67米,身着官服、头戴官帽、脚蹬朝靴,手持朝笏。靴头有卷叶纹,底座刻有云纹。

②残缺的石人像尺寸应和完整的石人像相似,但胸肩部以上均已破坏,残存部分双手拢袖状、袍裙纹饰和完整的石人像基本相似。

2.3 清代遗物

主要为石拱桥、古驿道、瓷片。

2.3.1 石拱桥

由石条砌就,拱由3孔构成,桥长40米,宽6米,桥面青石铺就,清代建筑。光绪《宣城县志》载:“竹塘桥,城北五十里近豹山,光绪九年重修。①”因年久失修逐步破损,目前此桥残断(图11)。

2.3.2 古驿道

青石板铺就,长约20米,宽1~1.5米,现已残存不多。

2.3.3 瓷片

①青釉碗底,底部浅圈足,釉色清澈,内底部釉下刻有花纹,残缺厉害,粗略判断可能为禽兽图像。

②青釉瓷片,青釉,胎灰色

3 几点认识

(1)湾沚区竹塘村遗址文化遗物丰富,集墓葬、人类生活遗迹为一体,是皖南地区保存较好,年代跨度大,且呈历史连贯性的古遗址。遗址上采集的新石器时期玉璧与凌家滩文化中的玉器相类似②,采集的石锛、石铲也与凌家滩文化相类似③。玉璧在新石器时期,实用价值不高,应为礼器。此外,遗址上尚未发现其他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因此,推测这2件石器和1件玉器可能是随葬品。

(2)关于2尊明代石人像。经调查,当地有2种说法:①它是墓前石翁仲(石人像)。墓主有2個不同的传说:一为张纶墓。张纶,字大经,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盐山县令,进监察御史,嘉靖二年(1523)卒,年七十(约1453年生)。二为陈萼墓。据当地老人回忆,整个墓圹占地20~30平方米,墓前有一片石板铺成的平地(祭祀台),台前一左一右立着这2个石人。②它是避妖镇邪之物。根据当地几位年岁较长百姓口传,石翁仲摆放位置为原来竹塘村的古街道入口,是金童玉女。在芜湖、宣城一带,当地人有将无人看管的古墓葬前的石人像移至村庄作为避妖镇邪使用的习俗。

安徽省考古所专家认定石人像为墓前石翁仲。经调查,高淳人陈萼之墓,没有印证的实物。查阅地方志等相关史料,并到江苏高淳文物所进行查询,也未能发现相关资料佐证。

笔者认为石人像墓主为张纶的可能性很大。据《宣城县志》记载:“谕赠太子太保都御史张纶墓,葬城北豹山。④”但现宣城区域内并未发现张纶墓葬。张纶官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死后加封太子太保。芜湖县湾沚镇原来隶属于宣城,《宣城县志》中所提豹山推测为芜湖县湾沚镇三元豹山,地图显示也较为相符。竹塘村位于豹山,临水背山,离河道直线距离约1000米,往西侧地势渐高形成高台,较符合古人遴选墓地的风水要求。因此,推测张纶墓就在芜湖县豹山竹塘村,据《明会典》记载“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人像”⑤,因此这2尊石人像的墓主人应为当时的高官才能符合葬制。后期石人像被移至村口,推测是当时的村民将此当成避妖镇邪之物放在村口。

(3)关于竹塘桥和竹塘古驿道。竹塘村的地理位置优越,东南和宣城以竹塘河相隔对望。竹塘河通往裘公河,继通水阳江,间接地连通了绩溪、宁国、宣城、当涂、芜湖。明清时期,竹塘村水陆交通便利,该村历史上人员往来频繁,人烟辐辏之地,较为繁华热闹。

竹塘桥建造于清代,是古驿道的组成部分。桥身为3孔石拱桥,拱呈半圆,宽度6米,桥长40米,是芜湖县(现芜湖市)境内跨度最长的石拱桥。笔者认为竹塘桥古驿道的形成早于竹塘石桥,初期应是供竹塘村摆渡码头使用,后期建成石桥,驿道也随之更为便捷。

由于道路交通改道,古驿道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竹塘古石拱桥退出了作为交通枢纽的历史舞台。加上无人使用,年久失修,桥体毁坏严重,目前石拱残存,桥面条石残缺。

(4)关于竹塘村的形成。竹塘村在宋代并无记载,至明代方见县志。笔者认为竹塘村的形成应在明代,鼎盛于清代。人口来源最初是守墓人的后代,由于守墓人口的繁衍,加上竹塘村地处古驿道旁,交通便利,吸引外来人口聚集,逐渐形成村落。当地老人回忆,竹塘村内的竹塘村遗址所在区域原有数十座墓葬,墓前有墓碑,大致为明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竹塘村遗址中发现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证明竹塘村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一直有人类活动,这对研究芜湖地区新石器时期及明清时期人类的丧葬、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竹塘村的文化遗存还有很多深藏于地下,值得人们进一步探究追寻。对于该遗址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入研究,有待于考古材料的再发现和科学发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竹塘村遗址的神秘面纱将会被彻底揭开。

①李应泰,范葆廉.宣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8:87.

①李应泰,范葆廉.宣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8:102.

②张敬国.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9(4):1-9,30,97-98.

③张敬国.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簡报[J].考古,1999(11):1-12,97-99,102-103.

④李应泰,范葆廉.宣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8:1630.

⑤徐溥.明会典[M].[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出版年不详].

【作者简介】陈尚前,女,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猜你喜欢

位置遗物认识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抗日老兵梁焜益世纪老人遗物的鉴辨
西班牙游乐园拒绝遗物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场域变迁和“感应”
试论日语方位词“横”、 “隣”、“そば”、 “わき”、“かたわら”的区别
中国喜剧类电影海报标题文字设计研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