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实相交,感知“温度”

2021-08-30彭云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6期
关键词:虚实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温度

彭云

[摘要] 统编历史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编排变化较大,如何处理好虚与实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通过设计虚实场景导入,设计链式问题,将零散史实连接成能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主线,让史实回归历史现场,启发学生体悟历史“温度”,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 虚实结合;历史现场感;初中历史教学

九年级统编历史教材在常州地区已走进历史课堂,业界对统编教材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对新教材我们既陌生又新鲜。“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由原来一课中的知识点,变成第三单元的单独一课。本课内容有“自由和自治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大学的兴起”三子目,即三条“实线”构成,同时本课中隐含着一条“虚线”,即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它们都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以这条“虚线”来贯穿教材,虚、实结合,讲清重点、说明难点,呈现教学做法。

一、在虚实场景结合中导入,激趣中增温

总体研读教材,本课讲述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历史,离学生生活较远,要讲好它并不容易,导入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开头第一响的关键。而如何导入,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方案一:借用地方资源。从溧阳第一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的开学,过渡到借班上课的金坛第一所大学河海大学新校区的落地开工,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的设立既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同时也能够推动城市的发展”。由此,导入世界上最古老大学的出现——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使学生直观认识到中世纪的大学多以地名命名,意味着中世纪时期大学的兴起与城市的发展有关,进而展开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新课教学。最后,考虑到异地借班学情不熟悉等问题,这一方案很快被否决了。

方案二:从学生视角考虑。以中国留学生的视角来了解大学的兴起与西欧城市的出现,笔者尝试寻找近现代名人,最终把目光停留在金坛的名人——华罗庚先生身上。华罗庚先生曾在20世纪30年代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而剑桥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典型代表之一。所以,站在华罗庚先生留学的视角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世纪城市与大学的兴起。但是,考虑到中间的转折叙述太多,近代与古代文化的差异,以及涉及中西交流等问题,这个方案还是被排除了。

方案三:从中西对比入手。从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城市导入,出示《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观察归纳中国城市的特点,然后站在时空观念的基础上引出同一时期的西欧城市,用图片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兴起的地点和原因、特点等,并关注与中国城市的比较,引出大学的兴建,点出这是与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同时,考虑到对《清明上河图》的讲解问题,此图虽然在七年级教材中有过,但教学中教师是否解说过此图历史内容?此圖能否代表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特点?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所以这一方案也被排除。而从城市入手,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回顾以往的教学,笔者认识到还有一种是从时空观念入手,从基于史实的逻辑关系出发,虚拟历史情境,以人物经历贯穿课堂始终,以连贯问题为驱动层层递进,还原历史现场,近距离体会“历史中的人”的作用,关注现实中的人的价值。最终,笔者选择了以下的方法导入:出示巴黎圣母院大火新闻,简介巴黎圣母院建造历史背景与地位,以“中世纪西欧有哪些典型城市呢?”“都像巴黎圣母院这样吗?”正式引入主题:中世纪的城市与大学的兴起。

随后,教师过渡: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那时的大多数城市都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废墟。教师继续跟进:欧洲城市什么时候开始复苏与发展的?学生根据书本很快找出:10世纪开始。教师则追问:为什么从10世纪起,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于过去性,以时空观念为切入点,引用学生生活中的“实情”(时事新闻),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介绍,对比“虚拟”历史场景的设问,导入新课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历史亲近感,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历史发生的见证者,在拉近与历史距离的同时,增加历史的温度。

二、在虚实相融处梳线索,明理中增思

历史课堂需要面向学生对历史进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将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点”——知识点串联起来,理清教学主线,帮助学生把握发展脉络,构建起一条“线”——历史线索,进而在求真过程中还原历史面貌,明理增思。

对本课中隐含的“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这条“虚线”,笔者设计将本课主要知识点立于时空维度之中,引导学生以“历史中的人”的视角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求真过程中梳理历史线索,努力使学生在历史理解中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身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人本身的推动力。

[情境创设]

“中世纪庄园下的农奴住处大多是破陋的茅棚,用糊上泥巴的枝条编成的篱笆搭成……据说,一顿好饭经常只包括两道饭菜:非常像粥的麦糊和非常像麦糊的粥,这不完全是玩笑。水果几乎没听说过,蔬菜限于洋葱、韭菜、萝卜和甘蓝之类,统统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师:假如你出生在中世纪庄园下的一户农奴家庭,不堪忍受悲惨生活,你会怎么办?

生:逃离庄园,逃往拥有自由或自治权的城市。

[教学实施]

[设计意图]历史是过去的,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努力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真情切意地体验历史的发展。创设时空情境是一种实现的途径,笔者虚拟历史情境,以第一人称形式努力使学生站在“历史中的人”的视角去发现历史,给学生以历史代入感。

三、在虚实交汇处破瓶颈,激疑中增智

“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这一课的主要背景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欧进入封建时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以附近庄园的农民农奴为构成主体的城市居民为争取自由而斗争,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并为城市大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催生了近代文明的到来。这种因果关系恰是本课虚线和实线的交汇处,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地说,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分析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而理解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则是本课的难点。在这样的虚、实交汇处,笔者围绕史实创设情境进行问题链式设计,展开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学,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打破虚、实的认知障碍,使问题成为运载历史思维的“通道”来突破教学瓶颈。

[教学实施]

师:城市怎么会拥有自由、自治权呢?(指导学生分析“琅城起义”材料)

生:西欧城市自由、自治权获得的手段、形式等。

师:(你)逃往城市,终于熬过了一年零一天,但在城市该如何维持生计呢?

生:从事手工行业或从事商品贸易。

师:生计得以维持,消息传回后会有什么影响?

生: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

师:他们构成城市居民的主体,从而促使一个新的阶层——市民阶层出现。在城市里怎么样才能更好保障自己的生产生活?

生:加入行会。

(通过材料指导学生理解行会及加入行会的影响)

师:市民阶层逐渐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需求日益突出,如何解决?

生:学校学习。

[设计意图]现实是学生能真实体验到的,使学生体验到历史的发生,把历史创设成学生身边的现实是一种很好的实施路径。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用生活中的解决办法来演绎历史的发展,体验历史的过程。本课中,笔者基于学情与“最近发展区”原则,设计了符合九年级学生心理认知水平与知识能力的链式问题,使学生在解疑中增智,让学生在虚实中感知温度。

历史是过去确实发生的,是“实”的历史,但历史又无法如实还原。因此,我们要秉持求真态度,合情合理地使学生理解历史,与历史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讲求艺术。历史不会主动呈现,需要一种策略来使过去重现,本课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就是讲故事。讲出来的故事并非等同于人们实际生活过的往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历史解释的一种创作行为。这种解释过程可以通过“虚”的手段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后隐藏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猜你喜欢

虚实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温度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教赛融合”在“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虚实结合,婉转缠绵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基于虚实结合的陆军数字化装备体系试验装备体系构成研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测个温度再盖被