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柳城县县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2021-08-30罗吉凤李珊珊李皎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柳城县联动发展县域经济

罗吉凤 李珊珊 李皎

摘要 柳城县实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措施,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撬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柳城县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巩固脱贫成果,迎接乡村振兴新挑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城镇化的提高是城乡一体化的归宿所在,以合理的县域联动发展为基准,柳城县与12个乡镇互动融合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县域经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柳城县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6-021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5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Liucheng County Economy

LUO Ji-feng,LI Shan-shan,LI Ji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Yunnan 650201)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linkage development measures in Liucheng County is not only the “driving force”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Dur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Liucheng Coun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eeting the new challeng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is the end resul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reasonable county level linkage development, the new patter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iucheng County and 12 townships is the direction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unty economy;Rural revitalization;Linkage development;Liucheng County

长期以来,乡村地区经济社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与城市的差距依旧在逐年扩大,且难以达到城市发展的水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1-2]。破除城乡差距壁垒,需要以县城为经济联动发展中心,以所辖区域乡镇排兵布阵,努力实现县、乡、村3级层级的资源、功能的衔接互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3-4]。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在城乡融合空间中寻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时代县乡村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关键。

伴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思考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构筑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共创双赢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对于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依托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然而我国现实情况是,城乡发展长期属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政策倾向于城市,城市先行发展,因而乡村发展遠远落后于城市,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差异越加明晰[5],广西柳城县也不例外。近年来,柳城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要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必须认清城乡本质差异,让城市反哺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要素良性流动,推动县域经济联动发展。

1 柳城县区域概况

柳城县地处桂中以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层壤深厚;县域耕地面积7.75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 156 hm2。全县水域总面积6 795.87 hm2,占全县总面积3.2%,水力资源丰富;柳城县镜内矿产资源丰富,重要矿产资源有镁、硅、煤、大理石、白云石和锰。县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拥有古城遗址、原始森林、漂流河道等多个热门景点。柳城县位于广西柳州市中北部,是盛产柑橙水果县城,也是广西糖料蔗基地县;辖10个镇、2个乡、16个社区、122个村、2个华侨经济管理区;2020年年末,户籍人口41.14万,其中农村人口24.23万,城镇化率达45%。柳城县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柳城县境内“三横五纵”城乡交通一体化渐趋雏形;农业技术装备条件与现代化条件均较好,劳动力充沛,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广西柳城县县域经济联动发展水平和成效

2.1  “十三五”期间柳城县区域经济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柳城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乡镇地区经济都得到了一定的增长,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在2020年疫情大关时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问题,加快产业、市场与经济社会的循环联动发展。柳城县不断发力改革开放深度,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融入市区北部生态新区建设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高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在转变中发展,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现代农业稳步前行,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提升。图1是2016—2020年柳城县经济条件发展部分指标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柳城县在“十三五”期间经济总体运行呈现良好局面,地区总产值、三大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储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在2020年增长速度达到近20%。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崛起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有着密切的联动作用,随着第一、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且其占比的持续提升将是趋势所在,意味着柳城县经济工作主要抓手更多向第三产业转变。

2016—2020年柳城县社会福利在不断提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侧面反映柳城县社会改革加快,在民生福祉方面也得到了逐年改善。如图 2所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几乎以10%的速度追赶城镇居民水平,虽然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谋划衔接“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竭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在2020年,柳城县积极带动贫困群众,实现为贫困人口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寻求和扩大城乡的利益联结,从而减少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矛盾。“十三五”发展良好的态势为迎接“十四五”期间的机遇与挑战做了更充足的准备。

2.2 打造柳城县县域经济的十四张“名片”

柳城县各乡镇在这“十三五”期间也采取了扎实有效的措施,巩固深化成果,全力打响各自名牌,凝聚发展力量,打造各自独特的发展道路及其壮族风情和文化。“名片”的出台深化了各乡镇发展自信、文化自信,更是彰显了其各自独树一帜的魅力。大埔镇、沙埔镇、六塘镇打造县域工业强镇,与县城四大工业园区加强整合效应,提高工业效益;太平镇、凤山镇、东泉镇主打“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率先步入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龙头镇、社冲乡、马山乡、冲脉镇、寨隆镇、柳城华侨管理区、伏虎华侨管理区主推特色农业,努力建造成更高水平的特色作物基地示范区,打响更高知名度;古砦仫佬族乡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仫佬族乡,本身拥有的得天独厚少数民族风情,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打造最具特色的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立足自身优势,推动了柳城县域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民族地区县域产业竞争力[6]。

2.3 构建以柳城县为纽带的县乡村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体

柳城县区域经济率先联动发展乡镇模型——以柳城县为纽带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新格局正在塑造。以凤山镇和沙埔镇为次中心,与县城中心(大埔镇)形成核心三角工业区域,柳城县把工业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为打实基础,工业持续发力势必要改造升级。太平及东泉镇与“核心三角形”形成相接梯形区域,率先打响“一镇一业”,形成G209国道柳州工业文明辐射长廊,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县城。六塘镇、凤山镇、沙埔镇、太平镇、东泉镇5个镇处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拥有足够的资源条件率先发展,相对基础较为扎实,且早就小有名气,因此,由他们“连点成面”围绕柳城县城中心分进合击,作为县乡镇联动发展的“先行者”,带动其余乡镇经济发展,再向柳州市“进军”辐射发展。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最持久的竞争力[7]。柳城县富有“甜蜜之乡”的美誉,甘蔗产业也蜜橘产业特色显著,在多个乡镇建设“双高”(高产量、高含糖量)基地。“蜜橘文化节”成为柳城县域专属节日,县城联合各个乡镇共同举办多年的文化节,加强和紧密了柳城县乡村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联系,打造了柳城县的“甜蜜文化”。

3 柳城县县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城乡二元结构依旧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演变也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越来越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兀,乡村治理依然棘手。正如图 2所示,虽然柳城县经济形势不断转好,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多,但乡镇与县城居民收入差异依然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达到2.2,形势不容乐观。与城市相比,县城与其发展成果相距甚远。扭转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状态并非容易,人、财、物等要素长期的不均衡导致了城乡发展融合度不高,以城带乡动力疲软,严重阻碍了县乡村联动发展的进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仅反映在经济方面,而且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隔阂一样存在[8]。从而使得城乡一体化难以稳定,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体、乡镇社会发展及乡村全面振兴。

即使柳城县依旧为柳州市第二大县城,但经济实力与城市區域相差甚大,与人均GDP产生了1.6倍差距。从柳州市各区县GDP总量和人均GDP差距上看,各县城及柳江区(原柳江县,2016年国务院批复柳县撤县设区)与四大区域存在着极大的鸿沟。在2020年已经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三江县)人均GDP 2.56万元与柳州市区域人均GDP为10.86万元,其中差距已经高达4倍。区域经济社会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但城乡关系依旧存在明显的矛盾,柳城县城镇一体化过程中“短腿”现状突出,由此说明,要完成柳城县城乡协调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3.2 城乡要素融合存在一定制度壁垒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畜、橘类等经济作物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由于非洲猪瘟、黄龙病等多种因素,难以形成有效支撑,同时受到土地、金融、市场等政策趋势,社会资本投资意愿减弱,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城乡要素融合难以保障。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更加突出[9]。城乡要素通常倾向于城市输出,乡镇要素“入不敷出”,回报率小,城市依托政策优势率先吸引大批发展资本,从而导致柳城县乡村地区资本逐利困难、农业产业发展脆弱,市场应对能力不足,发展资金有限,县域企业、产业难以发展壮大。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的不完善,城乡一体化中县乡村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存在障碍,乡镇区域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地位。

3.3 城乡公共服务配置存在失衡问题

区域经济竞争愈加激烈,亟待克服的问题和挑战也愈加变多,柳城县域本就存在经济在总量偏小且支撑能力薄弱问题。而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城乡不同等级的发展过程中加速了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失衡,加深了城乡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的二元分割程度。三、四线以下城市容纳农民转市民的市场能力有限,公共服务供应不足。而乡镇的发展更是缺少了社会公共服务的“及时雨”,甚至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陈年旧账”,造成了乡镇地区的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未能满足,看病难,交通绕,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现实状况。

3.4 乡村老龄化发展迅速,急需技术人才

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靠拢,制约了乡镇地区发展,引发了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10],如最典型的劳动力、土地,也引发了乡镇主体过快的老弱化,村庄用地严重空废化,导致各类资源的空间错位。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人口减少是大势所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了乡镇地区缺少劳动力,更缺乏技术人才,现有专业队伍平均年龄过大,区域创新动力相对不足,难以发展,于是在逐年发展过程与城市地区又拉大差距。

3.5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难点突出,农业产业特色不够突出

由于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缺少人才支撑,在县乡村联动发展过程中缺乏实时技术指导,而财源增收困难,又导致项目投资资金短缺,资金难以得到保障,政策优势弱,导致后发赶超支撑能力欠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难点突出。同时,由于柳城县丘陵地带显著,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程度不高,土地碎片化,再加上近些年土地抛荒严重,导致土地利用一方面处于稀少程度,而同时另一方面又有大批良田被抛荒,形成土地利用的矛盾,因而非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有难以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

4 构建柳城县县域经济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对策

4.1 改革完善城乡规划,优化城乡区域经济发展

顺应城镇化大趋势,以区域主体功能为基础,加快塑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11]。联合区域、跨部门强化城乡规划的顶层设计,城乡关系调整多规合一、功能互补,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县乡村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形态。优化城镇区域经济建设空间结构,遵序示范带动,分类推进,扩大农业示范镇的建设成果,创造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以点带面打造美丽县域。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特色农产品聚集发展齐头并进,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工业园区改造建设步伐,建设集商务、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4.2 建立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的机制

重视城乡规划引导,改变乡镇地区区域规划建设无序问题,减少乡村地区各类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的“欠账”。建立因地制宜的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机制,要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尊重农民的意愿下,积极推动土地转让、出租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吸收金融资本和高效聚集社会资源,拓宽发展资金来源,加大发展保障力度,制定金融机构激励长效机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主动与周边市县合作发展,着力打造北部生态新区、沿百里柳江新型城镇化集群。

4.3 联动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乡镇扩散

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空间距离贴近,带动乡村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益乡性[12]。提升柳城县交通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更广的城镇化集群,在县域内形成更多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促进公共服务在三级区域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双沙”城市道路、一级公路、国道323的建成通车,开通更多县城便捷公交线路,提升柳城县对接柳州市战略区位优势。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补齐农村“旧账”。加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机制,提高人口素质。实施惠民文化工程,通过文化下乡、媒体宣传,让文化接地气有内涵,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设施。

4.4 优化经济结构,搭建人才要素流动桥梁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实现县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驱动力,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强有力的保障[13]。通过区域合作,政策倾斜等手段,探索有效的人才教育和激励政策,加快构建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激活城乡联动,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本地农村人口外流减少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实现农村老龄化水平的降低。采取各类激励措施,吸引外出农民工、大学生、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回乡”“下乡”,激发乡村联动发展的活力、能力、动力和竞争力。

4.5 立足资源特色,利用现代技术发展壮大独优产业

强化科技引领,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引導县域产业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增强工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符合时代潮流,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基于农村本身资源赋存条件,根据不同的乡镇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以柳城为纽带,乡镇一体化带动整个县域辐射发展,通过市场多渠道,电商平台等新兴渠道推广产品,扩大内需和外需。拓宽发展路径,挖掘更多新的消费点,形成更有内涵、更有温情、有绿色的产业消费卖点,延长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上海农村经济,2021(2):4-11.

[2] 胡畔.土地、人才、资金:城乡经济循环畅通的三要素[N].中国经济时报,2021-02-25(003).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0-11-20].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029/c64094-31911510.html.

[4] 张琛,孔祥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思考[J].理论探索,2021(1):92-100,120.

[5] 吴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C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6] 刘国斌,胡玮桐.“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地区县域经济联动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4):101-107.

[7] 王璐,姚凤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254-255,273.

[8] 熊斯斯,冯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5):20-22.

[9] 何世玉. 广东省H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10] 郭远智,周扬,韩越.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化及乡村振兴对策[J].地理研究,2019,38(3):667-683.

[11] 史育龙.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认识演进、战略优化与实施对策[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0,9(3):3-13.

[12] 熊正良.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J].人大建设,2020(4):56-57.

[13] 黄树鹏.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推进乡村振兴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9(16):28,40.

猜你喜欢

柳城县联动发展县域经济
我爱我名
柳城县稻田地力与改良利用
胖妈妈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麦种植基地与发达地区粮食专业批发市场O2O联动发展的研究
“两个走向”将为世界联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