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治理赋德:新时代班级治理现代化的新追求

2021-08-30喻聪舟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

喻聪舟

[摘要]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赋德反映了时代精神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实现班级的治理赋德,一方面要在班级治理中落实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核心的现代性理念;另一方面要突出班级治理的育人性,使班级治理过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真正将教育的立德树人本质落实在教育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治理赋德;班级治理现代化;立德树人

教育治理现代化问题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应当在澄清治理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意义基础上,基于治理理论的基本追求,立足时代精神以及教育的本质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虑。

一、实现从科层制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是班级治理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现代治理,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传统教育治理模式以科层制为主要形式,这种管理模式具体在教育系统中表现为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在学校中则表现为将“全部职位分成校长、副校长、处长、科室主任、教师、学生等若干等级;所有职位都由具备相应学历或通过能力考核获得相应资格的人承担;每一级职位赋予其承担者对下属进行合法控制的权力”。

从现实情况看,以科层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科层制的层级结构日渐复杂,在很多情境下科层制的管理模式不仅没有带来现代管理学家所承诺的高效,反而使组织成员日渐陷入繁杂的审批程序。基于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題,俞可平教授认为“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这种趋势的转变关键在于治理“游戏规则不再是自上而下地由掌权者确定,而是每个社会主体都有自己的牌,都有出牌的机会”。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是现代社会管理超越自身弊端的现实需要。

就我国当前的时代状况而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重要政策方针。党的十八届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分别正式、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走向治理现代化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整个社会体系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而就当前社会发展状况而言,学校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班级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因此实现班级治理的现代化对推进教育系统的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乃至整个社会系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都具有积极意义,探索班级治理现代化的合理路径是时代的要求。

二、走向治理赋德是时代特点与教育规律对班级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要求

实现治理赋德是班级治理适应时代特点与遵循教育的立德树人本质的双重要求。首先,管理和治理产生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体间的联合生活、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德性,因此从古典意义上看,德性的实现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然而,伴随着“现代性的浪潮”的涌现,现代管理理论逐渐放弃了以实现德性为根本目的的古典传统。治理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对现代管理理论的超越,在汲取现代管理优点基础上兼顾了古典管理追求德性的初衷,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将“以德治国”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科学化的管理走向民主化的治理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教育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追求的实践场域,为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服务是实现班级“善治”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有利于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服务,是判断任何教育治理方式合理性的根本依据。如果背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初衷,将治理本身取代育人作为班级治理的目的或班级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将造成班级治理的异化,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异化。例如,是否使用了民主化的方式、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广泛参与都是实现班级治理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手段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了服务于教育的立德树人本质,班级治理不能将手段与目的混淆,更不能以手段取代目的,因此实现治理赋德是班级治理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治理赋德的双重路径

1.提升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彰显班级治理的现代性维度

科学、民主、法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是实现善治的基本追求。实现班级的“治理赋德”需以提升班级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基本追求,首先要坚持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具体包括减少班级治理的任意性、随机性,以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量化的方式制定班级治理的标准;坚持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中心,在班级治理中注重激活学生主体,在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爱,在班级事务的决策中多采纳学生的意见,通过合理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到班级治理之中;建立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班级治理,并且营造与制度相符的班级文化。同时,正如顾明远教授所强调的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在于观念的现代化,班级治理赋德的实现,更需要以生本、民主、法治、开放、科学等理念作为班级治理赋德之“德”的重要方面,从而在理念上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追求与治理赋德的德性追求相统一,立足科学、民主、法治的核心精神,在增进班级治理现代性的基础上追求班级治理的赋德之维。

2.以突出治理的育人性实现班级治理的赋德之维

治理赋德的理念强调理顺班级治理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与此相应,教育治理的本质在于以治理的方式为教育的立德树人本质服务,即服务于教育的育人性,因此作为教育治理构成之一的班级治理本身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在治理过程中不应忽略育人性的维度。因此,班级治理不仅要将“民主、科学、法治”作为评判班级治理是否合理的标准,更要将育人性作为“善治”的重要方面来理解班级治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班级治理并不是一种辅助教育实现育人性的手段,而治理过程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鲜活的、有价值的隐性课程资源,比如不透明的班级干部选举过程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民主化的管理则可以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师在班级治理过程中要对治理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行系统且审慎的考虑,尤其要重视自身的行为,通过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展现优良的品行与素质对学生行不言之教,注意治理信息的公开透明,并对采取这种治理方式的原因及治理方式所反映的民主、法治、科学理念,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展开交流,真正使这一隐性课程资源起到积极的“教育性”功能,培养现代学生的德性。因此,作为一种“隐性课程”的班级治理过程,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活动课程,学生参与班级治理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教育的过程。教师应当通过合理设计班级治理的参与方式,通过多元参与、民主协商、岗位流动等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治理过程之中,从而保证班级治理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3(08).

[2]王晓辉.关于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现代教育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